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基础函数

函数:

在程序设计中,函数是指用于进行某种计算的一系列语句的有名称的组合。

定义一个函数时,需要指定函数的名称并写下一系列程序语句。定义时不会执行,运行代码时,先加载进内存中,之后使用名称来调用这个函数。

定义一个函数会创建一个函数对象,其类型为"function",要调用它才会执行。

(一).函数的命名规则

与变量一样,参考官方推荐的命名格式:function_name。小写+下划线

(二).形参与实参

形参:定义函数时,设置的参数名字。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是个名字。

实参:调用参数时,设置的具体内容。有实际的意义,是具体存在的。

一、函数参数类型

(一).没有参数:跳过 2333 

(二).必备参数:调用时,必须传参数。

(三).默认参数:调用时,参数可传可不传。不传参,就是默认值;传了参就覆盖。参数名要相同!值可以不一样。

(四).可选参数(分为两种):

(1).不定长参数:

语法:fun(*args) 星号"*"必须要有,是关键字。args是变量名,一般写成*args(约定成俗),随便传什么都可以。

传参时,任何元素都会被包装成元组。

调用时:fun(*[1,2]) 加个*,就是把里面的壳去掉了,解包 -> (1,2)

例外:fun(*{1,2}) -> {1,} 字典的话,只剩键了。

(2).关键字参数:

fun(**kwargs) 例:fun(a=1, b=2) -> {"a":1, "b":2}。包装成字典。要遵循变量命名的规则!

这种情况:fun(**{'a':1}) -> {'a':1} 关键字必须是字符类型,不然报错。

(五).紧接函数参数类型,来看4种参数混合传参:

关键字参数放最后;根据定义的顺序,确保必备参数有且只能拿到一个值;

混合传参时,记住一点:一定要按定义的顺序传参。定义函数时参数顺序怎么写的,调用时也按顺序写。不要出现重复变量名,会发生二义性,导致报错。(其实不怎么会遇到这么操蛋的4种混合传参,别纠结了,记住前面红色的字就行)

def four_params(b, m=20, *args, **kwargs):
    print("必备参数的值:", b)
    print("默认参数的值:", m)
    print("不定长参数的值:", args)
    print("关键字参数的值:", kwargs)
    return "OK"

g = four_params("quanquan616", 20, *(1, 2, 3), **{"aa": "a", "bb": "b", "cc": "c"})
print(g)

二、return语句

return语句可以放在函数体中的任何地方。return的东西才能被变量接收。

return语句的作用:

(1).返回这个函数结果。

(2).函数结束的标志。远行了return 就强制结合俗了这个函数。

def fun0():
    print("quanquan616")

fun0() # 调用函数,是函数实际的执行结果
fun0 # 传的是函数体的内存地址

案例:

def other_func():  # 函数的定义,不调用是不会执行的
    print("other_func")
    return 10


def my_func():  # 同理于上
    print("my_func")
    return other_func()


print(my_func())  # 第一个被执行

"""
运行结果:

my_func
other_func
10
"""

"""
拆解步骤:

1. 解释器遇到my_func()这条代码,去执行my_func这个函数,先打印出 "my_func"
2. 调用函数 other_func,打印出 "other_func"
3. other_func函数遇到了return 10,结束函数,并把10这个值返回
4. 函数 my_func 接收到了10,并返回。实际就是print(10)
"""
View Code

三、lambda 匿名函数

g = lambda: 1  # 函数体赋值给了变量g
print(g)  # 返回内存地址。结果:<function <lambda> at 0x........>
print(g())  # 调用,就像调用函数一样。结果:1
g = lambda x : x + 1
# x是参数,x + 1 相当于 return (x + 1)
# 运行结果:2

小练习:

(1).找到1-100内的质数,结束之后打印“搜索结束”.
(质数: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如2,只有除以1和2才能整除)

"""
思路:
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 ,
n = 7,那么就是 1 2 3 4 5 6 7 都要逐个除一下,除了1和自身,能整除就不是质数。
7的时候,只需要 2 3 4 5 6 都除一下,都不能整除,那么7就是质数。
"""

li = []
"""
range(2,2) 2取不到,返回的是一个空列表。
当list中的元素被取完了,迭代完了,就是空列表了。这里相当于正常结束循环了。所以执行else了
"""
for i in range(2, 101):
    for j in range(2, i):  # 不能i+1,不然自己能整除自己,就被下面break了
        if i % j == 0:
            break
    else:
        li.append(i)
else:
    print("搜索结束")

print(li)

"""
运行结果:
搜索结束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
View Code

(2).定义一个函数,能够输入字典和元组。将字典的值(value) 和 元组的值交换,交换结束后,打印并且返回 字典和元组。

tu = (4, 5, 6)
dic = {'a': 1, 'b': 2, 'c': 3}

# *args把接收到的参数,包装成元素
# **kwargs把接收到的参数,包装成字典

def dic_tu(dic, tu):
    i = 0
    li = list(tu)
    for key in dic.keys():  # 取出所有keys,遍历所有keys
        # temp = dic[key]  # 先取出值,不然下面赋值后,再从字典取值就一样的值了
        # dic[key] = li[i]
        # li[i] = temp
        # i += 1

        dic[key], li[i] = li[i], dic[key]  # 同理 a,b = b,a
        i += 1

        """
        如果tu里面元素多了,也不受影响。只会交换前面三个,后面不会变。
        因为字典中的key遍历完了,就结束了。
        字典长于tu就有问题了,当第三次遍历后,i的值超出tu的长度了,会有IndexError
        """

    print(tuple(li))
    print(dic)

dic_tu(dic, tu)
View Code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xuanlv-0413/p/927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