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java必须掌握的高级技能总结(一)

注:我也是小白一名,这些内容我都是我在百度去学习之后复制到这里形成博客。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Java基础技术体系

java体系基础

理论

  1. 编程语言:
  • 系统级: C, C++, go, erlang ...
  • 应用级: C#, Java, Python, Perl, Ruby, php
    • 虚拟机: jvm(java虚拟机), pvm(python的虚拟机)
    • 动态网站: asp, .net, jsp, php
  1. 动态网站:
  2. 客户端动态: 数据处理在客户端进行, 早期是这样实现, 但非常不安全, 现在基本已经废弃.
  3. 服务器动态: 用CGI协议将要处理的程序转交给语言运行。
    * CGI的部分实现:
    • webapp server:
      • jsp: tomcat, jboss, jetty
      • php: php-fpm
  4. java编程语言
  • SUN公司开发并开源
  • 作者: James Gosling
  • 项目: Green Project
  • 原名: Oak
  • 更名: 1995年更名为java, 在SunWorld大会正式发布Java 1.0版本
  • 特性: Write Once、Run Anywhere, 翻译过来就是一次编写, 到处运行。
  • java的历史
    • 1995: java 1.0
    • 1996: JDK(Java Development Kit, 翻译java开发工具箱), 包含一个JVM(SUN Classic VM,经典的jvm), 当时的jvm是纯解释运行,所以性能非常低。
    • 1997: SUN发布jdk 1.1
    • 1997: JDK 1.2
      • SUN把java技术分拆为三个方向:
        • J2SE: Standard Edition
        • J2EE: Enterprise Edition
        • J2ME: Mobile Edition
      • 代表性技术: EJB, JAVA Plug-in, Swing, JIT编译器(即时编译器)
    • 1999:HotSpot虚拟机
    • 2000:JDK 1.3
    • 2002: JDK 1.4, 此时jdk变得非常成熟了
    • 2006: Sun开源了java技术, 遵循GPL规范, 并建立了OpenJDK组织管理此些代码;
    • 2007: 发布JDK 1.7, 里程碑
  • java虚拟机: JRockit, HotSpot;
  • Java体系结构:
    • java编程语言
    • Java Class文件格式
    • Java API
    • Java VM
  • java的执行流程:
    • .java: java的源代码
    • .class: java的类文件, 类文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使得编译好的文件能在遵循规范的机器上运行, 最终都要在jvm上运行
    • java代码编译过程

      1. 首先 *.java 源码经过预先编译后, 会变为 *.class 文件。
      2. *.class 文件运行如果需要调用其他的类文件,比如上图, 1.class2.class就会加载进来一起运行。
    • jvm的核心组成部分:
      • Class Loader
      • 执行引擎

      • 如图

        1. Class Loader, 类加载器先加载需要执行的程序类文件(需要预先编译好)和Java API的类文件。
        2. 执行引擎就在操作系统上执行Class Loader加载的类文件。
  • Java编程语言的特性:
    • 面向对象、多线程、结构化错误处理
    • 垃圾手机、动态链接、动态扩展
    • GC: 垃圾回收器, 主要面向堆内存空间中的垃圾回收
  • 三个技术流派
    • J2SE ==> Java 2 SE, java标准版
    • J2EE ==> Java 2 EE, java企业版
    • J2ME ==> Java 2 ME, java微缩版
  1. jdk 1.5包含的技术
  • Java Language: JAVA语言
  • Dewelopment Tools & APIs: 开发工具和API
    • java: java语言
    • javac: java语言编译器
    • javadoc: java文档,支持从程序源代码中抽取类、方法、成员等注释形成一个和源代码配套的API帮助文档。
    • apt: 源代码文件进行检测找出其中的annotation后, 使用annotation processors来处理annotation。而annotation processors使用了一套反射API并具备对JSR175规范的支持。
    • jar: java归档命令
  • Deployment Technologles: 部署技术
    • Deployment, 冷部署
    • Java Web Start, 通过web页面部署
    • Java Plug-in, 通过java插件部署
  • User Interface Toolkits: 用户接口工具箱
  • Integration Libraries: 集成库
  • Other Base Libraries: 其他基本库
  • lang & util Base Libraries: 语言工具基本库
  • Java Virtual Machine: Java虚拟机
    • Java Hotspot Client Compiler
    • Java Hotspot Server Compiler
    • jvm支持混合模式, 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
  • JDK与JRE
    • JDK包含jre, 但jre不包含JDK
    • JRE没有Java Language和Dewelopment Tools & APIs
    • JRE仅负责运行JAVA代码
    • JDK调试开发java代码
  1. JVM运行时区域, 运行为多线程
  • 方法区: 线程共享, 用于存储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变量、静态变量等; 该方法区的变量是持久代的, 也就是随着进程的生命周期而结束。
  • 堆: java堆是jvm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的一部分, 也就是GC管理的主要区域; 主流的算法都基于分代收集方式进行, 新生代和老年代, 线程共享;
  • Java栈:
    • 线程私有, 存放线程自己的局部变量等信息;
    • 线程私有, 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 所以线程启动就自动为其创建一个栈, 只不过虚拟机栈描述的是java方法执行内存模型, 说白了就是每个方法被执行时, 都会给其创建一个栈针, 用于存储线程自己的局部变量, 操作数, 动态连接, 方法出口等等;
  • PC寄存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 PC寄存器也称程序计数器, 这段空间是一段非常小的内存空间, 它的主要作用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字节码行号的指示器。 例如计算机执行任何一个程序时, 一段代码有N个指令, CPU取一条指令运行一条指令, 那么CPU必须有条指针是指向这条指令的, 而这个指针就在CPU的寄存器中, 里面保留了下一次我应该运行代码或指令所在内存空间的地址。这段空间就叫指针寄存器; 对于java 而言, 它是运行在虚拟机上的, 所以它需要自己组织一段内存空间, 为每个线程在其jvm内部维持其程序计数器。所以说程序计数器是每个线程都独占的。
    • 它是一个很小的内存空间, 里面保留了当前线程已经运行到的指针的行号(或者下一行)。
    • 线程独占的内存空间。
  • 本地方法栈: 用于在哪个主机上实行的特有方法的, 所以具体的方法是依赖于平台的。
  • 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占的部分, 和共享的部分。
  1. JAVA 2 EE包含:
  • JAVA 2 SE
  • Servlet、JSP、EJB、JMS、JMX、JavaMail
    • Servlet: 用在server端的应用程序, 可以通过CGI协议或其他协议与前端进行数据交互。
  • Servlet Contaier工作方式: Servlet容器, Servlet是一个类
    • println('<\h1>')
    • html标签要硬编码在应用程序中; 后来出现jsp, jsp就简化了程序员要硬编码html的问题。
  • JSP的工作方式:

