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字节码_基于栈的解释器执行原理

通过下面这段代码来解释JVM基于栈的执行原理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a, int b) {
    int c = 0;
    c = a + b;
    return c;
 }

查看字节码的命令:javap -verbose ByteCode.class

add方法的字节码如下: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int);
   descriptor: (II)I                    //描述方法参数为两个int类型的变量和方法的返回类型是int的
   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        //修饰方法public和static
   Code:
     stack=2, locals=3, args_size=2     //操作数栈深度为2,本地变量表容量为3,参数个数为2
        0: iconst_0    //将int值0压栈
        1: istore_2    //将int值0出栈,存储到第三个局部变量(slot)中
        2: iload_0     //将局部变量表中第一个变量10压栈
        3: iload_1     //将局部变量表中第一个变量20压栈
        4: iadd        //将操作数栈顶两个int数弹出,相加后再压入栈中
        5: istore_2    //将栈顶的int数(30)弹出,存储到第三个局部变量(slot)中
        6: iload_2     //将局部变量表中第三个变量压栈
        7: ireturn     //返回栈中数字30
     LineNumberTable:
       line 5: 0       //代码第5行对应字节码第0行
       line 6: 2       //代码第6行对应字节码第2行
       line 7: 6       //代码第7行对应字节码第6行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
           0       8     0     a   I    //a占用第1个solt
           0       8     1     b   I    //b占用第2个solt
           2       6     2     c   I    //c占用第3个solt

根据上面字节码画出下面局部变量表和操作数栈之间的操作关系。
局部变量表和操作数栈关系
图中调用add(10,20)传入的参数是a=10;b=20。

  1. 指令0执行后:局部变量表中有两个数字10、和20,操作数栈一个值0,程序计数器指向第0行字节码指令
    0: iconst_0 //将int值0压栈
  2. 指令1执行后:局部变量表中有三个数字10、20和0,操作数栈没有值,程序计数器指向第1行字节码指令
    1: istore_2 //将int值0出栈,存储到第三个局部变量(slot)中
  3. 指令2执行后:局部变量表中有三个数字10、20和0,操作数栈一个值10,程序计数器指向第2行字节码指令
    2: iload_0 //将局部变量表中第一个变量10压栈
  4. 指令3执行后:局部变量表中有三个数字10、20和0,操作数栈两个值10和20,程序计数器指向第3行字节码指令
    3: iload_1 //将局部变量表中第一个变量20压栈
  5. 指令4执行后:局部变量表中有三个数字10、20和0,操作数栈一个值30,程序计数器指向第4行字节码指令
    4: iadd //将操作数栈顶两个int数弹出10和20,相加后再压入栈中
  6. 指令5执行后:局部变量表中有三个数字10、20和30,操作数栈没有值,程序计数器指向第5行字节码指令
    5: istore_2 //将栈顶的int数(30)弹出,存储到第三个局部变量(slot)中
  7. 指令6执行后:局部变量表中有三个数字10、20和30,操作数栈一个值30,程序计数器指向第6行字节码指令
    6: iload_2 //将局部变量表中第三个变量压栈
  8. 指令7执行后:将栈中的数字返回给调用方法,并销毁此栈帧
    7: ireturn //返回栈中数字3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5394891/article/details/8294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