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h的BlueStore总体介绍

整体架构

bluestore的诞生是为了解决filestore自身维护一套journal并同时还需要基于系统文件系统的写放大问题,并且filestore本身没有对SSD进行优化,因此bluestore相比于filestore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核心工作:
  • 去掉journal,直接管理裸设备
  • 针对SSD进行单独优化
bluestore的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通过Allocator实现对裸设备的管理,直接将数据保存到设备上;同时针对metadata使用RocksDB进行保存,底层自行封装了一个BlueFS用来对接RocksDB与裸设备。
 

模块划分

核心模块

  • RocksDB: 存储预写式日志、数据对象元数据、Ceph的omap数据信息、以及分配器的元数据(分配器负责决定真正的数据应在什么地方存储)
  • BlueRocksEnv: 与RocksDB交互的接口
  • BlueFS: 小的文件系统,解决元数据、文件空间及磁盘空间的分配和管理,并实现了rocksdb::Env 接口(存储RocksDB日志和sst文件)。因为rocksdb常规来说是运行在文件系统的顶层,下面是BlueFS。 它是数据存储后端层,RocksDB的数据和BlueStore中的真正数据被存储在同一个块物理设备
  • HDD/SSD: 物理块设备,存储实际的数据
rocksdb本身是基于文件系统的,不是直接操作裸设备。它将系统相关的处理抽象成Env,用户可用实现相应的接口(rocksdb默认的Env是PosixEnv,直接对接本地文件系统)。BlueRocksEnv是bluestore实现的一个类,继承自rocksdb::EnvWrapper,来为rocksdb提供底层系统的封装。
 
为了对接BlueRocksEnv,实现了一个小的文件系统BlueFS,只实现rocksdb Env需要的接口。所有的元数据的修改都记录在BlueFS的日志中,也就是对于BlueFS,元数据的持久化保存在日志中。在系统启动mount这个文件系统时,只需replay日志,就可将所有的元数据都加载到内存中。BluesFS的数据和日志文件都通过块设备保存到裸设备上(BlueFS和BlueStore可以共享裸设备,也可以分别指定不同的设备)。
 
 bluestore不使用本地文件系统,直接接管裸设备,并且只使用一个原始分区,HDD/SSD所在的物理块设备实现在用户态下使用linux aio直接对裸设备进行I/O操作。由于操作系统支持的aio操作只支持directIO,所以对BlockDevice的写操作直接写入磁盘,并且需要按照page对齐。其内部有一个aio_thread 线程,用来检查aio是否完成。其完成后,通过回调函数aio_callback 通知调用方。

缓存模块

Bluestore实现了自己的缓存机制,定义了structure :OnodeSpace,用来map 到内存中的ONODE;BufferSpace,用来map 块信息blob,每个blob都在bufferSpace中缓存了状态数据。二者在缓存中依照LRU的方式决定生命周期。 

FreelistManager模块

FreelistManager用来映射磁盘的使用信息,最初实现是采用k-v的方式来存储对应的磁盘块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更新数据时需要修改映射,需要线程锁来控制修改,而且这种方式对内存消耗很大;后续修改为bitmap的映射方式,设定一个offset来以bitmap的方式map多个block使用信息,使用XOR计算来更新块的使用情况,这种方式不会出现in-memory 状态。 

Allocator模块 

用来委派具体哪个实际存储块用来存储当前的object数据;同样采用bitmap的方式来实现allocator,同时采用层级索引来存储多种状态,这种方式对内存的消耗相对较小,平均1TB磁盘需要大概35M左右的ram空间
 

bluestore元数据

在之前的存储引擎filestore里,对象的表现形式是对应到文件系统里的文件,默认4MB大小的文件,但是在bluestore里,已经没有传统的文件系统,而是自己管理裸盘,因此需要有元数据来管理对象,对应的就是Onode,Onode是常驻内存的数据结构,持久化的时候会以kv的形式存到rocksdb里。
 
在onode里又分为lextent,表示逻辑的数据块,用一个map来记录,一个onode里会存在多个lextent,lextent通过blob的id对应到blob(bluestore_blob_t ),blob里通过pextent对应到实际物理盘上的区域(pextent里就是offset和length来定位物理盘的位置区域)。一个onode里的多个lextent可能在同一个blob里,而一个blob也可能对应到多个pextent。
另外还有Bnode这个元数据,它是用来表示多个object可能共享extent,目前在做了快照后写I/O触发的cow进行clone的时候会用到。
 

I/O读写映射逻辑

写I/O处理

到达bluestore的I/O的offset和length都是对象内(onode)的,offset是相对于这个对象起始位置的偏移,在_do_write里首先就会根据最小分配单位min_alloc_size进行判断,从而将I/O分为对齐和非对齐的。当一个写请求按照min_alloc_size进行拆分后,就会分为对齐写,对应到do_write_big,非对齐写(即落到某一个min_alloc_size区间的写I/O(对应到do_write_small)。
  • do_write_big
对齐到min_alloc_size的写请求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有可能是多个min_alloc_size的大小,在处理时会根据实际大小新生成lextent和blob,这个lextent跨越的区域是min_alloc_size的整数倍,如果这段区间是之前写过的,会将之前的lextent记录下来便于后续的空间回收。
  • do_write_small
在处理落到某个min_alloc_size区间的写请求时,会首先根据offset去查找有没有可以复用的blob,因为最小分配单元是min_alloc_size,默认64KB,如果一个4KB的写I/O就只会用到blob的一部分,blob里剩余的还能放其他的。

读I/O的处理

读I/O请求的处理时也是通过寻找相关联的lextent,可能会存在空洞的情况,即读到未写过的数据,这部分就直接补零。
 

总结

从BlueStore 的设计和实现上看,可以将其理解为用户态下的一个文件系统,同时使用RocksDB来实现BlueStore所有元数据的管理,简化实现。
 
​对于整块数据的写入,数据直接以aio的方式写入磁盘,再更新RocksDB中数据对象的元数据,避免了filestore的先写日志,后apply到实际磁盘的两次写盘。同时避免了日志元数据的冗余存储占用,因为传统文件系统有他们自己内部的日志和元数据管理机制。
 
​对于随机IO,直接WAL的形式,写入RocksDB 高性能的KV存储中。
 
 

--------------------- 本文来自 OshynSong 的CSDN 博客 ,全文地址请点击:https://blog.csdn.net/u010487568/article/details/79572390?utm_source=copy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fengjian2016/p/974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