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API理解和使用(二)

接着上篇《redis——初识(一)》我们继续完善redis内容。

【全局命令】

1、查看所有键:keys *


2、键总数:dbsize

3、查看键是否存在:exists key


4、删除键:del key[key ...]。删除多个键:del a b c 

5、键过期:expire key seconds

6、ttl命令返回键的剩余过期时间

  • 大于等于0的整数:键剩余的过期时间
  • -1:键没设置过期时间
  • -2键不存在


7、键的数据结构类型:type key 。不存在返回none


【数据结构和内部编码】

五种数据类型的结构:string、hash、list、set、sorted set

1、数据结构


2、内部编码


3、内部编码不同的设计好处

  • 可以改进内部编码,对外的数据结构和命令没有影响
  • 多种内部编码实现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发挥各自的优势

【单线程架构】

单线程架构和I/O多路复用模型来实现高性能的内存数据库服务

1、引出单线程模型




2、为什么单线程还能这么快

  • 纯内存访问,每秒万级别访问的重要基础
  • 非阻塞I/O
  • 单线程避免了线程切换和竞态产生的消耗,简化数据结构和算法

3、存在的问题(要求)

  • 每个命令的执行时间是有要求
  • 命令执行过长, 会造成其他命令的阻塞
  • Redis是面向快速执行场景的数据库

【单个键】

1、键重命名:rename key newkey

2、随机返回一个键:randomkey

3、键过期:expireat、 pexpire、 pexpireat、 pttl、 persist

4、迁移键

  •       move:move key db

  • dump+restore
(1)命令

(2)迁移过程
在源Redis上, dump命令会将键值序列化, 格式采用的是RDB格式
在目标Redis上, restore命令将上面序列化的值进行复原, 其中ttl参数代表过期时间, 如果ttl=0代表没有过期时间

(3)过程图


(4)注意
第一, 整个迁移过程并非原子性的, 而是通过客户端分步完成的。
第二, 迁移过程是开启了两个客户端连接, 所以dump的结果不是在源Redis和目标Redis之间进行传输
(5)例子:
1) 在源Redis上执行dump:

2) 在目标Redis上执行restore:

3)伪代码

  • migrate
(1)migrate host port key|"" destination-db timeout [copy] [replace] [keys key [key
(2)与 dump+restore比较
第一, 整个过程是原子执行的, 不需要在多个Redis实例上开启客户端的, 只需要在源Redis上执行migrate命令即可
第二, migrate命令的数据传输直接在源Redis和目标Redis上完成的
第三, 目标Redis完成restore后会发送OK给源Redis, 源Redis接收后会根据migrate对应的选项来决定是否在源Redis上删除对应的键。
(3)迁移图

(5)参数说明
·host: 目标Redis的IP地址
·port: 目标Redis的端口。
·key|"": 在Redis3.0.6版本之前, migrate只支持迁移一个键, 所以此处是要迁移的键, 但Redis3.0.6版本之后支持迁移多个键, 如果当前需要迁移多个键, 此处为空字符串""。
·destination-db: 目标Redis的数据库索引, 例如要迁移到0号数据库, 这里就写0。
·timeout: 迁移的超时时间(单位为毫秒) 。
·[copy]: 如果添加此选项, 迁移后并不删除源键。
·[replace]: 如果添加此选项, migrate不管目标Redis是否存在该键都会正常迁移进行数据覆盖
·[keys key[key...]]: 迁移多个键, 例如要迁移key1、 key2、 key3, 此处填写“keys key1 key2 key3”

  • 三种命令比较


【遍历键】

1、全量遍历键


2、渐进式遍历


例子:



【数据库管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engliu6/article/details/8093779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