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写?( 一位INFJ关于文学与写作修炼自我的思考)

本文思路适合INFJ职业规划、INFJ兴趣偏好、INFJ创业、INFJ自媒体、INFJ领导管理风格、INFJ副业打造、INFJ升职加薪、INFJ人际关系、INFJ专业选择、INFJ性格解析、INFJ天赋才能、INFJ赚钱理财、INFJ恋爱婚姻指南等专题。

01

MBTI将INFJ性格类型的人定义为灵性特质的作家型人格。这揭示了INFJ具有某种文学天赋,写作自然就成为这种天赋显现的途径。对文学和写作的偏爱来自于INFJ对于人性复杂的观察与揭示。人性重重迷雾,而文学则是卸下面具的手。INFJ善于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捕捉人性深处的光亮和幽暗,启示他人。INFJ也善于在迷雾中冥想,神如巫师,念出人性咒语。对人性的深层拷问和阐释引导着INFJ们笔耕不辍。

02

在INFJ们笔耕不辍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两个岔路口。其实这是这个时代大部分写作者都会遭遇的现实:

其一,是文学的贵族化。西方现代性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文学这个独立学科,并形成了某种贵族化的文学经典的观念。从小学到大学的文学课上,学校教育侧重于讲授文学的审美、教育和认识作用,关注的重点在于艺术技巧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方面。特别在高考强压下,个人写作成为“政治正确”和“分数王道”的审美工具,而忽略了潜藏在写作背后对人巨大的精神能量。

其二,是文学的商业化。其表现为全民写作时代,人们对于写作变现的狂热。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希望经由几十上百元的短期培训,获得财富自由。但是否能实现“写作小白业余时间由3000工资到月入2万”的成功逆袭,则需要借助“概率”和“系统”的常识判断。以“概率”为例,中国每年至少有500-600个高等院校招收汉语言文学、新闻和传媒专业的统招本科,这些学生经过长达4年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这些专业科班出身的人竞争,一个“局外人”变现的概念多大?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写作是为自己打造个人品牌和高效社交的有效方法。但其背后却是作者常年累月在某一领域系统而艰苦的思维训练。也许有人会说,作家不是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写作吗?特别是在魔幻、穿越、仙侠小说横行的今日,新神话书写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很多作者任意驰骋个人奇思,再造神话传统。但从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来看——《哈利波特》《指环王》《达.芬奇密码》《星球大战》等新神话主义——作者们的别出心裁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全面扎实的学术基础上,捕捉文学创新的时代契机。而这些文史哲的学术积累和知识储备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全面的系统训练。同时,一旦过度迎合市场趣味,就会剑走偏锋,遮蔽或代替人对于文学神圣性的追求。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觉得沮丧,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面对文学,发挥写作的功能呢?

03

著名文学理论学者叶舒宪先生,曾经这样重新界定文学的功能:“文学是人类独有的符号创造的世界,它作为文化动物——人的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消解内心生活的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养和滋养健全完整的人性,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文学最初最重要的是其治疗功能——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口语与写作)获得精神的自我救赎与自我确认。

但给予文学疗愈实践的更多的却是精神医学领域。从“叙事治疗”、“艺术治疗”和“能量治疗”等大量的新兴治疗方式争奇斗艳。心理学家运用启而不发、诱而不宣的方式,引导患者通过写作发挥想象力进行自我打开和突破,外化问题,理清思路,疏通情感,自我疗愈。回到文学史中,我们也可发现很多诗人和作家的创作本身就是出于自我疗愈的需求:从阿拉伯《一千零一夜》到春上春树、川端康成,再到荣格提出的“受伤的医疗者”命题,都值得我们从人格理论的视角去探索文学的最初功能。在此背景下,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也可以借此回答“为何而写”及针对INFJ的强项短板探讨“如何来写”。

(一)宣泄与洞察

INFJ内向(I)情感丰富(F)叛逆创意(NI)使得他们对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奇思妙想又常常需要宣泄和表达的渠道。写作就是灵感喷涌而出的管道,喷发出他们的深刻见解和生命故事。

今天重点谈谈讲故事。克拉丽莎.品克拉在《想象的剧场》中写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开始讲故事,夜幕就会降临。......不管所留下的是什么,都是给我们用来修补或创造我们的生活的”。讲故事的人在一种内心敞开的状态下舒展自我,跃然纸上的是生命中饱满的人物、环境、事件,以及面对生活的各种繁琐与纠缠——欢乐与无奈、沉重与虚无、确定与随机、苦难与希望——故事将人置于一个更大的画面中:伤痛疗愈之间,永恒的痛苦和超越苦难之后的转变。

我们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理解“我们自己”,从混乱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洞察力,看清积极或消极的模式是如何使我们陷入困境,这种发现可提供一种改变的可能性——将新的行为、信仰或生命的模式从消极转换为积极提供了条件。在此过程中,自己成为自己的读者,自己带着对自己“同情的理解”,接纳及拥抱自己。这些文字也可让别人了解自己,谜团被解开,神秘被“看见”,能量和爱的流动也会塑造新的生命故事。

