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的make_shared,shared_ptr与weak_ptr

C++中的make_shared,shared_ptr与weak_ptr

C++11中引入了智能指针,同时还有一个模板函数std::make_shared可以返回一个指定类型的std::shared_ptr

shared_ptr的基本操作

#include <memory>
#include <iostream>

struct Foo {
    Foo() { std::cout << "Foo...\n"; }
    ~Foo() { std::cout << "~Foo...\n"; }
};

struct D { 
    //删除p所指向的Foo对象
    void operator()(Foo* p) const {
        std::cout << "Call delete for Foo object...\n";
        delete p;
    }
};

int main()
{   
    // constructor with no managed object
    std::shared_ptr<Foo> sh1;

    // constructor with object
    std::shared_ptr<Foo> sh2(new Foo);
    std::shared_ptr<Foo> sh3(sh2);
    std::cout << sh2.use_count() << '\n';
    std::cout << sh3.use_count() << '\n';

    //constructor with object and deleter
    std::shared_ptr<Foo> sh4(new Foo, D());
}

构造方法

  1. 通过make_shared函数构造
    auto s_s = make_shared(“hello”);

  2. 通过原生指针构造

    int* pNode = new int(5);   
    shared_ptr s_int(pNode); 
    //获取原生指针 
    int* pOrg = s_int.get();
  3. 通过赋值函数构造shared_ptr

  4. 重载的operator->, operator*,以及其他辅助操作如unique()use_count(), get()等成员方法。

智能指针引用计数

实验的主要内容有:

  1. shared_ptr变量在生命周期中销毁后,引用计数是否减1?
  2. shared_ptr作为函数参数,分为传值和传引用,引用计数如何变化?
  3. 函数返回值为shared_ptr类型时,引用计数是否会变化?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emory>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Func1(shared_ptr<int> a)
{
    cout<<"Enter Func1"<<endl;
    cout<<"Ref count: "<<a.use_count()<<endl;
    cout<<"Leave Func1"<<endl;
}

shared_ptr<int> Func2(shared_ptr<int>& a)
{
    cout<<"Enter Func2"<<endl;
    cout<<"Ref count: "<<a.use_count()<<endl;
    cout<<"Leave Func2"<<endl;
    return a;
}

int main()
{
    //构造一个指向int类型对象的指针aObj1,引用计数+1
    shared_ptr<int> aObj1(new int(10));
    cout<<"Ref count: "<<aObj1.use_count()<<endl;

    {
        //同aObj1,不过由于生存周期在括号内,所以aObj2会被销毁
        shared_ptr<int> aObj2 = aObj1;
        cout<<"Ref count: "<<aObj2.use_count()<<endl;//引用计数-1
    }

    //在调用函数时,参数为shared_ptr类型,参数为传值类型,智能指针引用计数+1
    Func1(aObj1);

    //在调用函数时,参数为shared_ptr类型,参数为传引用类型,智能指针引用计数不变
    Func2(aObj1);

    shared_ptr<int> aObj3 = Func2(aObj1);//引用计数+1
    cout<<"Ref count:"<<aObj3.use_count()<<endl;

    return 0;
}

weak_ptr的目的

先来看一段代码:

class Parent
{
public:
    shared_ptr<Child> child;
};

class Child
{
public:
    shared_ptr<Parent> parent;
};

shared_ptr<Parent> pA(new Parent);
shared_ptr<Child> pB(new Child);
pA->child = pB;
pB->parent = pA;

在Parent类中存储了指向Child类对象的智能指针成员变量,而在Child类中也存储了指向Parent类对象的智能指针成员变量,如此就会造成环形引用,这个成因在C++中很好解释。

要解决环形引用的问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一般都是在可能出现环形引用的地方使用weak_ptr来代替shared_ptr

weak_ptr是一种不控制对象生命周期的智能指针, 指向shared_ptr指针指向的对象的内存,却并不拥有该内存。
但是,使用weak_ptr成员lock,则可返回其指向内存的一个shared_ptr对象,且在所指对象内存已经无效时,返回指针空值(nullptr)。

