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15 - 2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 - MySQL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而关系模型是通过二维表来保存的,所以它的存储方式 就是行列组成的表,每一列是一个字段, 每一行是一条记录。 表可以看作某个实体的集合,而实体之 间存在联系,这就需要表与表之间的关联关系来体现, 如主键外键的关联关系。 多个表组成一个数据 库,也就是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有多种,如 SQLite、 MySQL、 Oracle、 SQL Server、 DB2 等。

  1. MySQL 存储
    • Python 2中,连接 MySQL 的库大多是使用 MySQLdb,但是此库的官方不支持 Python 3 ,所以推荐使用的库是 PyMySQL。
    1. 链接数据库,
      • 首先连接数据库,假设当前的 MySQL 运行在本地,用户名为root ,密码为123456, 行端口为3306。 利用 PyMySQL 先连 MySQL,再创建一个新数据库,名字叫作 spiders。代码:
        import pymysql
        db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 user='root' , password='mysql', port=3306)
        cursor = db.cursor()
        cursor. execute('SELECT VERSION()')
        data = cursor. fetchone()
        print('Database version:', data)
        cursor.execute ("CREATE DATABASE spiders DEFAULT CHARACTER SET utf-8")
        db.close()
        输出:
        ('Database version:', ('5.7.24-0ubuntu0.16.04.1',))

        通过 PyMySQL的connect()方法声明一个 MySQL 连接对象db,此时需要传人 MySQL 运行 host(即 IP)。由于 MySQL 在本地运行,所以传人的是 localhost。如果 MySQL 在远程运行,则传入其公网 IP 地址。后续的参数 user 即用户名, password 即密码, port 即端口(默认为 3306)。  连接成功后,需要再调用 cursor ()方法获得 MySQL 操作游标利用游标来执行 SQL 语句。这里执行了两句 SQL,直接用execute()方法执行即可。第一句 SQL 用于获得 MySQL 的当前版本,然后调用 fetchone()方法获得第一条数据,也就得到了版本号。第二句 SQL 执行创建数据库的操作,数据库名叫作 piders 默认编码为 UTF-8。由于该语句不是查询语句,所以直接执行后就成功创建了数据库 spiders 。接着,再利用这个数据库进行后续的操作。

    2. 创建表
      • 一般来说,创建数据库的操作只需要执行一次。也可以手动创建数据库。以后的操作都在 piders 数据库上执行。
      • 创建数据库后,在连接时需要额外指定一个参数 db。
      • 新创建一个数据表 students,此时执行创建表的 SQL 语句即可。 这里指定3个字段(字段名,含义,类型)。示例:
        import pymysql
        db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user='root',password='mysql',port=3306,db='spiders')
        cursor= db.cursor()
        sql=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student (id VARCHAR(255) NOT NULL, name VARCHAR(255) NOT NULL, age INT NOT NULL, PRIMARY KEY(id))'
        cursor.execute(sql)
        db.close()

        运行后,我们便创建了一个名为 students 的数据表。   在爬虫过程中,会根据爬取结 果设计特定的字段  

    3. 插入数据
      • 爬取了一个学生信息,学号: 20120001 ,名字: Bob,年龄: 20,插入这条数据进数据库。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pymysql
        id= '20120001'
        user = 'BOb'
        age = 20
        db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user='root',password='mysql',port=3306,db='spiders')
        cursor = db.cursor()
        sql ='INSERT INTO students(id, name, age) values(%s,%s, %s)'
        try:
            cursor.execute(sql,(id,user,age))
            db.commit()
        except:
            db.rollback()
        db.close()

        首先构造了一个 SQL 语句,其 Value 值没有用字符串拼接的方式来构造,如:

        sql='INSERT INTO students(id,name,age) values('+id+','+name+','+age+')'

        这样的写法烦琐而且不直观,所以选择直接用格式化 %s 来实现。有几个 Value 写几个%s, 我们只需要在 execute()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传入该 SQL 语句Value 值用统一的元组传过来。这样的写法既可以避免字符串拼接的麻烦,又可以避免引号冲突的问题。