    <html>
    <body>
      <h1> .. </h1> <% 内部java代码 %> </body> </html> # jsp工作在Servlet的前端, 这样程序员在调用Servlet的时候就不用自己硬编码写html了。 # jsp能让java代码内嵌在html中
  • JDK只提供了java 2 SE的标准实现
  • Web Container: 由三部分构成
    • JDK
    • Servlet
    • JSP
    • 其中Servlet和jsp是一种规范, JDK是SUM开源。
  • Web Container的实现
    • 实现: 就是将JDK、Servlet, JSP组织在一起
    • 商业实现:
      • WebSphere: IBM 企业级EE容器
      • WebLogic: (BEA --> Oracle)
      • Oc4j
      • Glassfish
      • Geronimo
      • JOnAS
      • JBoss
    • 开源实现
      • tomcat
      • jetty
      • resin
  • 三种开源实现的对比
    • 对比的版本tomcat 7, Jetty 7, Resin 3.1 - Compiler
    • tomcat:
      1. 可以做为独立的服务器运行。内置web server
      2. 支持远程部署及管理。
      3. 完全开源
      4. 编译所有Jsp, 大约需要8s左右。
    • jetty: 轻量级web容器
    • resin: 高性能J2EE Application server
      • 可以拿来学习或做开源项目可以, 但不允许做商业项目
  1. 开源JDK:
  2. Apache Harmony(2011年10月已经停止开发)
  3. OpenJDK

  

  2.JVM内存分配

看到深入两字,相信很多的JAVA初学者都会直接忽略这样的文章,其实关于JVM内存区域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了解Java内存分配的原理,这对于以后JAVA的学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先来看看JVM运行时候的内存区域

  大多数 JVM 将内存区域划分为 Method Area(Non-Heap)(方法区),Heap(堆),Program Counter Register(程序计数器)VM Stack(虚拟机栈,也有翻译成JAVA 方法栈的),Native Method Stack (本地方法栈),其中Method AreaHeap是线程共享的,VMStack,Native Method Stack 和Program Counter Register是非线程共享的。为什么分为线程共享和非线程共享的呢?请继续往下看。

  首先我们熟悉一下一个一般性的 Java 程序的工作过程。一个 Java 源程序文件,会被编译为字节码文件(以 class 为扩展名),每个java程序都需要运行在自己的JVM上,然后告知 JVM 程序的运行入口,再被 JVM 通过字节码解释器加载运行。那么程序开始运行后,都是如何涉及到各内存区域的呢?

  概括地说来,JVM初始运行的时候都会分配好Method Area(方法区)Heap(堆),而JVM 每遇到一个线程,就为其分配一个Program Counter Register(程序计数器), VM Stack(虚拟机栈)和Native Method Stack (本地方法栈),当线程终止时,三者(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和程序计数器)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也会被释放掉。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内存区域分为线程共享和非线程共享的原因,非线程共享的那三个区域的生命周期与所属线程相同,而线程共享的区域与JAVA程序运行的生命周期相同,所以这也是系统垃圾回收的场所只发生在线程共享的区域(实际上对大部分虚拟机来说知发生在Heap上)的原因。

  

1.  程序计数器

  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区域,作用可以看做是当前线程执行的字节码的位置指示器。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和线程恢复等基础功能都需要依赖这个计算器来完成,不多说。

2.VM Strack

  先来了解下JAVA指令的构成:

  JAVA指令由 操作码 (方法本身)和 操作数 (方法内部变量) 组成。   

    1)方法本身是指令的操作码部分,保存在Stack中;
    2)方法内部变量(局部变量)作为指令的操作数部分,跟在指令的操作码之后,保存在Stack中(实际上是简单类型(int,byte,short 等)保存在Stack中,对象类型在Stack中保存地址,在Heap 中保存值);

  虚拟机栈也叫栈内存,是在线程创建时创建,它的生命期是跟随线程的生命,线程结束栈内存也就释放,对于栈来说不存在垃圾回收问题,只要线程一结束,该栈就 Over,所以不存在垃圾回收也有一些资料翻译成JAVA方法栈,大概是因为它所描述的是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执行的同时创建帧栈(Strack Frame)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包含了对应的方法参数和局部变量),操作栈(Operand Stack,记录出栈、入栈的操作),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每个方法被调用直到执行完毕的过程,对应这帧栈在虚拟机栈的入栈和出栈的过程。

  局部变量表存放了编译期可知的各种基本数据类型(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long、double)、对象的引用(reference类型,不等同于对象本身,根据不同的虚拟机实现,可能是一个指向对象起始地址的引用指针,也可能是一个代表对象的句柄或者其他与对象相关的位置)和 returnAdress类型(指向下一条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局部变量表所需的内存空间在编译期间完成分配,在方法在运行之前,该局部变量表所需要的内存空间是固定的,运行期间也不会改变。

