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ful API 设计指南——最佳实践

RESTful API 设计指南——最佳实践

Facebook、谷歌、Github、Netflix 和几个其他的科技巨头已经允许开发者和其产品通过 API 调用他们的数据,并为他们提供平台。即使你不是写 API 的专业人士,拥有精美的 API 也对你的应用程序有好处。

关于设计 API 的最好方法,网络上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争论,但官方也没有对此给出解释。

API 是一个接口,通过它许多开发者可与数据交互。 设计优良的 API 使用起来很方便,并给开发者的工作带来便利。 API 是开发者的 GUI,如果它设计不合理,开发者会将它替换。所以,开发者的经验是衡量 API 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

--API就像一个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其用户就是其观众

1) 术语

以下是与 REST API 相关的重要术语:

  • 资源(Resource) 是一个对象或对某物的表示。它有一些相关联的数据,并有一组方法进行操作。 例如:动物,学校和员工是资源。这些资源都有着删除,添加,更新操作。

  • 集合(Collection)是一系列资源,例如:公司集合是很多公司的集合。

  •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一种路径,可以通过它定位资源并且也可以对它执行一些动作。

2) API 端点(路径)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给公司写 API,这些公司都有一些员工。/getAllEmployees 是对员工列表进行回应的 API。公司其他 API 大致如下:

  • /addNewEmployee

  • /updateEmployee

  • /deleteEmployee

  • /deleteAllEmployees

  • /promoteEmployee

  • /promoteAllEmployees

并且将有大量的和这些操作不同的 API 端点,它们包含大量冗余的行为。因此,当 API 数量增加时,这些 API 端点将很难维护。

哪里不对?

每个 URL 代表一种资源(Resource),所以 URL 中只能有名词,不能有动词。 API 路径 /addNewEmployee 包含了操作 addNew 和资源名称 Employee。

那么怎样算是正确的方式?

/companies 是一个很好的不包含操作的例子。但是问题来了,我们该怎样告诉服务器我们要进行的操作呢?新增,删除,还是更新?

这时 HTTP 方法(GET,POST,DELETE,PUT)(也称为动词)就可以起到作用了。

资源在 API 端点中应该总是复数,如果我们想访问资源的一个实例,我们可以传递 URL 中的 id。

  • 方法 GET 路径 /companies 是获取所有公司的列表。

  • 方法 GET 路径 /companies/34 是获取公司34的详细信息。

  • 方法 DELETE 路径 /companies/34 是删除公司34.

在其他的一些使用案例中,如果我们有一些资源在某个资源之下,例如,一个公司的员工,那么在这样的例子中 API 的 endpoint(端点) 就应该是这样的:

  • GET /companies/3/employees 可以取得编号为3的公司的员工列表

  • GET /companies/3/employees/45 可以取得编号为3的公司的45号员工的细节信息

  • DELETE /companies/3/employees/45 可以删除编号为3的公司的45号员工

  • POST /companies 可以创建一个新公司并返回新创建公司的细节信息

现在这样,API 是不是更严谨和一致了呢?

结论:路径应该包含资源的复数形式,HTTP 方法应该定义成各种行为在资源上执行。

3) HTTP 方法 (动词)

HTTP 定义了几组方法,这些方法给出了对资源要执行的操作类型。

--URL 是一个句子,其中资源是名词,HTTP 方法是动词。

主要的HTTP方法如下: 

  1. GET 方法从资源请求数据,不产生多余结果。
    例如: /companies/3/employees 会返回公司3的所有雇员列表。

  2. POST 方法请求服务器在数据库中创建资源,这主要用于提交 Web 表单时。
    例如: /companies/3/employees 创建一个公司3的新雇员。 
    POST 是非幂等的,这意味着多个请求将会有不同的效果。

  3. PUT 方法请求服务器更新资源或创建资源(如果不存在的话)。
    例如: /companies/3/employees/john 将请求服务器在公司3的雇员集合中更新或在不存在的情况下创建关于 john 的资源。
    PUT 是幂等的,这意味着多次请求具有相同的效果。 

