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从哪里来

创新技术从哪里来

 

 

柳鲲鹏

2007-03-16

 

 

产品不是技术... 1

什么是创新技术... 1

创新技术从哪里来... 2

大力发展新国企... 3

 

 

关键字:创新技术 新国企 核心战略资源 科技项目 科技队伍

 

 

产品不是技术

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认真区分产品和技术,以至于人们以为,能买到别人的产品就等于买到了别人的技术。“市场换技术”的说法就是这样提出来的。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买了外国的很多产品,市场给了别人,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没有得到什么技术。可见,产品和技术根本不是一回事,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关系是什么呢?

显然,产品包含一定的技术,而技术也必须以产品为载体。而技术对产品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使用技术),还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生产技术)。也就是说,虽然产品包含一定的技术,但只是技术的使用技术部分,而不包括生产技术部分——这就是得到产品而不等于得到技术的根本原因。而生产技术,就体现在生产线上。那么得到生产线是不是就算得到技术了呢?

得到了生产线,一般来说,可以很好的了解生产过程,对产品有一个较为完整深入的认识。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得到了生产线,就得到了技术。是不是可以因此就可以认为万事大吉了?现实中,当我们从国外某项技术的时候,高兴劲还没有过去,就发现别人更新更好的产品已经上市了,这才明白我们只是得到了过时的被淘汰的技术。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这就需要创新。

 

 

什么是创新技术

创新是一种观点,一种想法,而技术就是创新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创新技术,人们往往认为那些取得突破的或者产生新事物的才算创新技术。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量变才会引起质变,没有平常的众多小创新,就不可能出现重大的创新;而新事物的出现,一定是在对旧事物的继承基础上才有可能。我们认为创新包括两种情形:

只要是能够跟旧的技术有某种不同的观点,都可以看作是创新。对技术的改动,可能会有好处,那当然是创新;也可能没有好处甚至是显得荒诞不经,这种观点也应允许被看成创新——现在还没有条件用,以后条件具备了就可以用了。

另外一个情形是能够做出以前不能做的技术产品的观点,也是创新。就是说,成功模仿别人的产品,也是创新。

一般的,由于技术中包含一定的创新,也可以认为创新技术就是技术。这个说法很容易接受:很久以前就使用的技术,或者公开的技术,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尤其是掌握了新的技术以后。

任何一项技术,必然要包含一定的创新。而这个创新,本身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价值会不断降低。换言之,需要对已有的技术不断的改进循环:提出创新的观点;不断的试验、检查、修正;成熟后应用到生产线中。这个过程是持续的,又是谁承担这个过程呢?

 

 

创新技术从哪里来

创新,一定是人创造的——我们通常称呼这种人为“人才”。所以创新技术也一定是人创造的。

在大工业化的时代,个人是无法进行生产活动的。所以,某个创新虽然看起来是个人创造的,实际上是一个科技队伍的集体成果。科技队伍也不可能什么事情不做就在那里空想,就会有创新出来的——科技队伍一定是从事科技项目的时候才有意义,科技队伍必须通过某项科技项目才能建立,并因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创新技术是由从事科技项目的科技队伍创造的。

要想得到创新技术,必须有从事科技项目的科技队伍。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无论什么时候,如果缺少其中一个,那么另外一个就自动消失。仅仅有人才,如果不能建立科技队伍,那么个人就无所作为;同样的,如果没有科技项目,建立科技队伍也是空中楼阁。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一个国家来说,科技项目和科技队伍,是国家掌握的最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国家强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一定要好好珍惜,绝对不能抛弃或出让。国家政策必须围绕如何充分利用这两个核心战略资源来制定。

分析清楚这些关系,我们自然也就明白为什么日本、德国等国家会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发达的原因:大量的科技队伍和众多的科技项目,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先进的创新技术;有了创新技术,自然就会有无数的产品来带动经济迅速发达。

 

当然,科技项目和科技队伍一般是依赖企业存在的(有些虽然属于某些科研机构,技术的产业化实现还是在企业中)。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技术又是由企业创造的。

可是很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并没有什么创新技术。中国企业为什么不建立起自己的科技队伍?是我们国家科技太先进么?当然不是。是我们不需要自己的技术么?当然不是。那么为什么?因为企业没有科技队伍和科技项目,如果建立的话企业觉得不划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种:

投入太大,研发周期太长。

生产出来的产品又面临强大的竞争,如技术有待成熟,别人的产品技术先进质量也好,市场早已接受了别人的产品等。

短期利益对企业的诱惑。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常常使企业放弃长远的不确定的利益。

