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至味在人间》

《至味在人间》
阅读时间:2018.3
内容介绍:陈晓卿先生十年谈吃随笔结集。

在饥饿的深夜读这本书可以谈得上是自虐了,美食就在书中,看似唾手可得却求之不得,真是一种煎熬啊。
不断咽口水不断阅读时的想法:
1.“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却有如此体会,一般的汤菜搭配米饭感觉不过瘾。犹如茼蒿焖带鱼这种山珍海味组合最讨人欢喜。纵使备受鱼刺困扰,却也有足够的耐心撇出鱼刺,成就一碗极佳的拌饭。身在他乡,倍感怀念。

2.“你真不知道我多不喜欢吃螃蟹,你妹妹家冰箱里现在还有好多只,我根本不吃。”: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吃肯德基只点了一份儿童套餐。父亲说不爱吃汉堡,母亲说不饿。当时幼稚的在想,为啥别人的父母都爱吃汉堡,是我没看到价格。

3.“一个人能不能吃肥肉,在我看来是衡量年龄的重要标准。当温饱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油脂,尤其是动物油脂会带来额外的身体负担。”回忆中抹不去对蒜泥白肉的钟爱,如今却再也不敢尝试,大概是上了岁数了吧。

人间的至味,生活的滋味
每当看到陈晓卿先生描述或谈论美食的时候,那两眼散放出的光芒不禁让人想起去年的浙江语文高考鱼的梗——就算被熬成汤,眼睛里也不忘散放出诡异的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约个三五好友的饭局实在是一件美事。
第一次了解陈晓卿先生,是在《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一》、《舌尖二》可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泡面番。百看不厌,越看越有滋味。除了对美食描绘的淋漓尽致之外,文案更是写得一流。雅俗共赏,真实就足以动人,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佳作。为了避免矫揉造作,陈先生总是自称是CCTV7的农业科技频道的导演,如此妙计,刻意摆拍就少的多了。后来陈先生没参与到《舌尖三》之中,我也是先遗憾后庆幸的。

一、讲究的点菜
点菜确确实实有讲究。陈先生说,便宜又实惠的美食总是藏在夹缝中,是为了留住回头客。虽说未必全部认同,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家山东烟台,有一家体量不大的烧烤店。烧烤可以称得上是特色了,每到夏天,感觉借他半条马路都不够用。也正是这样一家店,有一道绝活却藏在炒菜中最不起眼的位置——干煸鱿鱼头。这是道工夫菜,对于鱿鱼、辣椒和花生的处理都很有讲究,切割的方法也适应了煎炸烹炒的过程。火候的处理和煸炒的技巧,更是拿捏到了极致。却也正是这样一道菜,未被店家称作是特色。原因很简单,这是道麻烦的菜,不挣钱。却也正因为这道菜,留住了无数回头客。

二、独家的正宗。
所谓正宗其实是内心所中意的滋味,所以也就有了原产地的味道反而一般般(不正宗的假象)。

家住烟台,毗邻蓬莱。十分怀念的便是中学附近的那家蓬莱小面,鱼卤、三鲜的招牌,精心改良的面条,使得这家店凭借一身手艺闯荡至今。以拉面的形式,后又结合蓬莱小面特有的技法却不向常规的小面那样纤细,滋味中有多多少少包含了些许手擀面的朴实。配上滚烫的鱼卤,加上几块卤肉,取一勺韭叶,吞咽入喉之时,便是力量焕发之刻。从那时起,我对蓬莱小面培养起了极为深刻的好感。但是,后来的接触之中才发现,那种技艺并非蓬莱小面的正宗做法,无论是汤底亦或是制面工艺都大不相同。后来渐渐接触到了更多“正宗”的小面,却发现始终难以找到符合想象的口味,这便是中意的力量了吧。

没有哪里的福山调料会比福山的更正宗,就和没有哪里的蓬莱小面会比蓬莱的更正宗一样。由于本人配置火锅涮料的技艺基本是负的,因此养成了极不愿意去没有福山涮料的火锅店的习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的涮肉火锅、南方的辣子火锅与西南的菌菇火锅各有千秋,各自凭借自己的特色占据着饮食业不朽的地位。不知这种涮肉火锅是否讲究的是牌面与传统,第一锅必定下大把的羊肉切片或者是牛肉切片,喜欢清汤的朋友更是愿意把这个作为整个火锅的汤底。底料不必浓厚,蘸料已足具风韵。涮肉、海鲜、菌菇蔬菜之后,往往吃的还不尽兴,需再来一遍涮肉的洗礼,最后以蘸料拌面收场。花生酱与芝麻酱混合之后的浓厚,又配合了韭花酱独居的清香。这丝毫不腻且回味无穷的蘸料成了人们的最爱。“这个是福山调料吧”“那当然”“来两包”。这样的场景甚至发生在福山本地,在家搬到福山之后,我仍然以这样的口吻去购买蘸料,往往觉得很有意思。想必这种滋味是已经根深蒂固了吧。

你这个东西好像不是那么的正宗,这句话说起来是有些许伤人的,尤其对于充满期待的店家来说,是万万不能对其讲这句话的。记得舌尖导演陈晓卿先生最中意的当属朝鲜冷面,带着心仪的女伴一同前行,满怀期待的等着女伴夸赞一下这朝鲜冷面。女伴吃了几口之后终于忍不住地微笑地说,人究竟是要犯下多大的过错才要给吃这么难吃的食物啊。这就很难受了,就如同陈先生去吉林的时候,店家热情的端上一碗朝鲜冷面。“你这个冷面不是很正宗啊”,陈先生说完这句话便开始后悔了。得到的回复却是“怎么会呢,没有哪里的冷面会比这里更正宗啊”。

对啊,没有人的包制的三鲜饺子会比我母亲大人制作的更正宗,没有。

三、挑剔的亲人。
家人说,她不爱吃。文中的螃蟹,母亲的汉堡,父亲的卤猪尾。亲人所不喜欢的尽是些我们眼中的美味。说句实在的,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挑挑拣拣。生活中太多太多的细节,每一帧回念都会发现,只有亲情才解释得通。在童年的时候,父亲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月饼的。我父亲小的时候,爷爷每到八月十五会去集上买四个月饼。给老人送去之后,自家只留一个,爷爷不喜甜,奶奶和三个孩子每人一小半。我小的时候,非常希望奶奶能来久住,不仅是因为多了一份奶奶的照顾,更是父亲每次都会买两条卤猪尾回来。奶奶一条,我一大半,母亲一小半。那猪尾细腻喷香油水足,想让父亲咬一口,父亲却以不爱啃骨头回绝。想必是等我成家之后,我父亲讲给我的故事,也就成了我讲给孩子的故事。

父亲总觉得刚参加工作时母亲跟着他吃的不好,住的小平房被上冬天都飘雪花,过了苦日子。母亲则总感动于父亲跑出去四里地怀里踹两个肉包子回来这样的细节。

推荐语:食物是生活最真实的滋味。

2018.6.1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irish_moonshine/article/details/8075385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