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lloStudio高手之路(1):从边缘计算说起到全面认识ApolloStudio的架构体系

版权声明: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归Gentler所有,转载请注明原址!谢谢 https://blog.csdn.net/tmxyz1950/article/details/84338890

边缘计算

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转型的变革,边缘计算这个概念这几年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在介绍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未来工业互联网全流域生态链的总体架构图。

在上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边缘计算是处于整个生态链的最底端,是整个工业产业链的“基石”,是所有上层设计的数据航母,在过往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中,人们可能更多注重“机器换人”所创造的最直观的经济效益,而在整个产业链向更高水平层级更新换代的节骨眼上,衍生出对过去工业设备的数据的提取和再加工技术的需求,边缘计算这个概念由此而生。

边缘计算可以看作是一种微型的数据中心,它可以在本地处理或存储关键数据,并将所有接收的数据推送到中央数据中心或云存储。可以说边缘计算是将云的能力扩展到工业现场,通过本地的计算设备将数据进行采集、清洗、整理等处理,然后再传输到云端。边缘计算可减少网络的延迟性,因为数据无需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或云进行处理。这对于一些时间要求比较高的行业特别重要,在制造业中,毫秒级延迟都可能无法维持机器的正常运行,生产线需要实时数据采集和即刻的反馈处理。

ApolloStudio则是应现今时代需求环境下能够担起边缘计算的技术结晶,由源自工业界一线工程师的多年经验积累凝结而成,汇集多方设备驱动以及国际标准组织约定的接口规范,以平台化的方式进行集中接纳、整理和管理,并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将用户关心的数据与上层云平台进行对接,而作为管理者只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数据的提纯再加工并与自身需求进行逻辑上的紧密关联即可,极大的提高生产力,短时间内以极小的付出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ApolloStudio架构体系

面对错综复杂的传统工业领域,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供给需求变革,ApolloStudio如何做到从容应对?举个例子,当今市场行情已由过去的计划生产进化到按需生产,工厂内产品的种类已不再是过往的千篇一律,而早已取而代之的则是“千人千面”了,产线上可能一条线过几天进行产品系列变更,过往根据“类少量大”的模式定制产品已不能再胜任这种模式,如何在不变更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去更加“柔性”的适应和消除产品的变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对软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ApolloStudio中则提出了“一切皆模块”的理念,以最为深入人心“搭积木”的方式,快速解决问题。

在ApolloStudio整个架构体系中,最核心的分为三大板块:主程序框架、UI布局文件以及用户脚本(Python主导):

主程序负责提供UI输出和核心模块接口提供,而UI布局文件和脚本程序则由用户来完全自定义。

一切皆模块

在ApolloStudio中,所有的功能均是以模块的方式提供的,用户只需要以最基本的Python的语法格式进行编排,真正做到“0基础上手,1天上手,1周贯通”,对于高级用户还可以借由Python语言强大而又完善的生态圈尽情书写自己的创意。所有的模块之间完全解耦,所以使用者可以完全做到“量体裁衣”,需要的功能模块加上,不需要的删掉,而这一切操作均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即可完成。

模块与脚本之间又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呢?在整个ApolloStudio中,你完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套轻量级IDE,主程序框架内包含了所有的模块API,无论是连接PLC亦或是连接Arduino或者树莓派,在框架内无非是通过不同的API函数进行调用,同样的对于UI界面也是框架内的一些内置模块,你只需要在ApolloStudio的UI设计器中通过拖控件的方式进行排列,并生成配置文件,剩下的工作就完全交给ApolloStudio了。脚本的沿用是针对模块使用而设计的一套独特的“组合拳”,在脚本中你只需要将模块所需要的参数进行设定,即可完成各式需求操作,例如篇头讲述的例子中对于产线的调整,你大可以事先离线编辑好流程后复制到作业机上实现“南拳换北腿”,甚至可以通过远程指令对其进行“瞬间变脸”,这一切都将实现的简单又自然!

***********************************************************************************************************************************************

ApolloStudio最新版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AgivKlM4E9dNT06V9spUw 密码:a316

欢迎加入Q群:793683827 进行学习交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mxyz1950/article/details/843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