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活法》《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

《活法》

稻盛和夫 著

要点:

人生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

其中思维方式最重要,思维方式的分值从-100到100,热情和能力的分值从0到100.

如果思维方式是负数,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负值。思维方式也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如果价值观、道德观不正确,只会得到错误的人生。

只有能力,而无热情,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分数。


释迦牟尼的经典比喻

一个人被老虎追赶,奔向悬崖,悬挂在悬崖壁上的一根藤条上,此时,头上是老虎虎视眈眈,而悬崖下面是滚滚波涛,波涛里面有3头龙等着他落水而食。就在这样的绝境下,还有两只一黑一白的老鼠在啃噬藤条的根部……这个人自然是非常着急,他拼命挣扎着,想靠藤条的抖动敢走老鼠,就在他抖动藤条的时候,从藤条根部流淌出了甜甜的蜂蜜,他尝了一下非常的甜,不禁忘我的吸允起来,浑然忘记了自己身处的险境。

释迦牟尼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想说明,我们人类多么的目光短浅啊,那头老虎代表的就是生老病死,3头龙中黑色的龙代表的是贪婪,赤色的代表的是嗔怒,青色的代表的是痴念。而两只一黑一白的老鼠代表的黑夜和白天,也就是时间的流逝。

谁也阻挡不住岁月的流逝,避免不了生病老去和死亡,在短暂的一生中却还执迷于贪镇痴(佛教的三毒)而不知悔悟。


袁了凡的事迹

人有命运,但后天可改,改命之法只在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勤勉努力,利益众生。


稻盛和夫先生也坦承虽然他皈依佛门出家为僧,但仍然难以去除十恶,根除内心的私心和不完美之处;先生也坦言年轻时因为找工作不顺利而萌生过混迹黑道的想法。先生最后言到:上苍并不在于你是否成功、成名,而是看你是否有心、是否努力过。


稻盛和夫先生在日本二战事件上诚恳的认为日本应该道歉,应该以德立国,不应该只看重军事和经济。


书中提到:生命可终,精神不灭,灵魂轮回。所以,死不可怕,难过的是死去时的灵魂没有比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更光明更高尚一点。强调做人的基本要素:诚实,善良,利他;做企业的基本原则:为企业员工,为社会大众谋福利。


先生提到:世界大同是人类的方向,国界应该消除。与我心有戚戚,曾几何时,我也这样想过,甚至幻想开创一个新的宗教派别,让世人皆来信奉,不为别的,只为世界和平,人人安居乐业,万物和谐自然。


读完此书,内心更感充实,自然,更加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更加了解生死,更好的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如意和不如意。

愿世界和平,愿万物和谐。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

http://www.foyin.org/zhuanji/news/news_view.asp-newsid=6422.htm

佛教的理念:

佛教是教人信仰自力的,通过自己的修行,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佛说:只度有缘之人。

佛教倡导实践,也就是行善。佛教认为佛是开悟的人,人是未开悟的佛。人人皆备佛性。

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佛教不是迷信,所谓占卜,拜各种神仙都不是佛教的东西,是中国民间的习俗。各种神仙,玉帝,财神,雨神……都不是佛教里面的。


佛祖为释迦牟尼,在佛祖之前还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掌管者。释迦牟尼详细的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无量寿经》中有记载。

释迦是种族名,义译为强勇;牟尼义译为寂默,是称赞之号,称释迦牟尼者,意思为释迦族之圣者,称释迦世尊者,是为其觉圆德备,出世三乘,世间六凡,无不共尊,故号世尊。

阿弥陀佛全称为南无阿弥陀佛,南(na)无(mo)意为敬礼、皈依,阿弥陀意为无量光,无量寿。


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而是心物一体的。所以佛教认为:名色缘识,识缘名色。

在佛法上说,宇宙万物,皆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来。五蕴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色蕴谓之“色”(色为事、物、属性、现象的总称),受想行识四蕴谓之“名”,所以五蕴又称名色。

佛言法,法就是规律,规律就是万有因果律。有因还需有缘做为助力。


劫:

并非我们认为的劫难,而是佛教的时间概念。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是一大劫,大劫分为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一中劫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的时间,是人寿由最高数——八万四千岁——减至最低数——十岁,再由最低数增至最高数,增减之量是每百年一岁,这样一增一减所需的时间,即为一小劫。 


六界众生:

天、阿罗汉、人、畜生、恶鬼、地狱。为六界。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五戒:

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饮酒、戒妄语,对应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三生三世:

三生为前生、今生、来生;三世为过去、现在、未来。


业力:

人的所思、所作、所为,会影响其之后的命运。


十善与十恶:

             ┍身业:放生、布施、净行。   
   十善业─│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   
       ┖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  


       ┍身业:杀生、偷盗、邪淫。   
   十恶业─│语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意业:贪欲,嗔恚,邪见。


一个问题:佛教要求不杀生,倘若遇到外族入侵,难道伸颈待宰吗?

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


佛与禅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梁武帝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达摩渡海抵广州,武帝迎至建业。相与晤谈,以机缘未契,达摩乃渡江抵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衣钵与慧可。达摩者,中国禅宗之初祖也。 


佛不言爱,只说慈悲

佛家讲慈悲不说博爱,慈是予人以乐,悲是拔人之苦。而爱是感情作用,因为既称爱,就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则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此爱就有差别。且爱是相对的,有爱就有憎,因此,佛法上不但不倡导爱,且认为爱是众生起惑造业的根本之一。而菩萨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普度众生的根本,但慈悲并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建立在众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我的基础上。我是众生的一分,众生是全体的大我,度人所以为自度,利人也所以为利我,这是慈悲的真义。 


“四大皆空”与“色即是空”

空不是无,而是不执念。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

四大皆空是说万事万物本质上没有那些相的区别,只是我们感受到的不同而已。我们以之为贵的,古人未必以只为贵,未来的人未必以知为贵。所以不应执着而痴。


色为万事万物和其属性以及各种现象的总称,因为佛教的世界观是心物一体,心物相依的,所以色只是意识的产物,万事万物本无区别,众生平等。小草有小草生长的自由,微尘有微尘存在的理由。万物源法,理当如是。



草草浏览一遍,理解未透,所记亦不详实,以后再补充。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n2043430/article/details/1153815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