企业的规模不够。由于现代工业的规模大,自然企业也要相应的规模,有适当的条件(如足够利润、可用人才等)可以集中足够的资源来从事科技项目。如果规模不够,只能做一些较为简单的生产。

企业要承受风险。因为科技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可能要更多的投入;可能效果不如预期的好等等。

从上面这些原因看来,掌握现代的高新技术,对企业本身来说,几乎是无法完全的任务。有什么方法解决呢?只有一条途径,由国家来组织、引导、支持创新技术的发展。国家要把发展创新技术看成自己的天然责任,不能把这个责任推到企业,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国家要制定有效的政策,组织、引导、支持或指定企业从事高科技,必要的时候直接建立科技机构来攻关。

在国家组织企业从事高科技这个事情上,美国是一个做得得心应手的榜样。例如美国企业研制的最新战斗机F22,就是国家拨款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还搞“重复建设”,同时支持两家企业研制最新战斗机——另外一个企业的成果即使不能被选中,也可以积累同样的积累大量技术来开发其他产品。

当然,国家也不能没有重点的支持企业搞创新技术。国家应该组织、支持哪里企业从事创新技术的研发呢?

 

 

大力发展新国企

国企,人们一般指的是国营或国有的企业。如果从“国企”这个词来看,也可以理解为“对国家、行业、社会有重要意义或影响的企业”。为了与以前的概念区分,我们把这种企业称为“新国企”。那些高科技企业和大企业集团,都属于新国企。比如对美国来说,波音、INTEL、MICROSOFT等企业掌握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对国家安全、战略决策有重要的意义,而WAL MART这样的企业集团的决策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它们的管理也是一种创新技术),因此这些企业都是美国的新国企。美国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强力支持和管理,制定政策的时候也会认真考虑这些企业的情况和建议,国外的资本也被严格限制。

对于新国企来说,是没有国有还是民营的区分,标准仅仅是看其意义或影响。只要是新国企,国家就应该在各个方面,给予长期有力的支持——包括直接的资金人力投入,以促进这些企业的技术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国企会得到国家的强力支持,企业的科技人才和创新技术,都要被国家有效控制,这样国家才能更好的规划和管理。

这里比较麻烦的是某些外资控制的企业,也对国家及行业有重要意义或影响。这种企业技术不属于国家不说,其科技队伍也跟国家没有关系。虽然符合新国企的标准,但是国家很难谋求有效的管理。考虑到科技队伍和长远发展战略,国家可以谋求有效的管理(不一定是国家控制,也可以转由民营控制,控制的内容必须包括控股权、技术、品牌),或者直接支持国内的一家或几家企业发展,以取得可靠的“替代”地位。

 

对内,新国企是国家经济的骨架,决定经济是否强大兴盛;对外,新国企是国家经济的拳头,决定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国家要不遗余力的大力支持新国企,从市场、资金、税收等各个方面进行支持——尤其是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变的战略,不能存在一蹴而就的想法,认为支持有限时间就可以了。支持新国企的策略是永远的,支持的对象可能是变化的。

还要注意的是,国家对新国企的支持,却不是给了企业一张空白支票,任由企业随便填写,导致企业不求上进、漫天要价或者铺张浪费。在新国企之间,要引入有效的竞争,以激励企业发展。这种形式,不仅是对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也包括支持弱小的企业壮大;还可以合并两个企业进行资源的整合,也可以对一个企业进行拆分以引入竞争;或者暂时组织多个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合作研发以节省资源或时间;在必要的时候,要对那些有良好科技队伍而管理不善的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更换,以维持新国企的正常发展;在市场方面,政府要优先采购新国企的产品,并给予持续完善的机会,以保证新国企的不断发展。

 

现在人们抱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至于原因么,有的说是企业要求太高,有的说大学生素质不好,有的说是因为大学生太多。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都有自己的局限。同样的工作,如果初中生和大学生都胜任一项工作,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选择初中生而放弃大学生。有人说,中国不搞导弹,钱学森也没有用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根本原因是中国从事科技研发的企业太少。如果不能这些人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要么人才退化,要么出国,对国家都是极大的损失。中国人口众多,要想发展,就必须靠创新技术,这一点上是都承认的。只要珍惜我们的核心战略资源科技项目和科技队伍,壮大我们的新国企,以中国人向来出名的聪明勤劳,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建立创新型的社会,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uantum7/article/details/8297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