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屌丝程序员的青春(二八二)

当问及未来几年的职业规划时,魏某说他现在即不需要再去大公司镀金,毕竟他已经在BAT里待太久了,对大公司的那一套办事风格已非常熟悉;也从未想过创业或者去创业公司当CTO,他觉得风险太大,随着家里孩子渐渐长大,看得出他想给家庭多一些陪伴。在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前,他反问记者:“您觉得像我这种情况,以后的职业发展路该怎么走比较合适?”。

这个问题想必很多35岁以后的程序员也经常问自己“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该何去何从?”。

如果按照世界职业规划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舒伯对人的生命阶段的定位,25~44岁职业上的发展课题应该包含:

1、稳定于一项工作

2、确立自己将来的保障

3、发现适当的普升路线

如果我们把25岁到44岁再做一次细分的话,31岁到44岁就应该处于安定期,这个阶段可晋升的上升空间已非常有限,所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在这条路线上获得保障,再去不断补充新知识,增加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很重要。

其实大多数程序员的普升路径并不复杂,无非以下几种:

1、技术型: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架构师(技术专家)->技术总监->CTO

2、管理型:工程师->项目组长->项目经理->项目总监->技术总监->CTO

3、交叉型: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CTO

4、转行型:工程师->转行产品、设计、销售、运营等

如果选择继续从事技术,就要考虑是在技术上专精,还是走上管理岗位。虽然很多程序员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都会被公司推上管理岗,但是更加痴迷专注于技术的人在做了一段时间管理后还是会选择回归纯技术领域,成为一名技术专家或者架构师,比如前端界的大神Winter。

魏某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他现在正处于从资深工程师迈向管理岗位这一重要阶段。很多大龄程序员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迷失了方向:自己究竟喜欢技术还是擅长管理?只要这个问题没想清楚,就会像魏某这样,长期陷入一种一人多职的状态,在高速进展的繁忙工作中理不清头绪,看不清未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anga842428/article/details/8111555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