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 命令 整理

    vi 打开文件命令:

      vi filename :打开或新建文件,并将光标置于第一行首 

      vi +n filename :打开文件,并将光标置于第n行首 

      vi + filename :打开文件,并将光标置于最后一行首 

      vi +/pattern filename:打开文件,并将光标置于第一个与pattern匹配的串处 

      vi -r filename :在上次正用vi编辑时发生系统崩溃,恢复filename 

      vi filename....filename :打开多个文件,依次进行编辑 

   输入模式命令:

  •    1. i 插入命令
  •    2. a附加命令
  •    3. o打开命令
  •    4. c修改命令
  •  5. r取代命令
  •     6.s替换命令
  •     7. v可视模式命令
  •     8. Esc退出命令

  命令行下文本操作:

(1)选定文本块,使用v进入可视模式;移动光标键选定内容

(2)复制选定块到缓冲区,用y;复制整行,用yy

(3)剪切选定块到缓冲区,用d;剪切整行用dd

(4)粘贴缓冲区中的内容,用p

    小贴士:在同一编辑窗打开第二个文件,用:sp [filename]  而在多个编辑文件之间切换,用Ctrl+w(实际操作很有帮助)

   光标移动命令:

Home光标到行首

End 光标到行尾

Page Up和Page Down上下翻页

Delect删除光标位置的字符

 h :光标左移一个字符 

l :光标右移一个字符 

space:光标右移一个字符 

Backspace:光标左移一个字符 

k或Ctrl+p:光标上移一行 

j或Ctrl+n :光标下移一行 

Enter :光标下移一行 

w或W :光标右移一个字至字首 

b或B :光标左移一个字至字首 

e或E :光标右移一个字至字尾 

) :光标移至句尾 

( :光标移至句首 

}:光标移至段落开头 

{:光标移至段落结尾 

nG:光标移至第n行首 

n+:光标下移n行 

n-:光标上移n行 

n$:光标移至第n行尾 

H :光标移至屏幕顶行 

M :光标移至屏幕中间行 

L :光标移至屏幕最后行 

0:(注意是数字零)光标移至当前行首 

$:光标移至当前行尾 

翻屏命令 :

Ctrl+u:向文件首翻半屏 

Ctrl+d:向文件尾翻半屏 

Ctrl+f:向文件尾翻一屏 

Ctrl+b;向文件首翻一屏 

nz:将第n行滚至屏幕顶部,不指定n时将当前行滚至屏幕顶部。 

删除命令:

x删除光标处的单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行

dw删除当前字符到单词尾包括空格的所有字符

#x例如3x删除光标处向右的三个字符

#dd例如3dd从当前行开始向下删除三行文本

撤销命令:

u命令取消最近一次的操作,可以使用多次来恢复原有的操作

U取消所有操作

Ctrl+R可以恢复对使用u命令的操作

搜索/替换命令:

/pattern:从光标开始处向文件尾搜索pattern 

?pattern:从光标开始处向文件首搜索pattern 

n:在同一方向重复上一次搜索命令 

N:在反方向上重复上一次搜索命令 

:s/p1/p2/g:将当前行中所有p1均用p2替代 

:n1,n2s/p1/p2/g:将第n1至n2行中所有p1均用p2替代 

:g/p1/s//p2/g:将文件中所有p1均用p2替换

文件恢复:

vi在编辑某一个文件时,会生成一个临时文件,这个文件以 . 开头并以 .swp结尾。正常退出该文件自动删除,如果意外退出例如忽然断电,该文件不会删除,我们在下次编辑时可以选择一下命令处理:

O只读打开,不改变文件内容

E继续编辑文件,不恢复.swp文件保存的内容

R将恢复上次编辑以后未保存文件内容

Q退出vi

D删除.swp文件

或者使用vi -r 文件名来恢复未保存的内容

选项设置:

all:列出所有选项设置情况 

term:设置终端类型 

ignorance:在搜索中忽略大小写 

list:显示制表位(Ctrl+I)和行尾标志($) 

number:显示行号 

report:显示由面向行的命令修改过的数目 

terse:显示简短的警告信息 

warn:在转到别的文件时若没保存当前文件则显示NO write信息 

nomagic:允许在搜索模式中,使用前面不带“\”的特殊字符 

nowrapscan:禁止vi在搜索到达文件两端时,又从另一端开始 

mesg:允许vi显示其他用户用write写到自己终端上的信息 

猜你喜欢

转载自sonicery-d.iteye.com/blog/215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