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人员的眼光看产品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feivirus/article/details/50545502

  最近几个月做面对企业内部的产品,和之前做百度杀毒国际版,区别是挺大,收获也很多。
  从13年4月开始,看着杀软的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上线一个个功能,期间有叫好的,
也有砍掉的,历经坎坷,从产品的角度,谈不上成功还是失败,只有经历。从公司的层面来说,也许和预期有些变化。谈谈一些糟点吧,毕竟这些更值得吸取。成功的产品,能搜到的鸡汤太多。
  从我看,产品主要分为两种,市场型产品和技术型产品。还有一种概念体验型产品,没有商业化。市场型产品从开始接触用户,落地的一刻,就容易实现变现,不过多考虑变现的问题,像游戏,电商。技术型产品,是个平台,或者渠道,本身担负着为其他产品铺量的责任,比如安全卫士类软件,QQ,播放器。比如360的首页导航,浏览器,安全卫士的三级火箭,前者是市场型,后两者是技术型产品。市场型产品,产品经理的话语权更大。技术型产品,太容易犯开发人员主导的错误。
   来了这边公司,前几个月比较大的收获是感觉没有了“拍脑袋”或者“YY”需求,需求来源于业务方,业务方提供的Excel中的数据。这些数据亟待解救。每一条数据背后是客户的郁闷,烦恼的身影。有了郁闷、烦恼,就自然产生了痛点。有痛点就有了需求,需求促生了产品,弥补了公司或者市场的空缺,这是价值。这是需求到产品的正反馈,是产品正确的出发点。如果出发点错了,结局堪忧。如果需求没有用户或者业务方的反馈,或者投诉,而是产品经理说我觉得xx不错,我觉得xxx产品有xx,我们也做吧。做出来了,不能确定带来价值,用户使用后的满意的数据曲线,对团队的士气是个打压,产品也不容易长久做下去。需求从用户中来,结果到用户中去。这边公司的需求开发,整体都是这么过来的,不过,最近产品经理特别忙,做了一个例外,开发直接做了交互,然后我去和产品经理,业务方沟通,去推动然后修改。项目正在做,不知道这种角色转换后的效果如何,期待结果的验证。
   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需求诞生,市场调研,到demo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开发编码,测试,上线。用户从少,到多,产品走过内测,快速成长,成熟期,衰落期,像一家公司的成长。初创期,快速发展期,壮大成熟期,衰落期。投资初创期,炒作概念,也许是财报亏损,PE到100倍甚至更高。快速发展期时,是行业属于新兴行业,营收快速增长,PE到五六十倍,和公司盈利成比例。壮大成熟期,利润不断增长,PE稳定到行业平均水平。投资收益,也随着公司成长递减。

   需求确定后,从用户需求转为产品需求。转化的过程需要产品经理去在用户体验和商业目标间做平衡。我一直觉得做产品需要三个原则。简单,尽量铺量,分析用户的曲线数据。简单是说最好打开软件,或者页面,一键搞定所有,不需要用户动一点脑子,不要出现任何的专业术语,页面就一个按键。毕竟这个时代,生活节奏太快,用户很忙,对你的产品内部不care,对你的业内术语不care,一键解决需求是比较完美的。简单还要顺应历史的习惯,不创造用户习惯。比如洗手间是男左女右,你做成男右女左,就是忌讳的。用户都是懒惰的。我们不是乔布斯,像iPhone这种从键盘直接到触摸屏的转变,不是一般产品可以推动的。这种改变世界的产品需要偏执狂,需要偏执到对每一个细节,体验精益求精的人,我们还做不到。技术改变世界,偏执狂颠覆世界。尽量铺量,是在产品保持口碑的前提下,在以铺量越多越好,量越多,很多原本隐藏的问题会暴露出来,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变成问题,反馈也会越来越多,不要在产品上添加任何影响铺量的元素。不要因为老大的一句话,加了些不合适的元素,因为别的无关原因,比如安全,产品迟迟未发布。
   产品的视觉我希望的是清爽,简单,轻快,像水一样单纯,干净。界面元素越少越好,内容越少越好。像QQ,360安全卫士,不需要太重。最好展示出来的内容都是功能性的需求,非功能性的需求分配到隐蔽的页面吧。
   过了需求评审,kick off启动,开始动工。之前做杀软,算是标准的敏捷开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两周一个迭代,三个迭代一次发版。面对互联网这块血流满地的厮杀,这种方式是合适的。保证一定崩溃率的前提下,快速是重要的,在上线灰度中修改小的bug,回归测试。来了这边,面向企业端,稳定是第一位的,崩溃,蓝屏是不能容忍的。保证稳定下,尽量提高速度,没有做敏捷开发。也许和产品定位,部门规模有关。产品面向上千万互联网用户,快速上线,抢占市场,毕竟这个市场胜者通吃。产品面向企业端,用户的数据稳定是重要的。产品初创时,人员较少,每个人能独立负责较大的模块,不需要过多的跨团队沟通,敏捷是可以做起来的。开发过程中,我的感悟,开发人员尽量不要改动需求,或者交互,视觉。贯穿产品的整个流程中,不要以开发的视角去做产品,这是个无底深坑。开发的思维是自上而下,从架构设计,到完善细节,一个树干,到树枝,到树叶的过程。产品的正常思维该是树叶的需求,提取到树枝的需求,体验,再到产品或者体验的树干,不断完善,在收集用户的反馈,实地考察用户的操作中,不断修改,到产品经理,到开发的过程,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思维。接触过太多开发人员,不了解业务的情况下,都是在YY或者拍脑袋决定交互,没有分析数据,没有亲临跟踪用户操作,我觉得这是开发人员最大的忌讳。
   现在的产品开发上线后,越来越走向后端化,后台越来越重,前端越来越轻。海量的数据,躺在那,没有分析,产品就没有改进。我理解的产品经理的时代也是在此做个划分。07年那会,360开创免费杀毒,是产品经理1.0的时代,注重用户体验,注重在产品面前把自己变成简单的像个傻瓜。随着收集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数据越来越多,产品经理进入2.0时代,大概是2012年那会,到现在,需要的是懂得数据分析的产品经理。从数据中,去分析用户的曲线,比如一个弹窗, 从蓝色变成红色,日活,月活,点击率提高了几个点,还是降低了几个点,在曲线的差异中,去修改,改进产品。我的感悟,后面产品经理3.0时代,是懂得数据挖掘的产品经理。数据分析是一门专业。面对海量数据,从K-means,KNN,SVM这些对产品经理来说陌生的算法中,分析用户操作,用户数据,甚至挖掘出更多的用户需求,改进产品,这是发展的方向,趋势不改变,只能适应。大数据的分析,需要更多的专业的懂得数据挖掘的产品经理。跟不上趋势,就去做些计划和控制的项目管理的工作吧。
   思维在不断的拥抱变化,或许不久后,什么都变了,目前就这样想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eivirus/article/details/5054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