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这个学习方法是我读大二时摸索出来的,它助我的成绩从中下游飙升到了专业第二。
学渣逆袭,我这是突然开窍爱上学习了?
非也,我只能说这一切都是意外意外,为了爱为了爱。
大二那年,本纯情美少女坠入了一场恋爱的漩涡—交了一个男朋友。
我俩都是那种上课玩玩手机,下课打打游戏看看小说,考前抱抱佛脚的“佛系”学生。但男朋友比我更佛,不到最后一天不开始复习,所以每学期都有挂科纪录。

要说爱情使人盲目,这话可真一点儿也不假。为了使他能顺利和我一起毕业,为了使他下学年的课程安排能跟我保持一致不被重修占用(也就是能在我想和他玩的时候随叫随到)。
我,一个自己都刚过合格线的学习废柴,决定帮他复习通过考试。

战略很简单,就是先自己学会然后再把他教会。具体操作是我每天早上自己看书看ppt,每学完一章就将该章节的知识点梳理为知识骨架,下午就给男朋友讲知识点,然后晚上就在图书馆复习。
拯救计划刚开始时,我没有办法把一个章节的知识清楚地讲出来,总是讲着讲着又想起这里需要另一个知识点,又倒回去补上。两天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别说他了,连我自己脑子里都是一团浆糊。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每学完一个章节就列个知识骨架。这样我们对每章的知识点的把控更清晰,我讲解的时候只需把大体知识骨架讲清楚,细节他自己看书补上就行了,省时省力还效果好。

然后… 然后就如我开头提到的,我取得了专业第二的好成绩,还拿到了奖学金。那男朋友呢?不仅没挂科,还第一次绩点破了3。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高效学习方法带来的反馈,还天真地认为只是因为这次复习比别人认真了些许罢了。后来我接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论才明白方法才是学习的核心。
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方法好在哪:
1.明确目标
一个明确的目标,不是说我定一个要学好英语或者认真复习够了。
一个明确的目标应该具备:
能力范围内:你不能在你还没开始工作的情况下就说自己明年要挣一个亿吧
一个能通过反馈衡量是否完成的具体目标:比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我的目标就是帮我男朋友通过考试,那么最后的成绩就能反映出我是否达成锁定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学号英语,每天完成任务式的背几个单词听几个音频就够了,你得给定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完成。
2.构建知识骨架
即搭建思维导图。将学到的知识深层次的加工更加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对书中平铺的无序的知识点加以提取,以知识骨架的形式使知识点相互间建立连接,当你将知识点串联组织后,能在你脑中形成一套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如我在教我男友学习之前,会将该章节的知识骨架列出来。对我来说这能使我的讲解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对他来说这会是他的复习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因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系,只需要对自己还不太懂的地方进行阅读补充。 刚开始课后答案也不会,就开始到处找课后习题答案,慢慢从最简单的开始
这里推荐一个公众号学糕,这是专门做大学生课后习题答案的,种类非常齐全,我有不会的题也都是发在上面,都得到了解答,在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就找学糕
3.复述所获的知识
即“费曼技巧”, 能准确复述一个知识主题的前提是什么,是这个主题在你脑中已经有了一个知识骨架,是你已经在复述过程中发现了所有自己没有完全搞明白的地方并且已将它们全部解决。所以当你能把你所学知识清楚地讲出来时,这代表你基本上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

根据上图所示,教授给别人对知识的掌握度最高,而我们最常用的听讲、阅读最低。
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高怎么做呢,具体可分为四步:
阅读你准备学习主题的所有关于它的资料,做好必要的笔记。
假装自己在给学生讲解这个主题,尽量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
当你自己发现有个地方讲不清或者卡壳时再回头去阅读资料。
试图再用简洁地去讲解这个主题。
4.同伴监督
一个人学习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总会有想偷懒的时候,但是如果你有一个与你目标相同的学习伙伴呢?
那就大不同了,会起到“逼迫”你学习的作用。当你想玩的时候看到你的同伴在认真学习,你会产生一种会落后于他/她的紧张感;当你今天想偷懒的时候,会有种同伴都能完成目标自己却背约的羞愧感。
那我自己举例吧,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我和我室友定下了一个每天背50个单词的目标,每天十二点之前给对方打卡。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我都觉得这么小的目标都不能完成,还得编一个理由给她交代,她肯定会觉得我很没用。想来便感到十分羞愧,还是咬咬牙加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已经坚持了一年了啦~

5.发现问题,调优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分析问题并找到优化的方法。我刚开始讲解的时候总是没有办法讲清楚,我就想办法去解决去优化,最后找到了列知识骨架这个办法。
所以在这个“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的问题下,我想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和自己胃口的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践的时候别忘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优哦~
说了那么多最后划一下重点,找一个不爱学习的男朋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498021/article/details/8478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