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IP协议)

一、网络层的作用: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

二、网络层IP协议格式

对上面每部分的说明:

4位版本号:指定IP协议的版本,对于IPv4来说,就是4.

4位首部长度:IP头部的长度是多少个32bit.4bit表示最大的数字是15,因此IP头部最大长度是60字节。

8位服务类型: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4位TOS字段,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0)

                       4位TOS分别表示: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这四者相互冲突,只能选择一个。

                        对于ssh/telnet来说:最小延时比较重要。对于ftp来说: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16位总长度:IP数据报总体占多少字节。

16位标识(ID):唯一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

3位标志字段:第一位保留。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最大传输单元),IP模块就会丢弃报                             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如果分了片的话,最后一个分片置为1,其他是0.类似于一个标志位。

13位分片偏移: 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出的偏移。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始报文中处于哪个位置。

8位生存周期: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一般是64,每次经过一个路由,TTL-=1,一直减到0还没有到达,那么就丢                             弃了

8位协议: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16位头部校验和:使用CRC进行校验,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32位原地址和32位目标地址: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三、网段划分

1.IP地址的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网络号: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     主机号:同一网段内,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但是必须具有不同的主机号。
  •    不同的子网其实就是把网络号相同的主机放到一起。

      1)最早期的网络划分

       A类:0.0.0.0 ---127.255.255.255

      B类:128.0.0.0.---191.255.255.255

      C类:192.0.0.0---223.255.255.255

      D类:224.0.0.0---239.255.255.255

      E类:240.0.0.0.---247.255.255.255

      2)当今的网络划分(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          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的正整数,通常用一串‘0’来结尾。
  •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          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IP地址是A类,B类,还是C类无关。

      补充:A类掩码:255.0.0.0

                 B类掩码:255.255.0.0

                 C类掩码:255.255.255.0

     子网掩码划分子网的例子:

     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一种简洁的表示方法:比如,140.252.20.68 / 24,表示:IP地址为:140.252.20.68.子网掩码的高24位为网络号(高24位全为1),也就是255.255.255.0

  2.特殊的IP地址

  •   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为0:是网络号,即代表这个局域网。
  •   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为1:是广播地址,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  127.* 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测试,通常是127.0.0.1.

3.IP地址数量限制的解决

    1)动态分配IP地址(DHCP):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每次接入互联网中,得到的IP        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2)NAT技术:进行地址替换

    3)IPv6:目前还没有推广使用。

 4.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10.* 前8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个地址

   172.16到172.31,共1,048,576个地址

   192.168.*共65536个地址(这个范围的都是私有IP,其他的是全局IP)

   一个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IP地址,WAN口IP(接外网),LAN口IP(接内网)。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Y_20181010/article/details/816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