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焦虑从何而来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人生来就有其各自的特点,天赋,以及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道路。如果高等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那么不适合应试教育的人就不应该将未来寄托在这种形式教育上(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而去主动学习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可不必在这种限制自由,统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下苟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各种教育证明实质上都是一张废纸,背后是否包含了持有者的专业水平和奋斗过的汗水,或者只是在浑浑噩噩与中混到结束,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因为在入职时,社会因为难以评判应聘者的能力与潜力,只能将评价标准寄托在这一纸学历之上。可这样运行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上学为了获得学历,多数人完全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若是所学专业在毕业时并不热门,那么本身就能力不足的自己在就业时就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每所大学教育的远景都是十分宏伟的,都想将学生培养成人格高尚,社会责任感巨大,专业能力优秀,未来能成长为大师专家级别的人物。可学生在毕业时面对的社会却又十分残酷,而自己在学习时因为自控力问题、宽松的环境、思想的贫瘠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没有成长为自己想要变成的人,就业浮躁而又焦虑的心态就随之而来。很多人会把原因归咎为外界因素,于是就想尽快进入一个轻松而有保障的工作环境,于是考研、考公的大军越来越壮大,人人都想借助”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成长。不可否认,“平台”对人的发展确实有十分大的推动作用,可问题的本质,还是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包括能力、心态、韧性等多方面因素。若自己没有决心改变,提升了环境也只是换了个地方混日子,自己的骄傲与成就需要依靠自己所属于的组织来提供,这样的状态,只会让人越来越不敢面对自己,久而久之,自己曾经的理想只能成为一个曾经做过的梦。

有句话说得好。人们往往以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人若是想真正改变自己,第一步就是要面对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拷问自己内心,不要被外界评价所控制。然后修炼自己的内功,等待时机,或者主动出击,勇敢的追逐,为自己想要的未来去奋斗。教育应该是让人在一个个过程中,在丰富的场景中触碰人的心灵,让人遇见美好,与美好的人性、人格相遇,让每个人都成为最美好的那个自己。而不是让学生变为以学分为食的刷分生物。

无论学习哪个专业,职业规划都是应该提前规划的,我国不少大学,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职业规划教育。虽然教育部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要求高校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可是,开设必修课,投入人力物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学校寥寥。在大多数高校,所谓的职业规划教育,就是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讲座,宣讲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随着一些地方大搞大学城建设,大学被搬置郊区,每天下午,下课的老师们坐校车回到市区,留下的就是年轻的辅导员和大学生们。寄宿制大学让大学生深刻感受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传统,由此消失。

但对于目前已经面临毕业的学生来讲,一切抱怨与遗憾都毫无意义了,能做的,只有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好好规划未来。无论想要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与否,有意识的针对性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eospa888/article/details/8120425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