  栈帧是一个内存区块,是一个数据集,一个有关方法(Method)和运行期数据的数据集,当一个方法 A 被调用时就产生了一个栈帧 F1,并被压入到栈中,A 方法又调用了 B 方法,于是产生栈帧 F2 也被压入栈,执行完毕后,先弹出 F2栈帧,再弹出 F1 栈帧,遵循“先进后出”原则。光说比较枯燥,我们看一个图来理解一下 Java栈,如下图所示:

 3.Heap

  Heap(堆)是JVM的内存数据区。Heap 的管理很复杂,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在JVM启动时候创建,专门用来保存对象的实例。在Heap 中分配一定的内存来保存对象实例,实际上也只是保存对象实例的属性值,属性的类型和对象本身的类型标记等,并不保存对象的方法(以帧栈的形式保存在Stack中),在Heap 中分配一定的内存保存对象实例。而对象实例在Heap 中分配好以后,需要在Stack中保存一个4字节的Heap 内存地址,用来定位该对象实例在Heap 中的位置,便于找到该对象实例,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场所。java堆处于物理不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只要逻辑上连续即可。

4.Method Area

  Object Class Data(加载类的类定义数据) 是存储在方法区的。除此之外,常量静态变量、JIT(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也都在方法区。正因为方法区所存储的数据与堆有一种类比关系,所以它还被称为 Non-Heap。方法区也可以是内存不连续的区域组成的,并且可设置为固定大小,也可以设置为可扩展的,这点与堆一样。
  垃圾回收在这个区域会比较少出现,这个区域内存回收的目的主要针对常量池的回收和类的卸载。
5.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
  方法区内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叫做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简称 RCP)。在字节码文件(Class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等先关信息描述外,还有常量池(Constant Pool Table)信息,用于存储编译器产生的字面量和符号引用。这部分内容在类被加载后,都会存储到方法区中的RCP。值得注意的是,运行时产生的新常量也可以被放入常量池中,比如 String 类中的 intern() 方法产生的常量。
  常量池就是这个类型用到的常量的一个有序集合。包括直接常量(基本类型,String)对其他类型、方法、字段的符号引用.例如:
◆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
◆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
◆方法和名称和描述符。
  池中的数据和数组一样通过索引访问。由于常量池包含了一个类型所有的对其他类型、方法、字段的符号引用,所以常量池在Java的动态链接中起了核心作用.
  很有用且重要关于常量池的扩展:Java常量池详解 http://www.cnblogs.com/DreamSea/archive/2011/11/20/2256396.html
6.Native Method Stack
  与VM Strack相似,VM Strack为JVM提供执行JAVA方法的服务,Native Method Stack则为JVM提供使用native 方法的服务。
7.直接内存区
  直接内存区并不是 JVM 管理的内存区域的一部分,而是其之外的。该区域也会在 Java 开发中使用到,并且存在导致内存溢出的隐患。如果你对 NIO 有所了解,可能会知道 NIO 是可以使用 Native Methods 来使用直接内存区的。
小结:
  •   在此,你对JVM的内存区域有了一定的理解,JVM内存区域可以分为线程共享和非线程共享两部分,线程共享的有堆和方法区,非线程共享的有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和程序计数器。

8.JVM运行原理 例子

以上都是纯理论,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JVM 的运行原理,我们来写一个简单的类,代码如下:
复制代码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JVMShowcase {  
 2 //静态类常量,  
 3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ClASS_CONST = "I'm a Const";  
 4 //私有实例变量  
 5 private int instanceVar=15;  
 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7 //调用静态方法  
 8 runStaticMethod();  
 9 //调用非静态方法  
10 JVMShowcase showcase=new JVMShowcase();  
11 showcase.runNonStaticMethod(100);  
12 }  
13 //常规静态方法  
14 public static String runStaticMethod(){  
15 return ClASS_CONST;  
16 }  
17 //非静态方法  
18 public int runNonStaticMethod(int parameter){  
19 int methodVar=this.instanceVar * parameter;  
20 return methodVar;  
21 }  
22 }  
复制代码
复制代码
这个类没有任何意义,不用猜测这个类是做什么用,只是写一个比较典型的类,然后我们来看
看 JVM 是如何运行的,也就是输入 java JVMShow 后,我们来看 JVM 是如何处理的:
      第 1 步  、 向操作系统申请空闲内存。JVM 对操作系统说“给我 64M(随便模拟数据,并不是真实数据) 空闲内存”,于是,JVM 向操作系统申请空闲内存作系统就查找自己的内存分配表,找了段 64M 的内存写上“Java 占用”标签,然后把内存段的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给 JVM,JVM 准备加载类文件。
      第 2 步, 分配内存内存。JVM 分配内存。JVM 获得到 64M 内存,就开始得瑟了,首先给 heap 分个内存,然后给栈内存也分配好。
     第 3 步, 文件检查和分析class 文件。若发现有错误即返回错误。
      第 4 步, 加载类。加载类。由于没有指定加载器,JVM 默认使用 bootstrap 加载器,就把 rt.jar 下的所有类都加载到了堆类存的Method Area,JVMShow 也被加载到内存中。我们来看看Method Area区域,如下图:( 这时候包含了 main 方法和 runStaticMethod方法的符号引用,因为它们都是静态方法,在类加载的时候就会加载
Heap 是空,Stack 是空,因为还没有对象的新建和线程被执行。
       第 5 步、 执行方法。执行 main 方法。执行启动一个线程,开始执行 main 方法,在 main 执行完毕前,方法区如下图所示: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ClASS_CONST = "I'm a Const";  
     在 Method Area 加入了 CLASS_CONST 常量,它是在第一次被访问时产生的(runStaticMethod方法内部)。
 
