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命令. du, df, top, free, pstack, su, sudo(sudo

目录
[TOC]来生成目录:

du

du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间的,但是与df命令不同的是Linux du命令是对文件和目录磁盘使用的空间的查看,还是和df命令有一些区别的。
语法
du [选项][文件]
选项
-a或-all 显示目录中个别文件的大小。
-b或-bytes 显示目录或文件大小时,以byte为单位。
-c或–total 除了显示个别目录或文件的大小外,同时也显示所有目录或文件的总和。
-k或–kilobytes 以KB(1024bytes)为单位输出。
-m或–megabytes 以MB为单位输出。
-s或–summarize 仅显示总计,只列出最后加总的值。
-h或–human-readable 以K,M,G为单位,提高信息的可读性。
-x或–one-file-xystem 以一开始处理时的文件系统为准,若遇上其它不同的文件系统目录则略过。
-L<符号链接>或–dereference<符号链接> 显示选项中所指定符号链接的源文件大小。
-S或–separate-dirs 显示个别目录的大小时,并不含其子目录的大小。
-X<文件>或–exclude-from=<文件> 在<文件>指定目录或文件。
–exclude=<目录或文件> 略过指定的目录或文件。
-D或–dereference-args 显示指定符号链接的源文件大小。
-H或–si 与-h参数相同,但是K,M,G是以1000为换算单位。
-l或–count-links 重复计算硬件链接的文件。
实例
显示目录或者文件所占空间:

[root@localhost test]# du
608 ./test6
308 ./test4
4 ./scf/lib
4 ./scf/service/deploy/product
4 ./scf/service/deploy/info
12 ./scf/service/deploy
16 ./scf/service
4 ./scf/doc
4 ./scf/bin
32 ./scf
8 ./test3
1288 .

只显示当前目录下面的子目录的目录大小和当前目录的总的大小,最下面的1288为当前目录的总大小
显示指定文件所占空间:

[root@localhost test]# du log2012.log
300 log2012.log

查看指定目录的所占空间:

[root@localhost test]# du scf
4 scf/lib
4 scf/service/deploy/product
4 scf/service/deploy/info
12 scf/service/deploy
16 scf/service
4 scf/doc
4 scf/bin
32 scf

显示多个文件所占空间:

[root@localhost test]# du log30.tar.gz log31.tar.gz
4 log30.tar.gz
4 log31.tar.gz

只显示总和的大小:

[root@localhost test]# du -s
1288 .

[root@localhost test]# du -s scf
32 scf

[root@localhost test]# cd ..
[root@localhost soft]# du -s test
1288 test

df

df命令用于显示磁盘分区上的可使用的磁盘空间。默认显示单位为KB。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
语法
df(选项)(参数)
选项
-a或–all:包含全部的文件系统;
–block-size=<区块大小>:以指定的区块大小来显示区块数目;
-h或–human-readable:以可读性较高的方式来显示信息;
-H或–si:与-h参数相同,但在计算时是以1000 Bytes为换算单位而非1024 Bytes;
-i或–inodes:显示inode的信息;
-k或–kilobytes:指定区块大小为1024字节;
-l或–local:仅显示本地端的文件系统;
-m或–megabytes:指定区块大小为1048576字节;
–no-sync:在取得磁盘使用信息前,不要执行sync指令,此为预设值;
-P或–portability:使用POSIX的输出格式;
–sync:在取得磁盘使用信息前,先执行sync指令;
-t<文件系统类型>或–type=<文件系统类型>:仅显示指定文件系统类型的磁盘信息;
-T或–print-type:显示文件系统的类型;
-x<文件系统类型>或–exclude-type=<文件系统类型>:不要显示指定文件系统类型的磁盘信息;
–help:显示帮助;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实例
查看系统磁盘设备,默认是KB为单位:

[root@LinServ-1 ~]# df
文件系统               1K-块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2            146294492  28244432 110498708  21% /
/dev/sda1              1019208     62360    904240   7% /boot
tmpfs                  1032204         0   1032204   0% /dev/shm
/dev/sdb1            2884284108 218826068 2518944764   8% /data1

使用-h选项以KB以上的单位来显示,可读性高:

