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政治纠错本_2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d4567855/article/details/83686219

【政治】政治纠错本_2

标签(空格分隔):【考研纠错本】


考研政治纠错本_2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A. 《共产党宣言》
    B. 《资本论》
    C. 《马克思主义哲学》
    D. 《德意志意识形态》
    答案: D D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 比较系统 地传输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2.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C)在全球范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ー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
    A.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B.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D.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想方案
    答案: A B C ABC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可能提供直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方案。

  3. 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是()。
    A. 与时代同步伐
    B. 与人民共命运
    C. 始终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中心
    D. 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答案: A B D ABD
    习近平说:“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4.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果实,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于它的()
    A. 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B. 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 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D. 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绝对真理
    答案: A B C ABC

  5.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工人的共同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资本论》系统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6.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______
    A.剩余价值学说
    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D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最终宿命,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2.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 D D
    C,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精神绝对化为脱离任何个人的独立存在,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 两个同等程度范畴
    答案: B B
    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 A A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答案: B B
    D,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

  5.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A.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像
    C. 意识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D. 意识来源于人脑
    答案: A A
    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应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D错误。
    B,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人的头脑中的对象性关系和活动,它必定是以人的外部的物质的对象关系,即实践,为其现实基础和中介的。

  6.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具有一维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C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时序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
    B,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7. 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社会需求与时间测量的精度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最早选定的时间标准是以地球对太阳公转与自转为基础的,称为世界时。它规定一个平太阳日的86400分之一为1秒,即天文秒。后来发现,地球自转速率并不均匀,它的精确程度约3年差一秒。经过长期观测修改后产生了运行更均匀的历书时,其精确度是30年差一秒。随着科技的发展,原子钟的发明使得精准计时更进平步。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新的原子秒的定义:“秒是以绝-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原子时的时刻起点为1958年1月1日0时。以上事例说明( )
    A. 时间是一切运动的观念载体
    B. 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C. 逐渐改进的测量工具决定了时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 运动的时间特性依赖于人的时间知觉
    答案: B B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8.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案: D D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9.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 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 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答案: C C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10.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答案: D D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
    B,偶然性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的任务正式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11. 做事情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答案: C C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在于,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是 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 的区别。

  12.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多次用这句话来表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哲学上看,这句话是要着重强调()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答案: D D
    "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的是 内因的重要性。

  13.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答案: C C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的两端叫关节点(也叫临界点)。
    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AB,度是一个范围、限度,不是某个点。

  14.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这句话的哲学道理是()。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C.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D. 事物的发展包括外在否定和内在肯定
    答案: C C
    从外面打破是外部否定,从内部破壳而出是内部的自我否定。

  15. 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
    A.抽象
    B.思维具体
    C.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
    D.实践
    答案: A A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以 抽象 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

  16. 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对此三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A. 都属于唯心主义
    B. 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 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 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 A C AC

  17. 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A.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B.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 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D.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案: A B AB
    D,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 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8.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识,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之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之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答案: A B E ABE
    C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而不是物质的固有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换为物质。

  19.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牛顿力学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运动的尺子会缩短,运动的时钟会变慢。根据相对论的公式,尺子的长度在不同的运动着的物质体系中是不一-样的,它沿着运动方向的长度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缩短,运动的速度越快,长度就变得越短。这说明()
    A.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B.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C.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观察的结果
    答案: A B AB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0.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案: B C D BCD
    A,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21.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 )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稳定的联系
    D.相互的联系
    答案: A B C ABC
    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2.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 人不能创造但可以改造规律
    B. 人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
    C. 人可以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
    D. 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答案: B C D BCD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规律。
    D,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3.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偶然是化了妆的必然”的哲理在于()
    A. 没有纯粹的偶然
    B. 偶然性和必然性产生的原因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C.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D. 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答案: A C AC
    B,看似是偶然起到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 必然 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

  24.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
    A. 真实的可能性和虚假的可能性
    B.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C.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D.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答案: B C D BCD
    A,可能性没有真实和虚假的区别。

  25. 列宁曾经把现象比作河水上面的泡沫,而把本质比作下面的深流。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但本质可以离开现象
    C.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D. 真象和本质是同一的,假象和本质不是同一的
    答案: A C AC
    A,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
    D,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无论是真相还是假象。