  4. DELETE 方法将请求的资源或实例从数据库中删除。
    例如: /companies/3/employees/john/ 将请求服务器从公司3的雇员集中删除 john 资源。

HTTP 中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4) HTTP 响应状态码

当客户端通过 API 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时,无论请求是失败的、通过的还是错误的,客户端应该获得反馈。HTTP 状态码是一堆标准化的数值码,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解释。服务器应始终返回正确的状态码。

以下是 HTTP 状态码的主要分类:

2xx (成功类别)

这些状态代码表示请求的操作已被服务器接收到并成功处理。

  • 200 Ok:标准的 HTTP 响应,表示 GET、PUT 或 POST 的处理成功。

  • 201 Created:在创建新实例时,应返回此状态代码。例如,使用 POST 方法创建一个新的实例,应该始终返回 201 状态码。

  • 204 内容不存在:表示请求已被成功处理,但并未返回任何内容。

DELETE算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API DELETE /companies/43/employees/2 将删除员工 2,作为响应,我们不需要在该 API 的响应正文中的任何数据,因为我们明确地要求系统将其删除。如果有任何错误发生,例如,如果员工 2 在数据库中不存在,那么响应码将不是 2xx 对应的成功类别,而是 4xx 客户端错误类别。

3xx (重定向类别)

  • 304 未修改:表示客户端的响应已经在其缓存中。 因此,不需要再次传送相同的数据。

4xx (客户端错误类别)

这些状态代码表示客户端发起了错误的请求。

  • 400 错误请求:表示客户端的请求没有被处理,因为服务器不能理解客户端请求的是什么。

  • 401 未授权:表示客户端不被允许访问该资源,需要使用指定凭证重新请求。

  • 403 禁止访问:表示请求是有效的并且客户端已通过身份验证,但客户端不被允许以任何理由访问对应页面或资源。 例如有时授权的客户端不被允许访问服务器上的目录。

  • 404 未找到:表示所请求的资源现在不可用。

  • 410 资源不可用:表示所请求的资源后续不再可用,该资源已被移动。

5xx(服务器错误类别)

  • 500是服务器内部错误,表示请求已经被接收到了,但服务器被要求处理某些未预设的请求而完全混乱。

  • 503服务不可用表示服务器已关闭或无法接收和处理请求。大多数情况是服务器正在进行维护。

5) 字段套管约定

您可以遵循任何套管约定,但要确保其在应用程序中一致。如果请求主体或响应类型是JSON,那么请按照camelCase(驼峰命名法)来保持一致。

6) 搜索、排序、过滤和分页

这些行为都只是针对一个数据集进行的查询。由于还没有一套新的 API 来处理这些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向 GET 方法的 API 附加查询参数。

我们来理解几个例子看它们是如何实现这些行为的。

  • 排序(sorting),客户端想要获得排序后的公司列表,GET /companies 端点应当接受多个查询排序参数。
    例如,GET /companies?sort=rank_asc 将根据等级以升序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排序。

  • 过滤(Filtering),用来过滤数据集,我们可以通过查询参数传递不同的选项。
    例如,GET /companies?category=banking&location=india 将根据公司类别为银行以及所处位置为印度来过滤公司的列表数据。

  • 搜索(Searching),当需要在公司列表中搜索公司名称时,API 端点应当是 GET /companies?search=Digital Mckinsey。

  • 分页(Pagination),当数据集太大时,我们将数据集分成更小的块,这样有助于提高性能,并且更易于处理响应。 例如,GET /companies?page=23 表示获取第 23 页的公司列表。

如果在 GET 方法中附加了很多查询参数,会造成 URI 太长,服务器可能会响应 414 的 HTTP 状态,表示这个 URI 太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参数传递给 POST 方法的请求体中。

7) 版本控制

当你的 API 被开始被广泛使用后,突然升级API会打破现有的产品、服务。

http://api.yourservice.com/v1/companies/34/employees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路径中有API的版本号。如果有任何重大的中断更新,我们可以将新的API集命名为v2或v1.x.x

这些指南是根据我的开发经验编写的。我很想知道你对上述几点的看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476467/article/details/8398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