     堆内存中有两个对象 object 和 showcase 对象,如下图所示:(执行了JVMShowcase showcase=new JVMShowcase();  )
为什么会有 Object 对象呢?是因为它是 JVMShowcase 的父类, JVM 是先初始化父类,然后再初始化子类,甭管有多少个父类都初始化。
 
在栈内存中有三个栈帧,如下图所示:
于此同时,还创建了一个程序计数器指向下一条要执行的语句。
 
第 6 步,释放内存。释放内存。运行结束,JVM 向操作系统发送消息,说“内存用完了,我还给你”,运行结束。
--------------------------------------------------------------------------------------------
现在来看JVM内存是如何分配的,该部分转载来自 http://blog.csdn.net/shimiso/article/details/8595564

预备知识:

1.一个Java文件,只要有main入口方法,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Java程序,可以单独编译运行。

2.无论是普通类型的变量还是引用类型的变量(俗称实例),都可以作为局部变量,他们都可以出现在栈中。只不过普通类型的变量在栈中直接保存它所对应的值,而引用类型的变量保存的是一个指向堆区的指针,通过这个指针,就可以找到这个实例在堆区对应的对象。因此,普通类型变量只在栈区占用一块内存,而引用类型变量要在栈区和堆区各占一块内存。

示例:(以下所有实例中,是根据需要对于栈内存中的帧栈简化成了只有局部变量表,实际上由上面对帧栈的介绍知道不仅仅只有这些信息,同理堆内存也一样)

 

1.JVM自动寻找main方法,执行第一句代码,创建一个Test类的实例,在栈中分配一块内存,存放一个指向堆区对象的指针110925。

2.创建一个int型的变量date,由于是基本类型,直接在栈中存放date对应的值9。

3.创建两个BirthDate类的实例d1、d2,在栈中分别存放了对应的指针指向各自的对象。他们在实例化时调用了有参数的构造方法,因此对象中有自定义初始值。

调用test对象的change1方法,并且以date为参数。JVM读到这段代码时,检测到i是局部变量,因此会把i放在栈中,并且把date的值赋给i。

把1234赋给i。很简单的一步。

change1方法执行完毕,立即释放局部变量i所占用的栈空间。


调用test对象的change2方法,以实例d1为参数。JVM检测到change2方法中的b参数为局部变量,立即加入到栈中,由于是引用类型的变量,所以b中保存的是d1中的指针,此时b和d1指向同一个堆中的对象。在b和d1之间传递是指针。


change2方法中又实例化了一个BirthDate对象,并且赋给b。在内部执行过程是:在堆区new了一个对象,并且把该对象的指针保存在栈中的b对应空间,此时实例b不再指向实例d1所指向的对象,但是实例d1所指向的对象并无变化,这样无法对d1造成任何影响。

change2方法执行完毕,立即释放局部引用变量b所占的栈空间,注意只是释放了栈空间,堆空间要等待自动回收。

调用test实例的change3方法,以实例d2为参数。同理,JVM会在栈中为局部引用变量b分配空间,并且把d2中的指针存放在b中,此时d2和b指向同一个对象。再调用实例b的setDay方法,其实就是调用d2指向的对象的setDay方法。

调用实例b的setDay方法会影响d2,因为二者指向的是同一个对象。

change3方法执行完毕,立即释放局部引用变量b。

以上就是Java程序运行时内存分配的大致情况。其实也没什么,掌握了思想就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两种类型的变量:基本类型和引用类型。二者作为局部变量,都放在栈中,基本类型直接在栈中保存值,引用类型只保存一个指向堆区的指针,真正的对象在堆里。作为参数时基本类型就直接传值,引用类型传指针。

小结:

1.分清什么是实例什么是对象。Class a= new Class();此时a叫实例,而不能说a是对象。实例在栈中,对象在堆中,操作实例实际上是通过实例的指针间接操作对象。多个实例可以指向同一个对象。

2.栈中的数据和堆中的数据销毁并不是同步的。方法一旦结束,栈中的局部变量立即销毁,但是堆中对象不一定销毁。因为可能有其他变量也指向了这个对象,直到栈中没有变量指向堆中的对象时,它才销毁,而且还不是马上销毁,要等垃圾回收扫描时才可以被销毁。

3.以上的栈、堆、代码段、数据段等等都是相对于应用程序而言的。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对应唯一的一个JVM实例,每一个JVM实例都有自己的内存区域,互不影响。并且这些内存区域是所有线程共享的。这里提到的栈和堆都是整体上的概念,这些堆栈还可以细分。

4.类的成员变量在不同对象中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存储空间(成员变量在堆中的对象中)。而类的方法却是该类的所有对象共享的,只有一套,对象使用方法的时候方法才被压入栈,方法不使用则不占用内存。

  3.垃圾回收

一、为什么需要垃圾回收

  如果不进行垃圾回收,内存迟早都会被消耗空,因为我们在不断的分配内存空间而不进行回收。除非内存无限大,我们可以任性的分配而不回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垃圾回收是必须的。

二、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哪些内存需要回收是垃圾回收机制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所谓“要回收的垃圾”无非就是那些不可能再被任何途径使用的对象。那么如何找到这些对象?