进行该对象的内存管理的是那个强引用的shared_ptrweak_ptr只是提供了对管理对象的一个访问手段。

weak_ptr设计的目的是为配合shared_ptr而引入的一种智能指针来协助shared_ptr工作, 它只可以从一个shared_ptr或另一个weak_ptr对象构造, 它的构造和析构不会引起引用记数的增加或减少。

weak_ptr

由于weak_ptr是指向shared_ptr所指向的内存的,所以,weak_ptr并不能独立存在。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emory>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Check(weak_ptr<int> &wp)
{
    shared_ptr<int> sp = wp.lock(); // 重新获得shared_ptr对象
    if (sp != nullptr)
    {
        cout << "The value is " << *sp << endl;
    }
    else
    {
        cout << "Pointer is invalid." << endl;
    }
}

int main()
{
    shared_ptr<int> sp1(new int(10));
    shared_ptr<int> sp2 = sp1;
    weak_ptr<int> wp = sp1; // 指向sp1所指向的内存

    cout << *sp1 << endl;
    cout << *sp2 << endl;
    Check(wp);

    sp1.reset();
    cout << *sp2 << endl;
    Check(wp);

    sp2.reset();
    Check(wp);

    system("pause");
    return 0;
}

我们在使用weak_ptr时也要当心,时刻需要判断weak_ptr对应的shared_ptr是否为空,weak_ptr并不会增加shared_ptr的引用计数.

优点

效率更高

共享的对象会在最后一个强引用离开的时候销毁(也可能释放),这很好地消除了显式的delete调用。如果读者掌握了它的用法,可以肯定delete将会在你的编程字典中彻底消失。

所以在对象之间有“共享数据”,对象创建与销毁“分离” 时,尤其是容器中的动态对象,使用shared_ptr包装的能够减少代码的维护成本。

如果你通过使用原始的new表达式分配对象,然后传递给shared_ptr(也就是使用shared_ptr的构造函数) 的话,shared_ptr的实现没有办法选择,而只能单独的分配控制块:

auto p = new widget();
shared_ptr sp1{ p }, sp2{ sp1 };


这里写图片描述

虽然shared_ptr很好地包装了new表达式,但过多的显式new操作符也是个问题,它应该使用工厂模式来解决。

C++提供了的自由工厂函数make_shared的话,情况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auto sp1 = make_shared(), sp2{ sp1 };


这里写图片描述

内存分配的动作, 可以一次性完成。这减少了内存分配的次数,而内存分配是代价很高的操作。

关于两种方式的性能测试可以看这里Experimenting with C++ std::make_shared

异常安全

看看下面的代码:

void F(const std::shared_ptr<Lhs>& lhs, const std::shared_ptr<Rhs>& rhs) 
{ 
    /* ... */ 
}

F(std::shared_ptr<Lhs>(new Lhs("foo")),
  std::shared_ptr<Rhs>(new Rhs("bar")));

C++ 是不保证参数求值顺序,以及内部表达式的求值顺序的,所以可能的执行顺序如下:

new Lhs("foo"))
new Rhs("bar"))
std::shared_ptr
std::shared_ptr

现在我们假设在第 2 步的时候,抛出了一个异常 (比如 out of memory,总之, Rhs 的构造函数异常了),那么第一步申请的 Lhs 对象内存泄露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shared_ptr没有立即获得裸指针。

我们可以用如下方式来修复这个问题。

auto lhs = std::shared_ptr<Lhs>(new Lhs("foo"));
auto rhs = std::shared_ptr<Rhs>(new Rhs("bar"));
F(lhs, rhs);

当然, 推荐的做法是使用std::make_shared来代替:

F(std::make_shared<Lhs>("foo"), std::make_shared<Rhs>("bar"));

线程安全

  1. 同一个shared_ptr被多个线程读,是线程安全的;
  2. 同一个shared_ptr被多个线程写,不是 线程安全的;
  3. 共享引用计数的不同的shared_ptr被多个线程写,是线程安全的。

对于第三点,我们一般采用:

对于线程中传入的外部shared_ptr对象,在线程内部进行一次新的构造,例如: sharedptr AObjTmp = outerSharedptrObj;

缺点

构造函数是保护或私有时,无法使用make_shared

当我想要创建的对象没有公有的构造函数时, make_shared就无法使用了,当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这里 How do I call ::std::make_shared on a class with only protected or private constructors?

对象的内存可能无法及时回收

make_shared只分配一次内存,这看起来很好,减少了内存分配的开销。

问题来了,weak_ptr会保持控制块(强引用, 以及弱引用的信息)的生命周期,而因此连带着保持了对象分配的内存,只有最后一个weak_ptr离开作用域时,内存才会被释放。

原本强引用减为 0 时就可以释放的内存,现在需要强引用,弱引用都为 0 时才能释放,意外的延迟了内存释放的时间。这对于内存要求高的场景来说,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这里 make_shared, almost a silver bullet

参考资料

  1. Why Make_shared ? 主要是转载这篇的内容,之后会想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改一改
  2. C++智能指针 weak_ptr
  3. shared_ptr与make_shared的用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3007900/article/details/7993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