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状态码302、303和307的故事

一、状态码——302

    HTTP1.0在介绍302时说,如果客户端发出POST请求后,收到服务端的302状态码,那么不能自动的向新的URI发送重复请求,必须跟用户确认是否该重发,因为第二次POST时,环境可能已经发生变化(POST方法不是幂等的),POST操作会不符合用户预期。但是,很多浏览器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把POST请求变为GET请求。

    HTTP1.1在介绍302时说,如果客户端发出非GET、HEAD请求后,收到服务端的302状态码,那么就不能自动的向新URI发送重复请求,除非得到用户的确认。但是,很多浏览器都把302当作303处理了(注意,303是HTTP1.1才加进来的,其实从HTTP1.0进化到HTTP1.1,浏览器什么都没动),它们获取到HTTP响应报文头部的Location字段信息,并发起一个GET请求。

二、状态码——303和307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HTTP1.1和HTTP1.0的302状态码意义是一样的,浏览器对它的处理也是一样的。POST方法的重定向在未询问用户的情况下就变成GET,这种不符合文档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实践在前而文档在后,HTTP1.1把这种POST变GET的行为纳入了RFC文档:HTTP1.1新加入303和307状态码。

    文档中规定303状态码的响应,也就是上边提到的现在浏览器对302状态码的处理:POST重定向为GET。

    HTTP1.1文档中307状态码则相当于HTTP1.0文档中的302状态码,当客户端的POST请求收到服务端307状态码响应时,需要跟用户询问是否应该在新URI上发起POST方法,也就是说,307是不会把POST转为GET的。

    文档也说到,为兼容很多HTTP1.1之前的浏览器,服务端在需要发出303状态码时,会选择用302状态码替代;而对于307的处理,则需要在响应实体中包含信息,以便不能处理307状态码的用户有能力在新URI中发起重复请求,也就是说,把重定向的页面展示给用户,让用户去点重定向URI链接(URI现在基本就是URL)。

三、总结

    303和307是HTTP1.1新加的服务器响应文档的状态码,它们是对HTTP1.0中的302状态码的细化,主要用在对非GET、HEAD方法的响应上。文档规定:浏览器对303状态码的处理跟原来浏览器对HTTP1.0的302状态码的处理方法一样;浏览器对307状态码处理则跟原来HTTP1.0文档里对302的描述一样。 

    303和307的存在,归根结底是由于POST方法的非幂等属性引起的。

    在HTTP1.1中,302理论上是要被放弃掉的,它被细化为303和307,但为了兼容,它目前还在业界中大量使用,而303和307状态码我还没遇到过。为什么业界少使用303和307呢?对于GET和HEAD方法来说,307是没必要存在的,用302或者303就可以满足需求了,307仅在POST方法的重定向上有用处。所以我猜测它们少见的原因有两方面:

1、POST方法重定向的使用场景太少,使得307状态码没有用武之地;

2、GET方法虽然常需要使用的重定向,但使用302状态码也能正确运转,再考虑到微乎其微的兼容问题,也就没有使用303的必要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elalds/article/details/8430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