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读后感(一)

《原则》瑞·达利欧 豆瓣链接
这本书就不介绍了,这里是我自己的阅读笔记,分享给大家。

  • 备注:深色底纹下的文字为原味,之后跟随感悟、联想、思考、臆想。

  • 原文解读

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

原则是根本性的真理,它构成了行动的基础,通过行动让你实现生命中的愿望。

  •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某种层面上,“原则”可以暂且先理解为这个“所以然”。比如,通过复盘我们了解到某个大V打板万兴科技,第二天大赚离场,这是“知其然”。这对我们只是谈资,没有实际价值。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依据什么打板?比如说:换手率大大超过前几天、题材核心带起版块,这些是“所以然”,可以视为打板领域的某些“原则”。依据“所以然”可以重复性的解决类似条件的未知问题。 但是“所以然”与“原则”并不相同,“所以然”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在有了条件的前提下,可以依据“所以然”顺利解决;但“原则”是在一无所有的前提下寻找“所以然”的依据。“原则”比“所以然”更底层。
  • 想管想的用,行动管行动的用。单单原则本身是没有现实价值的,原则加上配套的行动才能带来改变。会有这么一种人,跟他说什么他都能侃侃而谈,但是让他做,他却做不出好的效果。这是因为理解与行动之间的转换也是一门大学问。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的人居多,因为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不能说空想无用,只是各管各的用,想管想的用,做管做的用。“原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下是一种“思维”层面的概念,但作者也说了,要通过行动让你实现生命中的愿望。《原则》定为书名存在一定程度以偏概全的误导,再加上形式逻辑泛滥,作者所言字斟句酌就显得格外重要。
  •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却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智慧。**这话是听李开复说的,很是赞同。“原则”就是这个“选择的智慧”。“原则”是一套认知的框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可以不被牵着鼻子走,有了应对思路。

尽管使用他人的原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但不假思索的采用他人原则有可能将你置于风险之中:你的行动方式将与你的目标和性格不符。

  • **见路不走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才是实事求是?这就涉及到认知与行动之间的间隙。实事求是是一种陈述性知识,不能指导具体行动;见路不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可以一步步推导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见路不走就是说,别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径,如果你依据这个路径去行动,这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因为别人的成长轨迹、认知、条件、背景与自己是不同的,只有依据自己的条件制定出的方案才是有效的,才是实事求是的。

通过将这些新闻和市场走向结合起来观察,我开始看到整个图景,并开始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

你最好弄明白其他时间、其他地点、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而且一旦发生在你身上,你讲不知道如何应对。

  • 缺政不整。对一个企业来说,大的利润都在红头文件里,大的亏损都在黑头文件里。不仅国内如此,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放之四海而皆准。要想看到整个图景,需要加入“政治”这个维度,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个全局,不仅仅指政治、气候等横向因素,还指时间这条线上过往的“异常”。人的认知源自周边环境、事务在时间轴上耦合发酵,是有限的,差异性的,以一己之力认识市场这种社会耦合性的事务,是不匹配的。没有该有的条件,就没有顺理成章的成功。

当所有人想法都一样时,这一情况几乎必然会反映在价格中,而把赌注压在这上面,就有可能犯错。

所有行为都会产生与该行为大致相称的后果,这会引起一个大体相同的反向反应,以及市场的反转。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景再现”:以前,几乎所有事情都以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不断发生过。

  • 日光之下无新事&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这么来理解的话是非常害人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弊端所在:道理很对,没法操作。看历史书,会发现很多历史节点上,那些人说的话虽然很对,但是如果反着说也是有道理的,比如两国使者对同一件的事的争辩,所以核心不在道理,在立场。要想能够“情景再现”,一要对历史进行研究,二要明白研究的立场是自己如何从中获利。

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你最好总是假设自己没有看到全部。

  • 概率论下因为路径依赖带来的确定性思维困境。追求确定性是大多数股民的终极目标和研究方向。但是,确定性并不存在,因为最终有一只薛定谔的猫。而确定性想法的存在源自一种路径依赖,路径的源头是概率论。因为相信概率论,顺势追求高确定性。但这一切,在概率论这里就错了。概率论是以样本比例代表整体,一个默认前提就是认为整体是有边界的,可以被整体认识的,以小样本代替是为了降低工作量,但是股票市场本质是无法全面认识的,这是其一。所以,确定性的前提是市场是可以被全面描述的。而技术指标本质是将市场作为静态来研究,但市场是动态的,这是其二。总结来说,任何一个预测系统都有不确定性。
  • 但是这里说追求确定性错了,指的是作为一个终极指导思想来说。如王东岳所言,人类社会是自然演化出来,而非设计出来。证券市场虽然是设计出来,但是其运行是各方力量自然演化而成。在技术的层面,确定性是很重要的,量化、打板、换手…等等都是实操中有效且可操作的,包括一些情绪指标、涨跌比之类。(这个方面本身就可以独立成很大的篇幅描述)

在课堂上,供给和需求都是用出手的商品数量进行衡量的,我发现,用付出的金额衡量需求,考察买家和卖家分别是谁以及他们为什么买卖,是一种实用的多的方式。

1978-1980年,不同市场开始出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因为他们更多得受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长速度波动的影响,而不是受各自内部供求平衡变化的影响**。**

  • 货币是观察全局的有效抓手。这两段话是作者论述不同问题时说的,但两者的共同点就是用货币作为观察角度。通胀、紧缩、利率、国债券…这一切都可以从货币这个角度观察。我想,在桥水的“机器”中运转的守恒就是货币吧?(货币列为下一步研究目标)

所有这些让我牢牢记住了一个永不磨灭的教训:时机就是一切。

我和科尔曼的工作方式是挑战彼此的想法,努力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 择时重于选股。这两者应该是异曲同工吧,这也是我从思多金学到的第一条黄金律。在股票市场是这样,在生活中也同样有价值。收益并不来自勤勤恳恳,而在于长期蛰伏、训练后,敏感的把握时机,奋力一搏;然后继续是勤勤恳恳的默默无闻,等待下一次机遇。就像某香港期权客,几年不动手,动手一次赚几亿。

.
.
.
2018-12-30 13:45:15写于G5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he_Time_Runner/article/details/8649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