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HW和NHWC

N代表数量, C代表channel,H代表高度,W代表宽度.

NCHW其实代表的是[W H C N],第一个元素是000,第二个元素是沿着w方向的,即001,这样下去002 003,再接着呢就是沿着H方向,即004 005 006 007...这样到09后,沿C方向,轮到了020,之后021 022 ...一直到319,然后再沿N方向。

NHWC的话以此类推,代表的是[C W H N],第一个元素是000,第二个沿C方向,即020,040, 060..一直到300,之后沿W方向,001 021 041 061...301..到了303后,沿H方向,即004 024 .。。304.。最后到了319,变成N方向,320,340....

data_format 默认值为 "NHWC。其中 N 表示这批图像有几张,H 表示图像在竖直方向有多少像素,W 表示水平方向像素数,C 表示通道数(例如黑白图像的通道数 C = 1,而 RGB 彩色图像的通道数 C = 3)。为了便于演示,我们后面作图均使用 RGB 三通道图像。

NCHW 中,C 排列在外层,每个通道内像素紧挨在一起,即 'RRRRRRGGGGGGBBBBBB' 这种形式。

NHWC 格式,C 排列在最内层,多个通道对应空间位置的像素紧挨在一起,即 'RGBRGBRGBRGBRGBRGB' 这种形式。

如果我们需要对图像做彩色转灰度计算,NCHW 计算过程如下:

即 R 通道所有像素值乘以 0.299,G 通道所有像素值乘以 0.587,B 通道所有像素值乘以 0.114,最后将三个通道结果相加得到灰度值。

相应地,NHWC 数据格式的彩色转灰度计算过程如下:

输入数据分成多个(R, G, B) 像素组,每个像素组中 R 通道像素值乘以 0.299,G 通道像素值乘以 0.587,B 通道像素值乘以 0.114 后相加得到一个灰度输出像素。将多组结果拼接起来得到所有灰度输出像素。

以上使用两种数据格式进行 RGB -> 灰度计算的复杂度是相同的,区别在于访存特性。通过两张图对比可以发现,NHWC 的访存局部性更好(每三个输入像素即可得到一个输出像素),NCHW 则必须等所有通道输入准备好才能得到最终输出结果,需要占用较大的临时空间

在 CNN 中常常见到 1x1 卷积(例如:用于移动和嵌入式视觉应用的 MobileNets),也是每个输入 channel 乘一个权值,然后将所有 channel 结果累加得到一个输出 channel。如果使用 NHWC 数据格式,可以将卷积计算简化为矩阵乘计算,即 1x1 卷积核实现了每个输入像素组到每个输出像素组的线性变换

TensorFlow 为什么选择 NHWC 格式作为默认格式?因为早期开发都是基于 CPU,使用 NHWC 比 NCHW 稍快一些(不难理解,NHWC 局部性更好,cache(缓存) 利用率高)。

NCHW 则是 Nvidia cuDNN 默认格式,使用 GPU 加速时用 NCHW 格式速度会更快(也有个别情况例外)。

最佳实践:设计网络时充分考虑两种格式,最好能灵活切换,在 GPU 上训练时使用 NCHW 格式,在 CPU 上做预测时使用 NHWC 格式。

在不同的硬件加速的情况下,选用的类型不同,在intel GPU加速的情况下,因为GPU对于图像的处理比较多,希望在访问同一个channel的像素是连续的,一般存储选用NCHW,这样在做CNN的时候,在访问内存的时候就是连续的了,比较方便。

# NCHW [batch,in_channels,in_height,in_weight]
# NHWC [batch,in_height,in_weight,in_channels]
# CHWN [in_channels,in_height,in_weight,batch]

# 转换 NCHW---NHWC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x = tf.reshape(tf.range(24),[1,2,3,4])
out = tf.transpose(x,[0,2,3,1])

print (x.shape)
print (out.shape)



#转换NHWC--NCHW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x = tf.reshape(tf.range(24), [1, 3, 4, 2])
out = tf.transpose(x, [0, 3, 1, 2])

print  (x.shape)
print  (out.shap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1847115/article/details/8379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