【选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总结

导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基本概念

  1. 两个中间地带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1. 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指存在着诸多差异的国家、民族所组成的命运攸关、利益相连、相互依存的国家集合体。“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新的国际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1. 自我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

自我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是一种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它将双向互利的主客体关系,异变成了单向求利的主客体关系,呈现出了世界观上的本我化、主体观上的自大化、实践观上的唯我化、利益观上的自私化以及方法论上的不择手段等现象和做法。

 

  1. 格局和世界格局

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状态或局面。

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多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及有关的组织机构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或局面。

世界格局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发展变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多种力量之间的对比状况经过量到质的变化,就会导致世界格局的变换。

 

  1. 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指的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创造本国大多数居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要的诸因素的综合。国家利益这个概念是近现代随着主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才出现和使用的,国家利益主要是由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所构成。

  • 当代世界经济

基本概念

  1.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世界经济形成的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货币的产生。)

 

  1. 世界货币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世界货币体系---黄金英镑本位体系,第二个世界货币体系---黄金美元本位体系。

 

  1. 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段时间里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上并充当主角的国家或经济集团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  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  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1. 杜鲁门的四点计划

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和第四点计划(即“开发落后区域计划”)

 

  1. 第四点计划(“开发落后区域计划”)

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

 

  1. “新经济”

“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1. 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包含着社会概念)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概念,经济全球化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人类生活的全球化包含着经济全球化,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人力和资源全球化、生产技术全球化、经济信息全球化等等。

 

  1. 经合组织(OECD)

经合组织(OECD)指生产要素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的配置。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 区域经济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在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  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  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  建立超国家的机构,  实现经济上的联合。

 

  1. 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是指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包括足够的自然资源、适宜的生态环境等。

 

  1. 代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现有的一代人都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

 

  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在根除贫困的条件下,使人人享有健康并富有生活的权利,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发展进程的整体组成部分,满足当代与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1. 世界经济协调

世界经济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的世界经济领域的问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商,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行为。

 

思考题

  1. 世界经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经济形成的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货币的产生。

 

  1. 当代世界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1)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国际金融过程从表现上看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遍布全球的国际金融网,像神经系统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金融因此被称作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科技的进步、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寻找市场和投资机会,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资本注入获得资金、技术和经验,因此各国、各地区的金融政策和业务变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政策行动,超越了国家的界限。)

(2)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是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

·世界经济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的世界经济领域的问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商,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行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是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是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全球性协调的最初尝试。

·G7(G8)(G20)成了制度化的大国协调机制。

 

  1.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 积极影响

·有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实现最优配置,提高世界经济效益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动,各国可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这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加速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美国、日本和欧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和产业传递过程,使世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

·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使国际关系更为协调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意味着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相互渗透、依存和融合,意味着各国经济利益的相互交叉,从而在客观上使各国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敌对关系”日益发展为“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变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1. 消极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地位不对称、决策权不对称、后果不对称

·发达国家废弃物越境转移

·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洲有6000多家国营企业将近半数转入私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包括金融、能源、电讯、交通等部门大多落入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行使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全球性问题突出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如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非法移民的增多、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非法武器的国际扩散、传染病的国际蔓延、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

 

  1.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交织发展。

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所以从现实上看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存在一定矛盾。因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合作和优惠是局限于组织内成员的,对外部成员造成了客观上的歧视,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政策,所以从根本上讲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目的都是要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一致的。只不过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合作程度高,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广。

因此,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拓展的过程,  只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继续存在,  区域集团化就会存在,  它和经济全球化并不相背离。从长远来看,区域集团化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之路, 是经济全球化的局部开拓者和必经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区域经济的合作。

 

  1. 试论述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2)20 世纪 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 当代世界政治

基本概念

  1. 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1.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1. 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四个要素

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健全的政府、完整的主权。

 

  1.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民众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定的跨国界的组织机构,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主要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以主权国家为成员,以各国合法政府为代表进行组织和活动。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的形式设立的机构。)

 