语言带有灵性,那些被情绪困扰的噩梦被记录在故事里,也被锁在回忆里。在夜幕降临的神秘世界里,故事能疗愈自我,也警示自我在哪里会误入歧途,在哪里又会重获新生。通常这种写作可以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进行。   

(二)体验与连接

INFJ的第一短板为感觉功能。这是因为INFJ长于抽象思考,短于细节观察。长于联想隐喻,短于实感体验。同时,INFJ判断型的生活态度,又使得他们急于下结论,喜欢掌控生活和事件节奏。因此,INFJ常常活在未来,以使命倡导及实践愿景。那么,INFJ应该如何通过写作修炼感觉短板,体验当下又能连接未来呢?这方面,可向ISFP艺术家类型的人学习。他们超群的艺术加工能力,敏锐的感知和触觉天赋可成为INF体验世界有益的补充。他们画笔、设计、音乐、舞蹈里所创造的世界都可成为INFJ写作的主题。如以五感体验为主题。写一种记忆深刻的味道,唤醒味觉。写一种大自然的声音,打通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听觉)。其核心在于通过写作体验当下,还原感受的整体性。结合INFJ意象型思维和意义导向,还可书写出一种意象更为广阔的生活趣味。我们可以来欣赏一段《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作家二毛的诗歌:

“花在树上盛开时/蹄花在锅里盛开/丽盘起头/折一枝桃花别在头上/丽用小口咀含蹄花/细品柔弹之爱/让胶质在皮肉中腴滑/肥糯在透明中充满口感/如同袁枚在钱兄家吃到的神仙肉/镜中是清朝的那个丽/那个姑娘”。

—— 《猪蹄四法》

作者将诗歌与美食进行跨界融合,将当下体验和诗意生活进行创意融合。

说起生活体验,古人比今人更懂当下的诗意。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幅幅诗意的生活画卷,是一种哲学式的生活艺术。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贵遗产。2016年“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深藏着节气的律动。因此,INFJ写作主题也可结合二十四节气展开,从植物幼芽萌动、开花、结实描写入手,观察四季、体察物候、记录天人合一的生活细节。无论是哪种主题的写作,其核心都在于将自我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现实与想象、当下与未来等连接在一起,获得一种整体感和创意性。主题写作可以以周记或月记的形式,变化主题,系统推进,有利于INFJ掌握节奏,绩效成果。

(三)边界与换位

INFJ的第二短板为理性思维。那么如何通过写作来修炼此短板呢?其实,写作本身就是将碎片化信息整合成知识,训练自己逻辑思考能力的过程。写作的时候,需要思考文章如何开头?怎么展开论述?怎么让论点周详?怎么补足论点的破绽?怎么从读者的角度思考等等。在此过程中,INFJ可着重锻炼“边界”和“换位”的思维能力。“边界”思维能节约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效率和深度。“换位”思维能通过正反的辩证思考,让逻辑更加严谨。整个写作思维过程就是通过假设-论证-推翻假设-重新假设-再论证的正向循环,来推断满足所有条件的结论。具体而言,可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写作锻炼。

第一,以“研究”的态度写作。如在知识付费和自媒体的时代,靠举办“写作训练营”而不完全是“写作”变现成为“大概论”事件。我们可以以一份或多份写作训练营的课程清单为文本。正向分析其变现的逻辑前提、系统基础和商业逻辑;然后逆向分析其反例特例、操作性和持续性。最后界定“写作变现”的假设前提、实践条件和绩效体系。在出现逻辑无法推倒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再次循环往复辩证思考,直到找到了“边界”和“规律”。 
  
第二,以“换位”的身份写作。这种写作主要目的是锻炼INFJ放下自我,从多视角去完善逻辑。如将MBTI的十六种人格人物化。假装你是其他任何一种类型的人,会如何感觉、观察、解释甚至“攻击”这个问题。在模拟碰撞的练习中——逻辑前提、适应条件和运行机制等——客观规律就会越来越明晰。习惯“换位”,INFJ就容易跳出自我思维限制,与读者形成一种隐形的互动模式,养成互动交流和客观理性的思维习惯。通常,这两种写作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

04

缪斯是西方传统中由希腊神话传承至今的文艺女神,人类与生俱来具有“缪斯性”,缪斯点燃了人类心灵的原创灯火,使我们探求虚幻,照亮灵魂,生成镜像,跨越桎梏,使人成为人。在过度贵族化和商业化的环境下,“缪斯”有遭遇到泯灭或异化的危机。出路或许在回头:回到起点,回到生活。对于作家型人格的INFJ来讲,写作是生活中自我修炼——纾解情绪、发展实感、训练逻辑、驾驭创意——的天赋武器。对于每个人来讲,写作更是发掘生命潜质的“魔法棒”。

愿INFJ在日常生活中拿起“魔法棒”为人类的文学而歌唱,从而激起更多的缪斯一起参与,和声传唱。

本文投稿作者:INFJ 一塔湖图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uye5366/article/details/8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