1、引用计数法

这个算法的实现是,给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一个地方引用这个对象时,计数器值+1;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1。任何时刻计数值为0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这种算法使用场景很多,但是,Java中却没有使用这种算法,因为这种算法很难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引用的情况。看一段代码:

复制代码
/**
 * 虚拟机参数:-verbose:gc
 */
public class ReferenceCountingGC
{
    private Object instance = null;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_1MB = 1024 * 1024;
    
    /** 这个成员属性唯一的作用就是占用一点内存 */
    private byte[] bigSize = new byte[2 * _1MB];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eferenceCountingGC objectA = new ReferenceCountingGC();
        ReferenceCountingGC objectB = new ReferenceCountingGC();
        objectA.instance = objectB;
        objectB.instance = objectA;
        objectA = null;
        objectB = null;
        
        System.gc();
    }
}
复制代码

看下运行结果:

[GC 4417K->288K(61440K), 0.0013498 secs]
[Full GC 288K->194K(61440K), 0.0094790 secs]

看到,两个对象相互引用着,但是虚拟机还是把这两个对象回收掉了,这也说明虚拟机并不是通过引用计数法来判定对象是否存活的。

2、可达性分析法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称为“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链(即GC Roots到对象不可达)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选取GCRoots对象呢?在Java语言中,可以作为GCRoots的对象包括下面几种:

(1).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局部变量区,也叫做局部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2). 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3).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4). 本地方法栈中JNI(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下面给出一个GCRoots的例子,如下图,为GCRoots的引用链。

由图可知,obj8、obj9、obj10都没有到GCRoots对象的引用链,即便obj9和obj10之间有引用链,他们还是会被当成垃圾处理,可以进行回收。

三、四种引用状态

在JDK1.2之前,Java中引用的定义很传统:如果引用类型的数据中存储的数值代表的是另一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就称这块内存代表着一个引用。这种定义很纯粹,但是太过于狭隘,一个对象只有被引用或者没被引用两种状态。我们希望描述这样一类对象:当内存空间还足够时,则能保留在内存中;如果内存空间在进行垃圾收集后还是非常紧张,则可以抛弃这些对象。很多系统的缓存功能都符合这样的应用场景。在JDK1.2之后,Java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4种,这4种引用强度依次减弱。

1、强引用

代码中普遍存在的类似"Object obj = new Object()"这类的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2、软引用

描述有些还有用但并非必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进行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Java中的类SoftReference表示软引用。

3、弱引用

描述非必需对象。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回收之前,垃圾收集器工作之后,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Java中的类WeakReference表示弱引用。

4、虚引用

这个引用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被虚引用关联的对象,和其生存时间完全没关系。Java中的类PhantomReference表示虚引用。

对于可达性分析算法而言,未到达的对象并非是“非死不可”的,若要宣判一个对象死亡,至少需要经历两次标记阶段。

1. 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Roots相连的引用链,则该对象被第一次标记并进行一次筛选,筛选条件为是否有必要执行该对象的finalize方法,若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该finalize方法是否已经被虚拟机执行过了,则均视作不必要执行该对象的finalize方法,即该对象将会被回收。反之,若对象覆盖了finalize方法并且该finalize方法并没有被执行过,那么,这个对象会被放置在一个叫F-Queue的队列中,之后会由虚拟机自动建立的、优先级低的Finalizer线程去执行,而虚拟机不必要等待该线程执行结束,即虚拟机只负责建立线程,其他的事情交给此线程去处理。

2.对F-Queue中对象进行第二次标记,如果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拯救了自己,即关联上了GCRoots引用链,如把this关键字赋值给其他变量,那么在第二次标记的时候该对象将从“即将回收”的集合中移除,如果对象还是没有拯救自己,那就会被回收。如下代码演示了一个对象如何在finalize方法中拯救了自己,然而,它只能拯救自己一次,第二次就被回收了。具体代码如下:

复制代码
package com.demo;

/*
 * 此代码演示了两点:
 * 1.对象可以再被GC时自我拯救
 * 2.这种自救的机会只有一次,因为一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最多只会被系统自动调用一次
 * */
public class FinalizeEscapeGC {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static FinalizeEscapeGC SAVE_HOOK = null;

    public FinalizeEscapeGC(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isAlive() {
        System.out.println("yes, i am still alive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super.finalize();
        System.out.println("finalize method executed!");
        System.out.println(this);
        FinalizeEscapeGC.SAVE_HOOK = this;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AVE_HOOK = new FinalizeEscapeGC("leesf");
        System.out.println(SAVE_HOOK);
        // 对象第一次拯救自己
        SAVE_HOOK = null;
        System.out.println(SAVE_HOOK);
        System.gc();
        // 因为finalize方法优先级很低,所以暂停0.5秒以等待它
        Thread.sleep(500);
        if (SAVE_HOOK != null) {
            SAVE_HOOK.isAliv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o, i am dead : (");
        }

        // 下面这段代码与上面的完全相同,但是这一次自救却失败了
        // 一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只会被调用一次
        SAVE_HOOK = null;
        System.gc();
        // 因为finalize方法优先级很低,所以暂停0.5秒以等待它
        Thread.sleep(500);
        if (SAVE_HOOK != null) {
            SAVE_HOOK.isAliv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o, i am dead : (");
        }
    }
}
复制代码

运行结果如下:

leesf
null
finalize method executed!
leesf
yes, i am still alive :)
no, i am dead : (

  由结果可知,该对象拯救了自己一次,第二次没有拯救成功,因为对象的finalize方法最多被虚拟机调用一次。此外,从结果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堆对象的this(放在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一项)引用会永远存在,在方法体内可以将this引用赋值给其他变量,这样堆中对象就可以被其他变量所引用,即不会被回收。

四、方法区的垃圾回收

方法区的垃圾回收主要回收两部分内容:1. 废弃常量。2. 无用的类。既然进行垃圾回收,就需要判断哪些是废弃常量,哪些是无用的类。

如何判断废弃常量呢?以字面量回收为例,如果一个字符串“abc”已经进入常量池,但是当前系统没有任何一个String对象引用了叫做“abc”的字面量,那么,如果发生垃圾回收并且有必要时,“abc”就会被系统移出常量池。常量池中的其他类(接口)、方法、字段的符号引用也与此类似。

如何判断无用的类呢?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该类的所有实例都已经被回收,即Java堆中不存在该类的任何实例。

2. 加载该类的ClassLoader已经被回收。

3. 该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类可以进行垃圾回收,但是并不是无用就被回收,虚拟机提供了一些参数供我们配置。