  1.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世界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1.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英、苏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实质上,是美英苏三大国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重新作出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1. 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1. 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是以西方合作为基础承认战后边界现状和存在两个德国的现实,同时积极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联邦德国对于位于其东部的苏联以及东欧国家所采取的以接近求转变的政策,其主要意图是缓和东西欧之间的关系。

 

  1.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是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尼克松主义的实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1. 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趋向多极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变化调整和实力分布的一种基本态势。

 

  1. 华盛顿共识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对拉美国家 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1. 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它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等特点。

 

  1. 非传统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所构成的威胁因素。目前气候变化、跨国犯罪、传染疾病、恐怖主义等都是非传统安全威胁。

 

 

思考题

  1. 简要回答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和作用。

(1)从积极意义上讲:

·第一,有力地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除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在二战之后获得了相对稳定,维护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第三,为战后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积极的行为规则,诸如大国协商一致原则,它表明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是可以合作、和平共处的。

(2)从消极影响上看:

·第一,它所体现的是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英、苏等国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争夺胜利果实,无视弱小国家的主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处理事务,使中国、南斯拉夫、波兰等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第二,它促成了世界军事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局面,成为战后世界紧张局势的根源,它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成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1. 试论述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1. 两极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建立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

  1. 两极格局的动荡与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第三世界的崛起

  1. 两极格局的终结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 试论述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本趋势:

  1.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2. 欧洲独立自主趋势日益增强
  3. 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4. 俄罗斯试图重振大国雄风
  5. 中国发展势头迅猛
  6. 新兴国家群体性发展和崛起

面临的主要问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1. 简要回答两大阵营的形成以及冷战爆发的根源。

两大阵营的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建立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在全球就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两大阵营形成。

冷战爆发的根源:

·第一个原因在于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第二个原因在于美国谋求领导世界与苏联妄图推进世界革命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尖锐对立,为此,美苏都希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三个原因在于雅尔塔体系固有的不合理性,导致双方矛盾逐步激化。

 

 

  • 苏联的崛起与解体

基本概念

  1. 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政治、经济经过二战之前的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固定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把它叫做苏联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

 

  1. “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 “双头鹰”外交

为了表明俄罗斯外交的全面性,俄罗斯决定将国徽由原来的面向西方的单头鹰改为面向东西两方的双头鹰。因此,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又被称谓“双头鹰”外交。

 

  1. “三和”外交路线

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确立了以“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简称“三和”)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路线,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1.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专指以某种花卉或物品颜色为代表,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政治派别利用大选机会夺取政权的政权变更行动。

 

思考题

  1. 如何正确认识俄罗斯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普京上任后对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做了重新认识和判断。

·首先,虽然俄罗斯目前的国际地位已远不如苏联时期,但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又是一个核大国,且地大物博,在国际事务的各个领域尚拥有相当大的潜力和手段,并同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俄罗斯能够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建立发挥重大影响。

·其次,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两极对抗的停止与消失、“冷战”后果的逐步消除以及俄罗斯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机会显著增加,  发生全球冲突的危险已降低到最小程度。虽然军事因素仍未失去对国际关系所具有的传统作用,但经济、政治、科技、生态及信息因素所起的作用却越来越大,这为建立更加稳定、能及时应对国际危机的国际关系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普京强调俄罗斯仍是一个大国,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大国,强调俄罗斯应当拥有与其历史、文化、地理和实力相称的地位并受到应有的尊重;  俄罗斯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一个强国,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国家,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并与它们共存的强国,争取在 20 年内以一个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姿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

 

  1. 试分析苏联霸权主义外交政策的主要根源。

·苏联是从沙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  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沙俄侵略扩张的痕迹。

·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两次遭受外敌武装干涉或入侵,  有很强的不安全感。

·外交指导思想上的严重错误。

·外交决策上缺乏民主和科学。

·实施霸权主义政策虽然使苏联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对美战略的主动地位, 使双方斗争的态势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但从长远来看, 这不仅使苏联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而且使苏联国民经济走向军事化, 加重了自身负担, 加剧了经济困难, 为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埋下了祸根。

 

  1. 从苏联的兴衰成败,谈一谈你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20世纪,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抗衡了战争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为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苏联解体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失败,而是社会主义遇到的暂时的挫折,社会主义的历史并没有结束,社会主义还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 极力维护霸权地位的美国