  26.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
    A.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B. 事物存在的基础
    C. 各种要素的结构
    D. 各种要素的表现方式
    答案: A B AB
    CD,是形式的含义,不符合题意。

  27.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答案: A B D ABD
    A,恩格斯提出的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这一革命结论。

  28.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矛盾双方()
    A. 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 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可以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而得到发展
    D. 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答案: A B D ABD
    C,矛盾双方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29.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一阵合并重组潮,从优酷土豆、嘀嘀快的的合并,到58同城战略入股赶集网,都诠释了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解决矛盾的形式有( )
    A.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B.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C. 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D.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答案: A B C D ABCD

  30.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的这句话表述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对立统一表现在()
    A.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B. 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C. 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D.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答案: A B C D ABCD
    列宁:“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31.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
    A. 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B.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 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D.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
    答案: A B AB
    D,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32. 以下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
    A. 团结—批评—团结
    B. 实践—认识—再实践
    C.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D.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
    答案: A B C ABC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辨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并没有“回复”过程。

3.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
    A. 自觉能动性
    B. 物质性
    C. 客观性
    D. 社会历史性
    答案: A A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 美国宇航局于当地时间2015年7月23日公布重磅消息: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一452b。这颗行星与地球相似度之高,被形象地称为地球的“大表哥”。人类此次发现开普勒一452b,以及早前发现一系列地球“表亲”,都得益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从2009年升空到现在,这个以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的望远镜已经发现了超过一千颗系外行星。而据NASA专家预计,“开普勒”号可以在银河系中发现50颗以上的类地行星。这一事例告诉人们,认识的客体是()
    A. 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 一切客观事物
    C. 包括外太空在内的全部自然界
    D.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答案: D D
    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等同的概念。
    客观事物只有进入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并为主体活动所指向时才能成为客体。

  3. “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在这个命题指出,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指明的哲学原理是()
    A. 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B. 理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C. 意识具有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 A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形式。

  4.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
    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答案: A A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去欸的那个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独断论错误。
    所以,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5. 自然界中只有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物质,并没有火车、飞机、轮船、桥梁、水库等符合人需要的现成形式。这些形式的出现,表明了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
    A. 摹写性
    B. 创造性
    C. 重复性
    D. 规律性
    答案: A B AB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应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 A B C D ABCD

  7.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答案: A C AC
    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 唯理论 和 经验论。

  8. 古以来,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认识所追求的目标,但在对真理的理解上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尖锐的对立。以下对于真理的描述属手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真理是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B. 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的符合
    C.真理是思维同它的先验形式的一致
    D. 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
    答案: B C D BCD
    唯心主义者从意识、思维第一性前提出发,以不同的方式把真理说成是某种精神实体的自身的属性,是意识、思维自身的统一。

  9.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这说明()
    A.真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B.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C.价值不具有客观性
    D.真理是具体的
    答案: B D BD
    C,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得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认识和评价可以反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价值。
    D,真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1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C. 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
    D. 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答案: A D AD
    B,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额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11.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这两句话揭示了价值具有的特性。价值具有的特性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 A C D ACD

  12.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 A A
    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
    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所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一致和本质力量。
    人类社会,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因此,人类社会不只是包括人的社会关系,更是各种关系组成的有机系统,D太过狭隘。

4.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 生产力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答案: D D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在一个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国家政治制度
    B.政党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答案:$D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答案: A B D ABD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但是,全部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

  4.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窃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D. 历史继承性
    答案: A B C D ABCD

  5. 以下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 宗教、哲学
    B. 语言
    C. 道德、艺术
    D. 法庭、监狱
    答案:$ACD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时。
    上层建筑由 意识形态 和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两部分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时和政治组织 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井查、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6. 阶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以下关于阶级的选项内容正确的是()
    A、阶级是历史范畴
    B、阶级是经济范畴
    C、阶级首先是一个政治实体
    D、划分阶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答案: A B D ABD

  7.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答案: A C AC
    D,科学技术不是自主性力量,自主性力量只能是运用科技的 劳动者。

我的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d4567855/article/details/8368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