[root@LinServ-1 ~]#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2             140G   27G  106G  21% /
/dev/sda1             996M   61M  884M   7% /boot
tmpfs                1009M     0 1009M   0% /dev/shm
/dev/sdb1             2.7T  209G  2.4T   8% /data1

查看全部文件系统:

[root@LinServ-1 ~]# df -a
文件系统               1K-块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2            146294492  28244432 110498708  21% /
proc                         0         0         0   -  /proc
sysfs                        0         0         0   -  /sys
devpts                       0         0         0   -  /dev/pts
/dev/sda1              1019208     62360    904240   7% /boot
tmpfs                  1032204         0   1032204   0% /dev/shm
/dev/sdb1            2884284108 218826068 2518944764   8% /data1
none                         0         0         0   -  /proc/sys/fs/binfmt_misc

top

top命令可以实时动态地查看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是一个综合了多方信息监测系统性能和运行信息的实用工具。通过top命令所提供的互动式界面,用热键可以管理。
语法
top(选项)
选项

-b:以批处理模式操作;
-c:显示完整的治命令;
-d:屏幕刷新间隔时间;
-I:忽略失效过程;
-s:保密模式;
-S:累积模式;
-i<时间>:设置间隔时间;
-u<用户名>:指定用户名;
-p<进程号>:指定进程;
-n<次数>:循环显示的次数。

top交互命令
在top命令执行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一些交互命令。这些命令都是单字母的,如果在命令行中使用了-s选项, 其中一些命令可能会被屏蔽。

h:显示帮助画面,给出一些简短的命令总结说明;
k:终止一个进程;
i:忽略闲置和僵死进程,这是一个开关式命令;
q:退出程序;
r:重新安排一个进程的优先级别;
S:切换到累计模式;
s:改变两次刷新之间的延迟时间(单位为s),如果有小数,就换算成ms。输入0值则系统将不断刷新,默认值是5s;
f或者F:从当前显示中添加或者删除项目;
o或者O:改变显示项目的顺序;
l:切换显示平均负载和启动时间信息;
m:切换显示内存信息;
t:切换显示进程和CPU状态信息;
c:切换显示命令名称和完整命令行;
M:根据驻留内存大小进行排序;
P:根据CPU使用百分比大小进行排序;
T:根据时间/累计时间进行排序;
w:将当前设置写入~/.toprc文件中。

实例

top - 09:44:56 up 16 days, 21:23,  1 user,  load average: 9.59, 4.75, 1.92
Tasks: 145 total,   2 running, 143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99.8%us,  0.1%sy,  0.0%ni,  0.2%id,  0.0%wa,  0.0%hi,  0.0%si,  0.0%st
Mem:   4147888k total,  2493092k used,  1654796k free,   158188k buffers
Swap:  5144568k total,       56k used,  5144512k free,  2013180k cached

解释:
top - 09:44:56[当前系统时间],
16 days[系统已经运行了16天],
1 user[个用户当前登录],
load average: 9.59, 4.75, 1.92[系统负载,即任务队列的平均长度]
Tasks: 145 total[总进程数],
2 running[正在运行的进程数],
143 sleeping[睡眠的进程数],
0 stopped[停止的进程数],
0 zombie[冻结进程数],
Cpu(s): 99.8%us[用户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0.1%sy[内核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0.0%ni[用户进程空间内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占用CPU百分比],
0.2%id[空闲CPU百分比], 0.0%wa[等待输入输出的CPU时间百分比],
0.0%hi[],
0.0%st[],
Mem: 4147888k total[物理内存总量],
2493092k used[使用的物理内存总量],
1654796k free[空闲内存总量],
158188k buffers[用作内核缓存的内存量]
Swap: 5144568k total[交换区总量],
56k used[使用的交换区总量],
5144512k free[空闲交换区总量],
2013180k cached[缓冲的交换区总量],

free

free命令可以显示当前系统未使用的和已使用的内存数目,还可以显示被内核使用的内存缓冲区。
语法
free(选项)
选项

-b:以Byte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k:以K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m:以M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o:不显示缓冲区调节列;
-s<间隔秒数>:持续观察内存使用状况;
-t:显示内存总和列;
-V:显示版本信息。