基本概念

  1. 大棒政策(大棒外交)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谚语中含有“大棒”一词,因此,将他在执政期间所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概括为“大棒政策”或“大棒外交”。大棒政策实际上是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美国通过这一外交政策,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1. 金元外交

美国塔夫脱总统(1909-1913)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1. 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是美国美国人在建国后所进行的从东向西、横跨北美大陆的拓殖运动,在19世纪中叶进入高潮,到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活动对美国的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白领

以各种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服务人员为主体组成的“白领”工人。白领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它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同时还包括其他阶级成员在内的复杂的社会范畴,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简单独立的阶级进行划分。

 

  1. 艾森豪威尔主义

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继杜鲁门主义后对中东地区的又一个侵略性纲领。

 

  1. 里根主义

“里根主义”是美国在实力有所恢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进攻性战略,  标志着美国的全球战略进入一个“主动出击”的新阶段。

 

  1. 新大西洋主义

新大西洋主义指出只要美国和北约盟国继续保持、力量和团结一致,他们之间这种跨大西洋的关系就“可以创造一个新时代和一种新大西洋主义的结构”。实际上主要是把北约、欧共体和欧安会这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  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1. 阿富巴战略

阿富巴战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新战略)主要内容是从伊拉克大量撤军,向阿富汗地区增兵,以此来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改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局势。

 

  1. 尼克松主义

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  尼克松提出了一套新的对外战略,  即“尼克松主义”。

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 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其内容

·以实力为后盾, 以谈判为 手段, 制约苏联, 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  共同对付前苏联;  在经济上相互让步,  帮助美国渡过难关;  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实施美中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  尼克松正式访华。

·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  确保战略重点。

 

  1. 卡特主义

卡特主义基本内容是针对中东地区的:  美国的安全同西欧、日本和中东—波斯湾三个关键的、相互关联的战略地区的安全互为依存,  为了保卫美国的根本利益,  美国将采取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的手段。

 

思考题

  1. 美国“美利坚式道路” 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  美国的大量外来移民,这些优质廉价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对于早期美国的开发和近代工业化的完成以及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西进运动的开展和领土的不断扩张,  使美国成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大国。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阶段,封建制度的影响和封建势力的阻力很小,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美国是一个长期和平统一的国家,  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  没有经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  反而从中受益。

 

  1. 简要回答二战后美国谋求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演变过程。

·二战结束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扩张的鼎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收缩期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的新一轮扩张期

·1993年至今,美国霸权主义的加速扩张期

 

  1. 二战后美国霸权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处于关键地位。

·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如何评估当前美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是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综合国力

·近年来美国国力呈现相对下降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多强”的发展短期内还不足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没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愿

·美国走向衰落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第五章 联合自强的欧洲

基本概念

1. 第三条道路    

英国的“第三条道路”是指英国工党领袖、首相布莱尔和其精神导师社会学家吉登斯所倡导的,主张在“老左派”即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右派”即新自由主义之间和之外走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主张在调整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关系中取得新的平衡。

 

2. 欧洲一体化   

冷战的开始使欧洲被分割为东欧和西欧,  共同的外在威胁加快了西欧各国联合的步伐。美国为控制西欧, 大力推动西欧联合,并以此作为援助西欧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之下,  战后的欧洲一体化实际上表现为西欧发达国家的一体化。欧洲一体化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其自身领土之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维护了成员国内部的长期稳定。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  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  使之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促进力量和不断上升的力量中心,  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北约东扩

1994 年 1 月,  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向东扩展的计划。1997 年 7 月,  北约马德里特别首脑会议上确定了波兰、捷克和匈牙利成为首批加入北约的新成员, 北约东扩正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1999 年 4 月推出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北约今后的任务是“塑造安全环境,  提高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北约新战略概念》出台,标志着北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一个防御性的区域性军事集团演化为一个扩张性和进攻型的军事政治集团。

