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系统设置 : insmod 命令详解

insmod命令用于将给定的模块加载到内核中。Linux有许多功能是通过模块的方式,在需要时才载入kernel。如此可使kernel较为精简,进而提高效率,以及保有较大的弹性。这类可载入的模块,通常是设备驱动程序。

语法

insmod(选项)(参数)

选项

-f:不检查目前kernel版本与模块编译时的kernel版本是否一致,强制将模块载入;
-k:将模块设置为自动卸除;
-m:输出模块的载入信息;
-o<模块名称>:指定模块的名称,可使用模块文件的文件名;
-p:测试模块是否能正确地载入kernel;
-s:将所有信息记录在系统记录文件中;
-v:执行时显示详细的信息;
-x:不要汇出模块的外部符号;
-X:汇出模块所有的外部符号,此为预设置。

参数

内核模块:指定要加载的内核模块文件。

实例

加载RAID1阵列级别模块,如下所示:

[root@localhost boot]# insmod /lib/modules/2.6.
18-8.el5/kernel/drivers/md/raid1.ko  

[root@localhost boot]# lsmod | grep raid1
raid1                  25153  0

从以上显示结果可知,RAID1模块已加载成功。只是在使用insmod命令加载模块时,需要使用绝对路径方能加载,且加载时无法自动解决依赖关系。

详解:

【insmod命令作用】

静态加载就是把驱动程序直接编译进内核,系统启动后可以直接调用。静态加载的缺点是调试起来比较麻烦,每次修改一个地方都要重新编译和下载内核,效率较低。若采用静态加载的驱动较多,会导致内核容量很大,浪费存储空间。

动态加载利用了Linux的module特性,可以在系统启动后用insmod命令添加模块(.ko),在不需要的时候用rmmod命令卸载模块,采用这种动态加载的方式便于驱动程序的调试,同时可以针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进行内核的裁剪,将不需要的驱动去除,大大减小了内核的存储容量。

【insmod与modprobe命令】

在Linux中,modprobe和insmod都可以用来加载module,不过现在一般都推荐使用modprobe而不是insmod了。 modprobe和insmod的区别是什么呢?

1) modprobe可以解决load module时的依赖关系,比如load moudleA就必须先load mouduleB之类的,它是通过/lib/modules//modules.dep文件来查找依赖关系的。而insmod不能解决依赖问题。

2) modprobe默认会去/lib/modules/目录下面查找module,而insmod只在给它的参数中去找module(默认在当前目录找)。 这样,有时insmod也有它的有用之处,举个例子吧。

有/root/my-mod.ko这个module,cd /root/,然后用insmod my-mod.ko(insmod /root/my-mod.ko)就可以insert这个module了,但是用modprobe my-mod.ko(modprobe /root/my-mod.ko)却提示"FATAL: Module my-mod.ko not found",这就是因为modprobe是到/lib/modules/`uname -r`/下去找module的,如果没找到就是这样了。

【检查Linux内核】

安装前要检查内核版本和内核头文件版本是否一致,否则报错

由此可见内核版本和内核头文件版本是一致的,都是4.2.0-27。

如果不一致的话在insmod一步必定出错:Error inserting './hello.ko': -1 Invalid module format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exiangCSDN/article/details/8282805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