五、垃圾收集算法

1、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

     这是最基础的算法,标记-清除算法就如同它的名字样,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这种算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效率和空间,从效率的角度讲,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从空间的角度讲,标记清除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 内存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程序运行过程中在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一次垃圾收集动作。标记-清除算法执行过程如图:

2、复制(Copying)算法

      复制算法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而出现的,它将可用的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经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性清理掉。这样每次只需要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也不需要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需要移动指针,按照顺序分配即可。复制算法的执行过程如图:

     不过这种算法有个缺点,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这样代价太高了。现在的商用虚拟机都采用这种算法来回收新生代,不过研究表明1:1的比例非常不科学,因此新生代的内存被划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每次回收时,将Eden和Survivor中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最后清理掉Eden和刚才用过的Survivor空间。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区和Survivor区的比例为8:1,意思是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内存空间为整个新生代容量的90%。当然,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当Survivor空间不够用时,需要依赖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Handle Promotion)。

3、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

    复制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的场景下要进行大量的复制操作,效率很低。万一对象100%存活,那么需要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老年代都是不易被回收的对象,对象存活率高,因此一般不能直接选用复制算法。根据老年代的特点,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标记-整理算法,过程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不过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边界以外的内存。标记-整理算法的工作过程如图:

4、分代收集算法

根据上面的内容,用一张图概括一下堆内存的布局

     现代商用虚拟机基本都采用分代收集算法来进行垃圾回收。这种算法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上面内容的结合罢了,根据对象的生命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然后根据各块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大批对象死去、少量对象存活的(新生代),使用复制算法,复制成本低;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进行分配担保的(老年代),采用标记-清理算法或者标记-整理算法。

六、垃圾收集器

垃圾收集器就是上面讲的理论知识的具体实现了。不同虚拟机所提供的垃圾收集器可能会有很大差别,我们使用的是HotSpot,HotSpot这个虚拟机所包含的所有收集器如图:

上图展示了7种作用于不同分代的收集器,如果两个收集器之间存在连线,那说明它们可以搭配使用。虚拟机所处的区域说明它是属于新生代收集器还是老年代收集器。多说一句,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没有最好的垃圾收集器,更加没有万能的收集器,只能选择对具体应用最合适的收集器。这也是HotSpot为什么要实现这么多收集器的原因。OK,下面一个一个看一下收集器。

1、Serial收集器

    最基本、发展历史最久的收集器,这个收集器是一个采用复制算法的单线程的收集器,单线程一方面意味着它只会使用一个CPU或一条线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作,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进行垃圾收集时必须暂停其他线程的所有工作,直到它收集结束为止。后者意味着,在用户不可见的情况下要把用户正常工作的线程全部停掉,这对很多应用是难以接受的。不过实际上到目前为止,Serial收集器依然是虚拟机运行在Client模式下的默认新生代收集器,因为它简单而高效。用户桌面应用场景中,分配给虚拟机管理的内存一般来说不会很大,收集几十兆甚至一两百兆的新生代停顿时间在几十毫秒最多一百毫秒,只要不是频繁发生,这点停顿是完全可以接受的。Serial收集器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说明:1. 需要STW(Stop The World),停顿时间长。2. 简单高效,对于单个CPU环境而言,Serial收集器由于没有线程交互开销,可以获取最高的单线程收集效率。

2、ParNew收集器

     ParNew收集器其实就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除了使用多条线程进行垃圾收集外,其余行为和Serial收集器完全一样,包括使用的也是复制算法。ParNew收集器除了多线程以外和Serial收集器并没有太多创新的地方,但是它却是Server模式下的虚拟机首选的新生代收集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和性能无关的原因是,除了Serial收集器外,目前只有它能与CMS收集器配合工作(看图)。CMS收集器是一款几乎可以认为有划时代意义的垃圾收集器,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让垃圾收集线程与用户线程基本上同时工作。ParNew收集器在单CPU的环境中绝对不会有比Serial收集器更好的效果,甚至由于线程交互的开销,该收集器在两个CPU的环境中都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可以超越Serial收集器。当然,随着可用CPU数量的增加,它对于GC时系统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是很有好处的。它默认开启的收集线程数与CPU数量相同,在CPU数量非常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XX:ParallelGCThreads参数来限制垃圾收集的线程数。ParNew收集器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3、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也是一个新生代收集器,也是用复制算法的收集器,也是并行的多线程收集器,但是它的特点是它的关注点和其他收集器不同。介绍这个收集器主要还是介绍吞吐量的概念。CMS等收集器的关注点是尽可能缩短垃圾收集时用户线程的停顿时间,而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目标则是打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所谓吞吐量的意思就是CPU用于运行用户代码时间与CPU总消耗时间的比值,即吞吐量=运行用户代码时间/(运行用户代码时间+垃圾收集时间),虚拟机总运行100分钟,垃圾收集1分钟,那吞吐量就是99%。另外,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是虚拟机运行在Server模式下的默认垃圾收集器

     停顿时间短适合需要与用户交互的程序,良好的响应速度能提升用户体验;高吞吐量则可以高效率利用CPU时间,尽快完成运算任务,主要适合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

     虚拟机提供了-XX:MaxGCPauseMillis和-XX:GCTimeRatio两个参数来精确控制最大垃圾收集停顿时间和吞吐量大小。不过不要以为前者越小越好,GC停顿时间的缩短是以牺牲吞吐量和新生代空间换取的。由于与吞吐量关系密切,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也被称为“吞吐量优先收集器”。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有一个-XX:+UseAdaptiveSizePolicy参数,这是一个开关参数,这个参数打开之后,就不需要手动指定新生代大小、Eden区和Survivor参数等细节参数了,虚拟机会根据当前系统的运行情况手机性能监控信息,动态调整这些参数以提供最合适的停顿时间或者最大的吞吐量。如果对于垃圾收集器运作原理不太了解,以至于在优化比较困难的时候,使用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配合自适应调节策略,把内存管理的调优任务交给虚拟机去完成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Serial Old收集器