        注意:需要执行 db 象的 commit()方法才可实现数据插入,这个方法才是真正将 语句提交到数据库执行的方法。对于数据插入、更新、删除操作,都需要调用该方法才能生效。接下来,加一层异常处理。如果执行失败,则调用 rollback()执行数据回滚,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 涉及事务的问题。事务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就是这件事要么发生了,要么没有发 生。 比如插入一条数据,不会存在插入一半的情况 要么全部插入,要么都不插入,这就是事务的原子性。另外,事务还有3个属性一一 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这4个属性通常称为 ACID 特性.
        • 事物的4个属性:
        • 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都是对数据库进行更改的操作,而更改操作都必须为一个事务,这些操作的标准写法: 
          try:
              cursor.execute(sql)
              db.commit()
          except:
              db.rollback()

          这样便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里的 commit()和 rollback()方法就为事务的实现提供支持。

        • 数据插入的操作是通过构造 SQL 语句实现。要达到的效果是插入方法无需改动,做成 通用方法,只需传入一个动态变化字典就好。例:

          {
              'id': '20120001',
              'name': 'Bob',
              'age': 20
          }

          SQL 语句会根据字典动态构造,元组也动态构造,这样才能实现通用插入方法。所以,需要改写插入方法:

          import pymysql
          
          data ={
              'id': '20120001',
              'name': 'Bob',
              'age': 20
          }
          table = 'students'
          keys = ','.join(data.keys())
          values = ','.join(['%s']*len(data))
          sql = 'INSERT INTO {table}({keys})VALUES({values})'.format(table=table,keys=keys,values=values)
          db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user='root',password='mysql',port=3306,db='spiders')
          cursor = db.cursor()
          
          try:
              if cursor.execute(sql,tuple(data.values())):
                  print('Successful')
                  db.commit()
          except:
              print('Failed')
              db.rollback()
          
          db.close()

          注意:如果前面没有创建students表格,将会插入失败。这里传人的数据是字典,并将其定义为 data 变量。表名也定义成变量 table。再构造一个动态的 SQL 语句。

          首先,构造插入的字段 id、name、age。只需要将 data 的键名拿过来,再用逗号分隔。所以','.join(data keys()) 结果就是 id,name, age,然后构造多个%s 当占位符,有几个字段构造几个。如,这里有三个字段,就需要构%s,%s,%s。首先定义了长度为1数组[’%s’],然后用乘法将其扩充为[’%s’,’%s’,'%s’],再调用 join()方法,最终变成%s,%s,%s。最后,再利用字符串的 format()方法将表名、字段名和占位符构造出来。最终的 SQL 语句就被动态构造成了:
          INSERT INTO students(id, name, age) VALUES(%s, %s, %s)

          最后,为execute()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传入 sql 变量,第二个参数传人 data 的键值构造的元组, 就可以成功插入数据。实现传入一个字典来插入数据的方法,不需要再去修改 SQL 语句和插入操作。

    4. 更新数据(此处不熟)

      • 数据更新操作也是执行 SQL 语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构造一个 SQL 语句,然后执行:

        sql = 'UPDATE students SET age =%s WHERE name  = %s'
        try:
            cursor.execute(sql,(25,'Bob'))
            db.commit()
        except:
            db.rollback()
        db.close()

        同样用占位符的方式构造 SQL 然后执行 execute() 方法,传人元组形式的参数,同样执行 commit() 方法执行操作。简单的数据更新,完全可以使用此方法

        但是在实际的数据抓取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需要插入数据,为避免出现1+1类型数据重复,动态构造 SQL 的问题,可以再实现一种去重的方法,如果数据存在, 则更新数据;如果数据不存在,则插 入数据。这种做法支持灵活的字典传值。示例:

        data = {
            'id': '20120001',
            'name': 'Bob',
            'age': 24
        }
        table ='students'
        keys = ','.join(data.keys())
        values = ','.join(['%s']* len(data))
        sql = 'INSERT INTO {table}({keys}) VALUES({values}) ON DUPLICATE KEY UPDATE'.format(table= table, keys=keys,values=values)
        update =','.join(["{key} = %s".format(key=key) for key in data])
        sql += update
        try:
            if cursor.execute(sql,tuple(data.values())*2):
                print('Successful')
                db.commit()
        except:
            print('Failed')
            db.rollback()
        db.close()