思考题

1. 简述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转轨。

(1)经济上: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波兰采取了最为激进的“休克疗法”
  • 捷克实施了“天鹅绒式的休克疗法”
  • 匈牙利实行渐进式转轨
  • 保加利亚实行“三心二意的休克疗法”
  • 罗马尼亚贻误了最佳时机

(2)政治上:向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议会民主制的政治体制转变。

  • 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在初期是以急风暴雨的形式展开的。
  • 之后各国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3)对外政策上:推行以西方为重点的新的多元务实外交。

  • 把“回归欧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和首要目标。
  • 对俄罗斯的关系发生变化。
  • 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

 

2. 如何评价二战后西欧国家所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  就是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政策,  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失掉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二战后,  福利制度在西欧蓬勃兴起,  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评价:客观地讲,  福利制度的确是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重要社会改良,  在相当大程度上发挥了稳定社会情绪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  特别是社会上弱者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证,减轻了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另一方面它是西欧政治相对稳定、 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  从本质上讲,  福利制度只是美化和维护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  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根本制度,  分配制度的调整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改变其阶级实质。

 

3. 试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1)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瘫痪了的经济和废墟般的城市,西欧国家深感要复兴欧洲文明和维护欧洲的长期和平,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必须依赖彼此间的联合。冷战的开始使欧洲被分割为东欧和西欧,  共同的外在威胁加快了西欧各国联合的步伐。美国为控制西欧, 大力推动西欧联合,并以此作为援助西欧的条件。

(2)发展:

1. 起步阶段:从 1950 年 5 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  到1957 年 3 月《罗马条约》签订之前。

2. 探索与发展阶段:从 1957 年 3 月《罗马条约》签订到 1991 年 12 月《欧洲联盟条约

签订之前。(1973 年, 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 1981 年, 希腊加入; 1986 年, 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 欧共体扩大到 12 个国家)

3. 全面深化与扩大阶段:20 世纪 9 0 年代以来。1993 年 11 月 1 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成立,从此欧共体成为欧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3)作用:

欧洲一体化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其自身领土之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维护了成员国内部的长期稳定。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  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  使之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促进力量和不断上升的力量中心,  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在经济一体化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态势,政治一体化则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第六章 追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基本概念

1. 泡沫经济

所谓“泡沫经济”,  一般是指在不切实际的盈利预期和投机狂热的驱动下,以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超常规猛涨为特征的虚假繁荣。

 

2. 1955年体制

1955 年11月,  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  即自民党,  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连续执政长达 38 年。自民党所代表的是保守政治力量,社会党代表的是革新政治力量。这种在日本政治中以自民党和社会党保革对立为特征、一党长期执政与两大力量长期对峙的政治局面被称作“1955 年体制”。

 

3. 新世纪维新

小泉纯一郎出任首相后,实行“新世纪维新”的改革, 提出: 一要在两三年内处理完不良债权,;二要建立与 21 世纪环境相符合的竞争性的经济机制,;三要实行财政结构改革,  控制国债发行,  减少财政支出。主要课题是“重建经济,  建立充满自信和自豪的日本社会”,  在世界上“发挥日本的建设性的作用”。

 

4. 普通国家

(1)狭义上讲,普通国家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像其他国家一样在国际上正常发挥军事作用的国家,就是要日本拥有军队和向海外派兵的权力,实际上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代名词。

(2)广义上讲,普通国家则是以日本的国际化为主线,强调日本不仅要在国际社会做出军事贡献,还要承担起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

普通国家表面上是在追求政治、经济大国地位,实际上是日本国家决策的自主性、与发达国家关系的平等性、在国际事务上的大国化三种趋势的结合。普通国家理论不是对之前政治大国理论的否定,而是扩充了内涵。虽然官方并没有正式使用这一概念,但是政府的行为表明外交调整方向与普通国家理论一脉相承。

 

  1.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

 

  1. “安倍经济学”

放任日元贬值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出口经济增长,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期内经济复苏增长的势头。

 

思考题

1. 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1)这些改革一方面使美国能够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加强对日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的势力,完成了“明治维新”所未能彻底完成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了日本国家政治制度的巨大变革,推动了日本由军事封建帝国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转变,因此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2)这场改革使日本的非军事化与民主化同步进行,是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出发点,其速度和规模完全不亚于明治维新对国家与社会的根本改造,被称为一场“民主化风暴”。

(3)但是,由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以美国的需要和模式来改造日本的,  因此它又带有局限性。

(4)随着“冷战”的开始,  美国妄图把日本变成其在亚洲推行全球扩张战略的基地,改变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代之以在政治上拉拢,经济 上扶植日本的政策。

(5)1951 年,美日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战后日本的民主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2. 如何认识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产生及其影响?

