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张年轻的脸,帆软的确很成熟

作者 | 张戈 (公众号ID:TechECR)

帆软有一张年轻的脸;

公司有700名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帆软还有一颗年轻的心;

10万位生态员工,遍布全领域。

当然,帆软也很成熟;

服务最成熟的客户,拥有成熟的产品观、市场观、生态观。

帆软为什么不融资

“我就是那位经常冒充工程师,去见客户的‘黑人’。我是陈炎,我为帆软代言。”首届智数大会,帆软公司CEO及联合创始人陈炎如此进行开场白。智数大会,帆软邀请超过1300位嘉宾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在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领域,此规模会议已史无前例。

除了一张年轻的脸,帆软的确很成熟


“帆软为什么不融资?”既然是代言人,陈炎首先提出了公司的价值观。

其实,帆软很“自我”,虽然年轻但拥有成熟的技术观。其拒绝泡沫期的技术,没有热衷和参与分布式、语音识别等技术的“炒作”,前提是在找到成熟的应用场景之前。哪怕在此过程中,友商以技术参数为名,在投标中设置障碍。

帆软的市场观也很成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目标客户,并聚焦用户核心需求。其不会因为特定市场需求,就将标准化产品“折腾”得四不像。也不会因为友商已经将产品嫁接为,多重新兴技术的“拼盘”组合,就认为此路线符合市场趋势,符合用户的选择。

回到帆软为什么不融资的话题,其实成熟的技术观、成熟的市场观,已经部分解释了帆软为什么不融资。当然,对此陈炎还有补充,“2017年,帆软销售额2.78亿元,利润接近20%。截止目前的2018年,业绩增长率接近80%,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突破4亿元。”

可以看出,不缺钱的帆软,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后续产品研发。而在落地执行层面,陈炎认为,“效率比融资更重要。”目前,帆软员工人均产值约60万元,“提升效率就是有效合理地利用人、财、物等资源,将资源投入高效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数据就是生产力

话题再进一步展开,如何将企业资源,高效转变为产品和服务。早期帆软以最理解“中国式复杂报表”立足于市场,其后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理解”客户需求,理解应用场景一直是帆软的企业特质,也是其成熟的标志之一。

除了一张年轻的脸,帆软的确很成熟


延续此思路,帆软将继续“理解”用户。“友商满头白发,但白发并不能证明市场阅历。如果质疑年轻的帆软能否服务成熟的客户,就请到论坛中看看用户的口碑。”帆软行业化咨询总监杨杨说。

天能集团,一家年产值过千亿的新能源企业,其产品包括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等。当然,天能集团也是一家即将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在国内凤毛麟角。其IT部门已经开始依据数据分析制定决策,并引导业务部门的市场战略。

“以IT引领业务,即IT部门要具有业务管理思维,前提则是业务数据要更快地进行可视化展现。”天能集团CIO宋锐说。

快到什么程度?所有企业销售数据、业务数据都可“秒级”实时推送到各类显示终端,例如手机、电脑、显示指挥大屏。也就是说,天能集团极致的IT驱动思维,使其必然选择极致的产品进行支撑,而且支撑的不仅是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还包括生产系统。“因为对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天能集团首次将帆软产品用于生产系统,与MES系统数据进行对接。所有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均能可视化呈现,而且最终实现以设备参数分析,管控每一批次产品的质量一致性。”

帆软有十万员工

将数据分析平台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MES系统,可能帆软自己也没想到如此的应用场景。这得益于帆软“唯快不破”的产品性能,但“唯快不破”并非其唯一的产品价值体现,“与性能、功能、稳定相比,天能集团更关注产品的易操作性。”宋锐说。

此态度并不难理解,IT与业务深度融合,甚至IT引领业务,IT部门必然以业务思维衡量产品应用。“产品简单的托、拉、拽功能,并不是全部易用性的表现,与标准版的产品相比,我们更关注泛帆软的‘系统插件’。”宋锐说:“帆软是一家只有700名员工的企业,但帆软又是一家拥有10万员工的企业。”

除了一张年轻的脸,帆软的确很成熟


目前,帆软BBS已经积累了18万注册用户,封贴总量达到38万,日均UV为1.1万。同时,“帆软应用市场”已经上架202款插件,月均下载量达到1.7万,总下载量达到33万。也就是说,庞大的生态伙伴体系,为帆软标准版产品之外,贡献了丰富的插件,而系统插件满足了用户的细分场景应用,满足了用户在定制化、易用性方面的需求。

会数据有智慧

最后说一句,此次帆软以“智数大会”为题,聚合用户和生态伙伴,但对此“四字”倒背如流的解读,就是“会,数据的企业,才有智慧。”

除了一张年轻的脸,帆软的确很成熟


何为“会”数据?数据的价值不是美工大于真实、汇报大于指导、噱头大于实用、分割大于合作,甚至将数据转变为报表,将数据进行可视化也不产生价值,只有因为数据引发思考,只有因为数据,拉近了决策管理层与业务一线之间的距离,才能转变为生产力,才能创造出智慧。

作者简介:TechECR,关注科技企业生态体系建设,这里有思考、有观点;有点头咂嘴,也有会心一笑。创始人:张戈,曾任《商业伙伴》、《电脑商报》副总编,不码字,不写稿子、只输出有质感的文章。以生态合作为视角,研究IT产业18年,常年保持对ICT企业、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频度采访。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3642073/215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