实例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016       1973         42          0        163       1497
-/+ buffers/cache:        312       1703
Swap:         4094          0       4094

第一部分Mem行解释:

total:内存总数;
used:已经使用的内存数;
free:空闲的内存数;
shared:当前已经废弃不用;
buffers Buffer:缓存内存数;
cached Page:缓存内存数。

关系:total = used + free
第二部分(-/+ buffers/cache)解释:

(-buffers/cache) used内存数:第一部分Mem行中的 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 free内存数: 第一部分Mem行中的 free + buffers + cached

可见-buffers/cache反映的是被程序实实在在吃掉的内存,而+buffers/cache反映的是可以挪用的内存总数。

第三部分是指交换分区。

pastack

pstack 在 Linux 平台上的简单介绍

pstack 是 Linux(比如 Red Hat Linux 系统、Ubuntu Linux 系统等)下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的功能是打印输出此进程的堆栈信息。可以输出所有线程的调用关系栈

su

su命令用于切换当前用户身份到其他用户身份,变更时须输入所要变更的用户帐号与密码。
语法
su(选项)(参数)
选项

-c<指令>或--command=<指令>:执行完指定的指令后,即恢复原来的身份;
-f或——fast:适用于csh与tsch,使shell不用去读取启动文件;
-l或——login:改变身份时,也同时变更工作目录,以及HOME,SHELL,USER,logname。此外,也会变更PATH变量;
-m,-p或--preserve-environment:变更身份时,不要变更环境变量;
-s<shell>或--shell=<shell>:指定要执行的shell;
--help:显示帮助;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参数
用户:指定要切换身份的目标用户。
实例
变更帐号为root并在执行ls指令后退出变回原使用者:

su -c ls root

变更帐号为root并传入-f选项给新执行的shell:

su root -f

变更帐号为test并改变工作目录至test的家目录:

su -test

sudo

sudo命令用来以其他身份来执行命令,预设的身份为root。在/etc/sudoers中设置了可执行sudo指令的用户。若其未经授权的用户企图使用sudo,则会发出警告的邮件给管理员。用户使用sudo时,必须先输入密码,之后有5分钟的有效期限,超过期限则必须重新输入密码。
语法
sudo(选项)(参数)
选项

-b:在后台执行指令;
-h:显示帮助;
-H:将HOME环境变量设为新身份的HOME环境变量;
-k:结束密码的有效期限,也就是下次再执行sudo时便需要输入密码;。
-l:列出目前用户可执行与无法执行的指令;
-p:改变询问密码的提示符号;
-s<shell>:执行指定的shell;
-u<用户>:以指定的用户作为新的身份。若不加上此参数,则预设以root作为新的身份;
-v:延长密码有效期限5分钟;
-V :显示版本信息。

参数
指令:需要运行的指令和对应的参数。
实例
配置sudo必须通过编辑/etc/sudoers文件,而且只有超级用户才可以修改它,还必须使用visudo编辑。之所以使用visudo有两个原因,一是它能够防止两个用户同时修改它;二是它也能进行有限的语法检查。所以,即使只有你一个超级用户,你也最好用visudo来检查一下语法。

visudo默认的是在vi里打开配置文件,用vi来修改文件。我们可以在编译时修改这个默认项。visudo不会擅自保存带有语法错误的配置文件,它会提示你出现的问题,并询问该如何处理,就像:

>>> sudoers file: syntax error, line 22 <<

此时我们有三种选择:键入“e”是重新编辑,键入“x”是不保存退出,键入“Q”是退出并保存。如果真选择Q,那么sudo将不会再运行,直到错误被纠正。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神秘的配置文件,学一下如何编写它。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让用户Foobar可以通过sudo执行所有root可执行的命令。以root身份用visudo打开配置文件,可以看到类似下面几行:

# Runas alias specification
# User privilege specificationroot    ALL=(ALL)ALL

我们一看就明白个差不多了,root有所有权限,只要仿照现有root的例子就行,我们在下面加一行(最好用tab作为空白):

foobar ALL=(ALL)    ALL

保存退出后,切换到foobar用户,我们用它的身份执行命令:

[foobar@localhost ~]$ ls /root
ls: /root: 权限不够

[foobar@localhost ~]$ sudo ls /root
PassWord:
anaconda-ks.cfg Desktop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好了,我们限制一下foobar的权利,不让他为所欲为。比如我们只想让他像root那样使用ls和ifconfig,把那一行改为:

foobar localhost=    /sbin/ifconfig,   /bin/ls

再来执行命令:

[foobar@localhost ~]$ sudo head -5 /etc/shadow
Password:
Sorry, user foobar is not allowed to execute '/usr/bin/head -5 /etc/shadow' as root on localhost.localdomain.