(1)产生:

第一,  右倾保守政治力量占据上风。

第二, 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

第三, 不断制造“教科书事件”, 为侵略历史翻案, 甚至美化侵略历史。

第四,  出台右倾色彩较浓的政策法案,  主张修改宪法。

第五, 极力发展军事力量, 妄图充当军事大国。

(2)影响:

①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极大地助长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和猖獗程度。

②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③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难以改变日本的民主政治体制,国内反右倾化的力量以及国际社会对日本右倾化的警惕和制约,  加上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理想,使日本不可能重返军国主义的老路。

因此,对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既要看到其危害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它虽然对日本政治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成为日本政治发展的主流。

 

3. 结合实例分析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和实现普通国家化的实质和前景。

(1)实质:

1978 年,  大平正芳提出日本应“负担起全球主义的责任”,  为解决亚太地区的“经济问题起模范作用”。之后,  日本历届内阁都表示了日本要做政治大国的意愿。

政治大国目标的基本含义包括: ①以日美同盟为轴心,  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  作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在国际上发挥作用。

②立足于亚太,  以亚太合作为杠杆,  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地位。

③以经济实力为后盾,  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影响。

④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  在国际机构中发挥作用,  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

⑤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  适度增强军事力量。

(2)前景分析:

20 多年来,  日本全力实施政治大国战略,  开展“积极进取” 的“全方位”外交,国际地位已有显著提高。从现实状况看, 日本具备成为政治大国的许多有利条件。它经济规模占世界 GDP 的 18 % , 相当于美国的 6 0 % ~70 % 。它是联合国主要出资国之一,  在联合国任职的高级官员很多,  在安理会中任非常任理事国的次数最多。是参加西方大国首脑会议的唯一亚洲国家,  是惟唯一列席北约和欧安会的亚洲国家。介入的国际热点较多,  在一些问题上的作用仅次于美国。美国在冷战后对日本承担地区安全责任的要求更加强烈。因此,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是存在可能性的。

第七章 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基本概念

1. 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  不自动继承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  不承认国民党统治时期外国派驻中国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2. 一边倒

 “一边倒”,  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  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内,  将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外关系放在第一位。

 

3.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后再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4. 新安全观

面对冷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重新审视国家的安全问题,  提出实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  是对传统安全观念的突破。这种新安全观的显著特色是根本不同于西方大国强权政治的安全观, 是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发展趋势,  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和根本利益而提出来的综合的新安全观。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前两代领导集体的安全战略思想,  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互信”是思想基础, “互利”是经济基础, “平等”是政治基础, “协作”是实现途径,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个新安全观为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提供了保障,也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5. 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2004年10月,《中俄联合声明》:“愿同各国一道,为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2005年4月,雅加达亚非国家首脑会议,胡锦涛提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重要讲话以来,和谐世界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

“和谐世界”基本内涵:

  • 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 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 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6.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核心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1. “两个拳头打人”

一是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二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

 

  1. “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方针

·“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

·“一大片”是指团结这条战略线周围的国家。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 中国梦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思考题

1. 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国家利益,  尤其是国家的安全利益。 

评价: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是在两极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霸和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严峻形势下,  为巩固革命政权、维护国家独立、保卫国家安全制定的正确对策。

它的形成是有其坚实的基础的:  既有其深厚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  即中国近百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  又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经历和宝贵经验,  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既有毛泽东个人的气质和风格,  即强调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理论思考和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  又有中国决策机制处在很不完善的状况,  即个人迷信的发展导致某些失误。实践证明,  它的功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是不可磨灭的,  它的不足难以避免,  我们要汲取教训。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新发展。 

