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理层

本章重点

  1. 物理层的任务(什么是物理层)
  2. 通信模型
  3. 信道的极限容量

物理层的任务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在两台连接的计算机间传递数据比特流。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数据通信系模型
物理层的任务需求涉及到三个概念:信源、信道和信宿。

  • 信源为发送数据端
  • 信道为数据传输通过的通道
  • 信宿为接收方。

信号和信道的分类

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信道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如声音
  • 数字信号:离散信号,如计算机中的0和1信号
  • 模拟信道:能传输模拟信号的信道
  • 数字信道:能传输数字信号的信道

思考

  1. 模拟信号能直接在数字信道上传输吗?
    不能,模拟信号需要离散化才能在数字信道上传输,使用PCM编码器
  2. 数字信号能直接在模拟信道上传输吗?
    不能,数字信号需要使用调制解调器变成模拟信号,才能在模拟信道上传输。
  3. 模拟信号能直接在模拟信道上传输吗?
    不能,一般情况下为减小模拟信号在模拟信道上的损失,我们使用高频载波搭载低频模拟信号,所以我们需要使用放大器和调制器。
  4. 数字信号能直接在数字信道上传输吗?
    不能,原因有两点,如下
    • 在计算机中数字信号是并行信号,而在信道中数字信号是串行信号,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串并转换。
    • 而且在计算机中因为有时钟信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与时钟信号对比来判断连续01的个数,但是在信道上没有时钟信号,我们就无法判断连续的高电平代表了几个1和连续的低电平代表了几个0。所以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编码方式,使之能够分辨出信道上连续的高电平代表了几个1,连续的低电平代表了几个0。
      常用编码方式:归零制、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 曼彻斯特编码:为周期中心的向上跳变代表0,向下跳变代表1,也可反过来定义
      •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在每一位的中心处始终都有跳变,位开始边界有跳变代表0,而位开始边界没有跳变代表1。

信道的极限容量

奈氏准则:理想低通信道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带宽
奈氏准则的另一种表达方法是: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

  • 理想低通信道:理想的能让部分低频率信号通过的信道(只要不要超过这个低频率信号范围都可无失真的通过)。
  • 码元:一个固定时长的数字信号波形
    如:让1个码元携带2bit的信息量

香农公式:带宽受限、有干扰的信道

C = W log2(1+S/N) b/s

  •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 信噪比S/N是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之比,转换成利用分贝(dB)表示,公式如下kk
  • C是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注意

  1. 单位问题
    在数字信号通信线路里,“带宽”表示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数据率也称为比特率,。例如我们会常说这网络上的带宽是10Mb/s(注意是小b,即比特,或称为“位”,1Mb=10^3kb=10^6b,在通信领域里小写的k表示10^3这里特别要注意下和计算机里的MB、KB、B不一样,计算机里的1MB=2^10KB=2^20B,这里自己要注意区分理解)
  2. 两个公式的适用范围不同
    也就是说两个C并不冲突

练习

  1. 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则限制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0000码元/秒。如果采用振幅调制,把码元的振幅划分为16个不同等级来传送,那么可以获得多高的数据率(b/s)?
  2. 假定要用3KHz带宽的电话信道传送64kb/s的数据(无差错传输),试问这个信道应具有多高的信噪比(分别用比值和分贝来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什么)

传输媒体

双绞线

同轴电缆

信道复用技术

为什么要有信道复用技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共享信道由于带宽较大因而费用也较高,再加上复用器和分用器,但是如果复用的信道数量较大,那么在经济上还是合算的。

技术

频分复用FDM

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频率带宽。例如:传统的电话通信每一个标准话路的带宽是4kHz,如果有1000个用户进行频分复用,则复用后的带宽就是4MHz,有的用户使用0~4kHz,有的用户使用4kHz~8kHz……

时分复用TDM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注意:每一个时分复用帧的长度不变,始终是125微妙,如果有1000个用户,则每一个用户分配到的时隙宽度就是125毫秒的千分之一。如果有100个用户,则每一个用户分配到的时隙宽度就是125毫秒的百分之一。
存在的问题:如果当前用户没有数据,那么这段时间虽然不发送数据但是其他用户也不能使用,会造成信道利用率不高。

波分复用WDM

码分复用(码分多址)CDMA


本文部分参考 离弦流浪 的CSDN 博客 ,全文地址请点击:https://blog.csdn.net/zd2014zd/article/details/47207775?utm_source=copy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inpo_123/article/details/829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