[foobar@localhost ~]$ sudo /sbin/ifconfigeth0      Linkencap:Ethernet HWaddr 00:14:85:EC:E9:9B...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那三个ALL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一个ALL是指网络中的主机,我们后面把它改成了主机名,它指明foobar可以在此主机上执行后面的命令。第二个括号里的ALL是指目标用户,也就是以谁的身份去执行命令。最后一个ALL当然就是指命令名了。例如,我们想让foobar用户在linux主机上以jimmy或rene的身份执行kill命令,这样编写配置文件:

foobar    linux=(jimmy,rene)    /bin/kill

但这还有个问题,foobar到底以jimmy还是rene的身份执行?这时我们应该想到了sudo -u了,它正是用在这种时候。 foobar可以使用sudo -u jimmy kill PID或者sudo -u rene kill PID,但这样挺麻烦,其实我们可以不必每次加-u,把rene或jimmy设为默认的目标用户即可。再在上面加一行:

Defaults:foobar    runas_default=rene

Defaults后面如果有冒号,是对后面用户的默认,如果没有,则是对所有用户的默认。就像配置文件中自带的一行:

Defaults后面如果有冒号,是对后面用户的默认,如果没有,则是对所有用户的默认。就像配置文件中自带的一行: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本来就登录了,每次使用sudo还要输入密码就显得烦琐了。我们可不可以不再输入密码呢?当然可以,我们这样修改配置文件:

foobar localhost=NOPASSWD:     /bin/cat, /bin/ls

再来sudo一下:

[foobar@localhost ~]$ sudo ls /rootanaconda-ks.cfg Desktop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当然,你也可以说“某些命令用户foobar不可以运行”,通过使用!操作符,但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用!操作符来从ALL中“剔出”一些命令一般是没什么效果的,一个用户完全可以把那个命令拷贝到别的地方,换一个名字后再来运行。

日志与安全
sudo为安全考虑得很周到,不仅可以记录日志,还能在有必要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但是,sudo的日志功能不是自动的,必须由管理员开启。这样来做:

touch /var/log/sudo
vi /etc/syslog.conf

在syslog.conf最后面加一行(必须用tab分割开)并保存:

local2.debug                    /var/log/sudo

把得到的syslogd进程的PID(输出的第二列是PID)填入下面:

kill –HUP PID

这样,sudo就可以写日志了:

[foobar@localhost ~]$ sudo ls /rootanaconda-ks.cfg
Desktop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cat /var/log/sudoJul 28 22:52:54 localhost sudo:   foobar :
TTY=pts/1 ; pwd=/home/foobar ; USER=root ; command=/bin/ls /root

不过,有一个小小的“缺陷”,sudo记录日志并不是很忠实:

[foobar@localhost ~]$ sudo cat /etc/shadow > /dev/null
cat /var/log/sudo...Jul 28 23:10:24 localhost sudo:   foobar : TTY=pts/1 ;
PWD=/home/foobar ; USER=root ; COMMAND=/bin/cat /etc/shadow

重定向没有被记录在案!为什么?因为在命令运行之前,shell把重定向的工作做完了,sudo根本就没看到重定向。这也有个好处,下面的手段不会得逞:

[foobar@localhost ~]$ sudo ls /root > /etc/shadowbash: /etc/shadow: 权限不够

sudo 有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安全。以root的身份执行sudo-V,查看一下sudo的设置。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一部分环境变量并没有传递给sudo后面的命令,或者被检查后再传递的,比如:PATH,HOME,SHELL等。当然,你也可以通过sudoers来配置这些环境变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1910084514/article/details/8139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