 

2. 试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邓小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思想并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绝不是偶然的,  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邓小平理论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样,  它的产生也有其必然性:

(1)首先是国际形势的急剧发展和深刻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尤其是 2 0 世纪 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呼唤着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  以指导人们能够予以正确的认识,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停滞的观点、僵化的观点不仅不能给人们以正确的指导, 还会造成严重的失误和危害。 

(2)其次是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确立了新的任务, 需要新的思想的指导来创造新的国际环境,  以保障新任务的实现。

(3)再次是邓小平非凡的经历、丰富的经验及其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是这一国际战略思想得以形成的坚实基础。三落三起的经历,  尤其是“文革”中的经历,  对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是有重要影响的。 

(4)最后是邓小平复出后多次亲自出国访问、考察,  看到了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  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国际战略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3. 试阐述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1.“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2004年10月,《中俄联合声明》:“愿同各国一道,为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2005年4月,雅加达亚非国家首脑会议,胡锦涛提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重要讲话以来,和谐世界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

2.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

  • 中国梦
  • 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 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

 

 

4. 深入理解并论述习近平外交思想

(1)中国梦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帮助。中国人民圆梦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必将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外交辞令。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于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举行,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前来参会。此次对话会是中共十九大后中国举办的首场主场多边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与全球各类政党举行高层对话,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

(3)人类命运共同体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核心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4)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是首个将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目标的大国。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突出了三个关键词:

     一是相互尊重。即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分大小、贫弱,不分种族和地区,都应获得被尊重和发展的机会。

    二是公平正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公平正义具有相对性,在谈及具体问题时,必须站在具体的立场上。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人强调的公平正义,首先是站在广大落后弱小国家的立场上,站在渴望和平与发展机会的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给予广大人民以最真切的关怀与支持。同时,公平

与正义也是我国与他国双边与多边关系的原则。我们尊重他国利益诉求,包容国与国之间的差异与不同愿景,但是,我们自身也有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三是合作共赢。零和思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缺席过。中国共产党人愿意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只有合作共赢,方能共同发展。只有共同发展,方能促进和平大业的形成。

(5)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

  •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 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第八章   艰难奋进的发展中国家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获得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之前,发展中国家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者附属国,其社会形态是前资本主义的,虽然殖民主义的入侵给这些国家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畸形的。

(1)从社会形态上来看,这些国家大多数曾经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态之中,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演进规律上讲,他们的演进前景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形态,因此,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2)从国际基础和条件上看,

  • 第一,是二战对老牌殖民主义者削弱的结果。战争极大地削弱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  它们无法再继续维持直接的殖民统治,  但又不愿意完全丧失长期享有的殖民利益,  所以它们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允许这些国家独立,  极力使这些国家在独立之后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继续留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成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 第二,是国际政治两极对峙格局的作用。资本主义阵营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手段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拉拢,使其留到资本主义阵营内部。
  • 第三,是社会主义的劣势地位和苏联模式示范效应丧失的影响。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几度挫折, 尤其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影响恶劣,  这就使得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不得不重新做出选择。
  • 第四,由于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这就更促使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第五,发展民族经济的资金技术来源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弱小,向这些国家提供的援助有限。资本主义国家向他们提供援助的同时,附加了经济条件,促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选择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从国内的基础和条件上看:

  • 第一,由于这些民族独立国家在独立前普遍受到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因此,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早已经悄悄渗透在这些国家之中。
  • 第二,在这些国家内部,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层出现了资本主义化。其中,他们有少部分人已经成为了资产阶级,因此,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顺利成章。
  • 第三,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这些国家的领导权大多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手中。
  • 第四,这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反帝、反殖、反封建的,符合本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

 

2. 简答当前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的新特点。

(1)当前南北关系呈现新特点:

  • 南北关系的内容更加广泛
  • 跨区域的南北关系发展更加深入
  • 南北关系向多层次、多方位和机制化的方向发展

(2)当前南南合作的新特点:

  • 区域一体化发展迅速
  • 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 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家团调整了战略后,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1576511/article/details/856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