Serial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同样是一个单线程收集器,使用“标记-整理算法”,这个收集器的主要意义也是在于给Client模式下的虚拟机使用。

5、Parallel Old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使用多线程和“标记-整理”算法。这个收集器在JDK 1.6之后的出现,“吞吐量优先收集器”终于有了比较名副其实的应用组合,在注重吞吐量以及CPU资源敏感的场合,都可以优先考虑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Parallel Old收集器的组合。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6、CMS收集器

CMS(Conrru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使用标记 - 清除算法,收集过程分为如下四步:

(1). 初始标记,标记GC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时间很短。

(2). 并发标记,进行GCRoots Tracing(可达性分析)过程,时间很长。

(3). 重新标记,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时间较长。

(4). 并发清除,回收内存空间,时间很长。

其中,并发标记与并发清除两个阶段耗时最长,但是可以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说明:1. 对CPU资源非常敏感,可能会导致应用程序变慢,吞吐率下降。2. 无法处理浮动垃圾,因为在并发清理阶段用户线程还在运行,自然就会产生新的垃圾,而在此次收集中无法收集他们,只能留到下次收集,这部分垃圾为浮动垃圾,同时,由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所以需要预留一部分老年代空间提供并发收集时程序运行使用。3. 由于采用的标记 - 清除算法,会产生大量的内存碎片,不利于大对象的分配,可能会提前触发一次Full GC。虚拟机提供了-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参数来进行碎片的合并整理过程,这样会使得停顿时间变长,虚拟机还提供了一个参数配置,-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用于设置执行多少次不压缩的Full GC后,接着来一次带压缩的GC。

7、G1收集器

G1是目前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成果之一,HotSpot开发团队赋予它的使命是未来可以替换掉JDK1.5中发布的CMS收集器。与其他GC收集器相比,G1收集器有以下特点:

(1). 并行和并发。使用多个CPU来缩短Stop The World停顿时间,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

(2). 分代收集。独立管理整个堆,但是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新创建对象和已经存活了一段时间、熬过多次GC的旧对象,以获取更好的收集效果。

(3). 空间整合。基于标记 - 整理算法,无内存碎片产生。

(4). 可预测的停顿。能简历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能让使用者明确指定在一个长度为M毫秒的时间片段内,消耗在垃圾收集上的时间不得超过N毫秒。

     在G1之前的垃圾收集器,收集的范围都是整个新生代或者老年代,而G1不再是这样。使用G1收集器时,Java堆的内存布局与其他收集器有很大差别,它将整个Java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Region),虽然还保留有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概念,但新生代和老年代不再是物理隔离的了,它们都是一部分(可以不连续)Region的集合。

8、常用的收集器组合

七、理解GC日志

     每种收集器的日志形式都是由它们自身的实现所决定的,换言之,每种收集器的日志格式都可以不一样。不过虚拟机为了方便用户阅读,将各个收集器的日志都维持了一定的共性,来看下面的一段GC日志:

复制代码
[GC [DefNew: 310K->194K(2368K), 0.0269163 secs] 310K->194K(7680K), 0.0269513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3 secs] 
[GC [DefNew: 2242K->0K(2368K), 0.0018814 secs] 2242K->2241K(7680K), 0.0019172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0 secs] 
[Full GC (System) [Tenured: 2241K->193K(5312K), 0.0056517 secs] 4289K->193K(7680K), [Perm : 2950K->2950K(21248K)], 0.0057094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0 secs] 
Heap
 def new generation   total 2432K, used 43K [0x00000000052a0000, 0x0000000005540000, 0x0000000006ea0000)
  eden space 2176K,   2% used [0x00000000052a0000, 0x00000000052aaeb8, 0x00000000054c0000)
  from space 256K,   0% used [0x00000000054c0000, 0x00000000054c0000, 0x0000000005500000)
  to   space 256K,   0% used [0x0000000005500000, 0x0000000005500000, 0x0000000005540000)
 tenured generation   total 5312K, used 193K [0x0000000006ea0000, 0x00000000073d0000, 0x000000000a6a0000)
   the space 5312K,   3% used [0x0000000006ea0000, 0x0000000006ed0730, 0x0000000006ed0800, 0x00000000073d0000)
 compacting perm gen  total 21248K, used 2982K [0x000000000a6a0000, 0x000000000bb60000, 0x000000000faa0000)
   the space 21248K,  14% used [0x000000000a6a0000, 0x000000000a989980, 0x000000000a989a00, 0x000000000bb60000)
No shared spaces configured.
复制代码

1、日志的开头“GC”、“Full GC”表示这次垃圾收集的停顿类型,而不是用来区分新生代GC还是老年代GC的。如果有Full,则说明本次GC停止了其他所有工作线程(Stop-The-World)。看到Full GC的写法是“Full GC(System)”,这说明是调用System.gc()方法所触发的GC。

2、“GC”中接下来的“[DefNew”表示GC发生的区域,这里显示的区域名称与使用的GC收集器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上面样例所使用的Serial收集器中的新生代名为“Default New Generation”,所以显示的是“[DefNew”。如果是ParNew收集器,新生代名称就会变为“[ParNew”,意为“Parallel New Generation”。如果采用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那它配套的新生代称为“PSYoungGen”,老年代和永久代同理,名称也是由收集器决定的。

3、后面方括号内部的“310K->194K(2368K)”、“2242K->0K(2368K)”,指的是该区域已使用的容量->GC后该内存区域已使用的容量(该内存区总容量)。方括号外面的“310K->194K(7680K)”、“2242K->2241K(7680K)”则指的是GC前Java堆已使用的容量->GC后Java堆已使用的容量(Java堆总容量)

