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各项技术使用的得与失之共识机制工作量证明(POW)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qq_25216471/article/details/82822093

Pow机制诞生于1997年Adam Back设计的Hashcash系统,它最初被创造出来是为了防止垃圾邮件所用。但是,2009年中本聪却创造性的将其应用到了比特币系统中,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式创新。但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中本聪在比特币中所采用的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Hashcash工作证明,使得生成工作量证明可以是一种概率意义上的随机过程。在该机制下,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在使用sha256哈希算法运算一个不断变化的区块头的hash值。共识要求算出的hash值必须等于或者小于某个给定的值。在比特币系统中,运算生成给定条件的hash值的节点被称为‘矿工’。而pow的整个过程被称为‘挖矿’。

比特币为了增强系统的健壮性以及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对于整个挖矿的过程所消耗的时间进行了控制,大概10钟左右,比特币系统才会产生一个新的区块。随着比特币整个区块高度越来越大,以及挖矿时间的限制,使得篡改数据在量子计算技术尚未真正突破的今天,变得并不现实。但是也正是因为挖矿时间衍生出挖矿会消耗大量计算资源这样一个问题。才会导致了比特币系统并不适合商用,而仅仅被定义为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模型,而不能真正成为与中心化金融系统匹敌的稳定数字货币。

此文章仅从挖矿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后续还会从其它角度分析区块链系统中各种技术运用的得与失。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5216471/article/details/8282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