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杀人合约”?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另类想象

本文介绍智能“杀人合约”?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另类想象,最近的“高铁霸座”事件中,当事人孙博士被“人肉搜索”扒出一系列的“变态故事”:伪造房东委托书骗租客的钱、博士论文疑似抄袭、学校里散发“带有诱惑性质的流氓传单和相亲广告”……这一次,以维护个人隐私名义谴责网络暴力的言论少了些。不像以前类似热点事件,如王宝强离婚案中马蓉被网友谩骂,如江歌日本被杀案中刘鑫被网友“人肉”,都有大批人站出来指责“网络暴民”。

目前看,所谓的网络暴力尚未有造成严重实质伤害的案例。但区块链出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智能合约技术从理论上来说,真的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却无法追寻真凶。

英国电视剧《黑镜》第三季第六集《全网公敌》开始的情节是,凶手在twitter上对引起公愤成为众矢之的的“坏人”发起投票,杀死每天午夜12点票数最高的“全网公敌”。执行杀人环节是一个科幻的假设:蜜蜂灭绝后,科学家制造了机器蜜蜂完成花粉的传播来保障植物收获。凶手是一名黑客,操纵机器蜜蜂作为凶器。

剧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可惜,仍然没有现实恐怖。因为在区块链的世界里,类似的杀人赌局已经出现,而且用不着机器蜜蜂这样假设的杀人工具。

以太坊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Dapp)之一Argur,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预测市场平台,在“预见未来”的口号下,用户可以用数字货币对任何事情进行预测和下注。如各类比赛的结果、各种货币和证券价格,甚至明天天气、某着名主持人穿什么颜色衣服出镜等事件。

按照Argur的规则,用户可以针对任何话题创建一个“市场”,设置事件的结束时间并选择制定报告者来报告事件的结果。指定的报告者仅仅是结果的提交者,决定市场的结果需社区对报告进行投票和认同。参与者可以对该话题预测不同的结果用数字货币进行下注,预测正确者将赢取奖金,预测错误则失去下注的数字货币。

Augur 利用了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更改且高度安全的特性。相比传统中心化的预测市场平台,Augur可实现资金安全、流程透明、高自由度及大众验证。Augur Oracle与现实世界直接关联来确定事件结果,没有第三方控制触发条件。Blockchain oracle(区块链预言机)是区块链与链外世界的交互平台,Augur Oracle的机制是报告者提交事件结果报告,通过社区投票进行验证等一系列安排完成。

事实证明,使用金钱进行预测比其他方法都准确。但是,这样的预测难以与对赌准确区分。所以,Augur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赌博行为泛滥的平台。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赌博平台可以完成悬赏暗杀任务。用户可以押注着名政治家、企业家和名人的命运,在某些情况下就有人会明确指示暗杀名单,比如着名的投资商沃伦·巴菲特就上榜Augur,已经吸引了大量的赌注。当赌注金额足够高时,很难保证没有人铤而走险,为了赢取赌金实施暗杀。

其实,没有预测平台Augur的赌局,依然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进行悬赏杀人。比如,某个势力想谋杀一位政界要人,可以设计一个智能合约将悬赏金额发布到区块链上,设置好完成时间和揭榜押金。当有人支付押金,就相当于揭榜,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暗杀,悬赏金额和押金就自动转到支付押金的账户。当然,悬赏和押金需要是数字货币,杀手是否真的完成暗杀也需要Blockchain oracle验证。

Augur Oracle使用报告者加区块链社区投票的方式验证,还存在人为因素,在遇到重大事件比如一名非常受尊敬的政界要人遇刺时,无法完全避免社区“同仇敌忾”投票扭曲事实,比如将遇刺身亡投票为因病死亡,使杀手拿不到赏金。

但技术是中立的,不是永远站在正义一边。悬赏杀人的区块链Blockchain oracle可以设计成按时自动抓取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结果验证,这样就彻底避开了人为因素,成为一个真正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

当然,名人遇刺可以通过新闻验证,普通人被杀这个方法就不行了。但信息时代,没有信息是无法查证的,无非是智能合约的设计更细致和复杂一些。

智能合约悬赏杀人市场,从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用这种方式进行暗杀,即使杀手被抓,也查不到幕后黑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直伴随着负面效应,不断给人类带来伦理问题。但人类又无法阻止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技术进步到像《黑镜》的《全网公敌》那样制造出了机器蜜蜂,杀人合约的执行将比电视剧中更简单,并且会成为一个无人可以干预的自动程序:对twitter或其他社交媒体上的“坏人”投票加上一个Blockchain oracle,将午夜12点票数最高的“全网公敌”信息发送给一个黑客程序,自动指挥机器蜜蜂杀人。

未来是否真的如此恐怖?我们或许无法预测,不过历史是一个借鉴。人类文明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胜出的依然是光明和正义。有理由相信,光明永远不会被黑暗打败,以上就是智能“杀人合约”?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另类想象。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gcexnz/article/details/8218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