4、再往后“0.0269163 secs”表示该内存区域GC所占用的时间,单位是秒。最后的“[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3 secs]”则更具体了,user表示用户态消耗的CPU时间、内核态消耗的CPU时间、操作从开始到结束经过的墙钟时间。后面两个的区别是,墙钟时间包括各种非运算的等待消耗,比如等待磁盘I/O、等待线程阻塞,而CPU时间不包括这些耗时,但当系统有多CPU或者多核的话,多线程操作会叠加这些CPU时间,所以如果看到user或sys时间超过real时间是完全正常的。

5、“Heap”后面就列举出堆内存目前各个年代的区域的内存情况。

  4.类装载机制

如下图所示,JVM类加载机制分为五个部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这五个过程。

加载

加载是类加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会在内存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入口。注意这里不一定非得要从一个Class文件获取,这里既可以从ZIP包中读取(比如从jar包和war包中读取),也可以在运行时计算生成(动态代理),也可以由其它文件生成(比如将JSP文件转换成对应的Class类)。

验证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是否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的初始值阶段,即在方法区中分配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空间。注意这里所说的初始值概念,比如一个类变量定义为:

1
public static int v = 8080 ;

实际上变量v在准备阶段过后的初始值为0而不是8080,将v赋值为8080的putstatic指令是程序被编译后,存放于类构造器<client>方法之中,这里我们后面会解释。
但是注意如果声明为:

1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 = 8080 ;

在编译阶段会为v生成ConstantValue属性,在准备阶段虚拟机会根据ConstantValue属性将v赋值为8080。

解析

解析阶段是指虚拟机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符号引用就是class文件中的:

  • CONSTANT_Class_info
  • CONSTANT_Field_info
  • CONSTANT_Method_info

等类型的常量。

下面我们解释一下符号引用和直接引用的概念:

  • 符号引用与虚拟机实现的布局无关,引用的目标并不一定要已经加载到内存中。各种虚拟机实现的内存布局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它们能接受的符号引用必须是一致的,因为符号引用的字面量形式明确定义在Java虚拟机规范的Class文件格式中。
  • 直接引用可以是指向目标的指针,相对偏移量或是一个能间接定位到目标的句柄。如果有了直接引用,那引用的目标必定已经在内存中存在。

初始化

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最后一个阶段,前面的类加载阶段之后,除了在加载阶段可以自定义类加载器以外,其它操作都由JVM主导。到了初始阶段,才开始真正执行类中定义的Java程序代码。

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client>方法的过程。<client>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类变量的赋值操作和静态语句块中的语句合并而成的。虚拟机会保证<client>方法执行之前,父类的<client>方法已经执行完毕。p.s: 如果一个类中没有对静态变量赋值也没有静态语句块,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client>()方法。

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会执行类初始化:

  • 通过子类引用父类的静态字段,只会触发父类的初始化,而不会触发子类的初始化。
  • 定义对象数组,不会触发该类的初始化。
  • 常量在编译期间会存入调用类的常量池中,本质上并没有直接引用定义常量的类,不会触发定义常量所在的类。
  • 通过类名获取Class对象,不会触发类的初始化。
  • 通过Class.forName加载指定类时,如果指定参数initialize为false时,也不会触发类初始化,其实这个参数是告诉虚拟机,是否要对类进行初始化。
  • 通过ClassLoader默认的loadClass方法,也不会触发初始化动作。

类加载器

虚拟机设计团队把加载动作放到JVM外部实现,以便让应用程序决定如何获取所需的类,JVM提供了3种类加载器:

  •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负责加载 JAVA_HOME\lib 目录中的,或通过-Xbootclasspath参数指定路径中的,且被虚拟机认可(按文件名识别,如rt.jar)的类。
  •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负责加载 JAVA_HOME\lib\ext 目录中的,或通过java.ext.dirs系统变量指定路径中的类库。
  •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负责加载用户路径(classpath)上的类库。

JVM通过双亲委派模型进行类的加载,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继承java.lang.ClassLoader实现自定义的类加载器。

当一个类加载器收到类加载任务,会先交给其父类加载器去完成,因此最终加载任务都会传递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只有当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加载任务时,才会尝试执行加载任务。

采用双亲委派的一个好处是比如加载位于rt.jar包中的类java.lang.Object,不管是哪个加载器加载这个类,最终都是委托给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这样就保证了使用不同的类加载器最终得到的都是同样一个Object对象。

在有些情境中可能会出现要我们自己来实现一个类加载器的需求,由于这里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想以后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讲述,不过这里我们还是稍微来看一下。我们直接看一下jdk中的ClassLoader的源码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protected synchronized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boolean resolv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First, check if the class has already been loaded
     Class c = findLoadedClass(name);
     if (c == null ) {
         try {
             if (parent != null ) {
                 c = 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 );
             } else {
                 c = findBootstrapClass0(name);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If still not found, then invoke findClass in order
             // to find the class.
             c = findClass(name);
         }
     }
     if (resolve) {
         resolveClass(c);
     }
     return c;
}
  • 首先通过Class c = findLoadedClass(name);判断一个类是否已经被加载过。
  • 如果没有被加载过执行if (c == null)中的程序,遵循双亲委派的模型,首先会通过递归从父加载器开始找,直到父类加载器是Bootstrap ClassLoader为止。
  • 最后根据resolve的值,判断这个class是否需要解析。

而上面的findClass()的实现如下,直接抛出一个异常,并且方法是protected,很明显这是留给我们开发者自己去实现的,这里我们以后我们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讲一下如何重写findClass方法来实现我们自己的类加载器。

1
2
3
protected Class<?> findClass(String nam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throw new ClassNotFoundException(name);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java-263/p/978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