        这里构造的 SQL 语句其实是插入语句,但在后面加了 ON DUPLICATE KEY UPDATE。意思是如果主键已经存在,就执行更新操作。如,传人的数据 id 仍然为 20120001,但年龄有所变化,由 20 变成了 21,此时这条数据不会被插入,而是直接更新 id 为 20120001 的数据。 完整的 SQL构造出来样式:

        INSERT INTO students(id,name,age) VALUES(%s, %s, %s) ON DUPLICATE id=%s, name=%s,age=%s

        这里变成了 6个%s。所以在后面的 execute()方法的第二个参数元组就需要乘以 2 变成原来的 2倍。此时,就可以实现主键不存在便插入数据,存在则更新数据的功能了。

    5. 删除数据

      • 直接使用 DELETE 语句,只需要指定删除的目标表名和删除条件,使用 db 的 commit()方法才能生效。 示例:

        table ='students'
        condition = 'age >20'
        
        sql = 'DELETE FROM {table} WHERE {condition}'.format(table=table, condition= condition)
        try:
            cursor.execute(sql)
            db.commit()
        except:
            db.roolback()
        
        db.close()

        删除条件有多种多样,运算符有大于、小于、等于、LIKE 等,条件连接符有 AND、OR 等。 这里直接将条件当作字符串来传递,以实现删除操作。

    6. 查询数据

      • 查询会用到 SELECT 语句,示例:

        sql= 'SELECT*FROM students WHERE age >=20'
        
        try:
            cursor.execute(sql)
            print('Count:',cursor.rowcount)
            one =cursor.fetchone()
            print('One:',one)
            results = cursor.fetchall()
            print('results:',results)
            print('results Type:',type(results))
            for row in results:
                print(row)
        except:
            print('Error')
        输出:
        Count: 3
        One: ('20120001', 'Bob', 20)
        results: (('20120012', 'Mike', 21), ('20120013', 'James', 22))
        results Type: <class 'tuple'>
        ('20120012', 'Mike', 21)
        ('20120013', 'James', 22)
        View Code

        这里构造了一条 SQL 语句,将年龄 20 岁及以上的学生查询出来,将其传给 execute() 方法。注意,这里不再需 db 的 commit()方法。接着,调用 cursor rowcount 属性获取查询结果的条数。

        然后调用了 fetchone ()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获取结果的第一条数据,返回结果是元组形式,元组的元素顺序跟字段一一对应,即第一个元素就是第一个字段 id 第二个元素就是第二个字段 name 以此类推。 随后,我们又调用了 fetchall()方法,它可以得到结果的所有数据。 然后将其结果和类型打印出来,它是二重元组,每个元素都是一条记录,我们将其遍历输出出来。      

        注意:显示的是 n 条数据而不是 n+1 条, fetchall()方法的内部实现有一个偏移指针用来指向查询结果,最开始偏移指针指向第一条数据,取一次之后,指针偏移到下一条数据,这样再取的话,就会取到下一条数据了。我们最初调用了 一次 fetchone()方法,这样结果的偏移指针就指向下一条数据, fetchall()方法返回的是偏移指针指 向的数据一直到结束的所有数据,所以该方法获取的结果就只剩 n 个了。

        还可以用 while 循环加 fetchone()方法来获取所有数据,而不是用 fetchall()全部一起获取出来。fetchall() 会将结果以元组形式全部返回,如果数据量很大,那么占用开销会非常高。 因此,推荐使用如下方法逐条取数据:

        sql= 'SELECT*FROM students WHERE age >=20'
        
        try:
            cursor.execute(sql)
            print('Count:',cursor.rowcount)
            row =cursor.fetchone()
            while row:
                print('row:',row)
                row = cursor.fetchone()
        except:
            print('Error')

        每循环一次,指针就会偏移一条数据,随用随取,简单高效。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Mack-Yang/p/1013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