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模型

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演化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

1.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对于需求不确定的软件产品不适合采用瀑布模型。

    缺点:瀑布模型缺乏灵活性,无法通过开发活动澄清本来不够明确的活动。因此,当用户需求比较明确时才使用此模型。

2.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也称为快速原型模型。

    是通过一些快速原型语言先构建出软件产品的原型系统,这样可快速的和用户交互,用户通过该原型系统具体的了解该款软件,并通过原型发现用户需求的遗漏,同时用户参与度相较于瀑布模型加大了不少,弥补了瀑布模型的不足。但可能导致系统设计差、效率低,难于维护。

    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3.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相结合,综合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优点,并增加了风险分析。

    适用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

    包含4个方面活动: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价;

4.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

    主要用于描述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喷泉一词体现了面向对象开发过程的迭代和无间隙特征。即允许开发活动交叉、迭代地进行。

    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迭代的、无间歇的。软件的某个部分常常被重复工作多次,相关对象在每次迭代中加入渐近的软件成分。

    迭代:模型中的开发活动常常需要重复多次,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完善软件系统。

    无间隙:指在开发活动(如分析、设计、编码)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边界。

    适合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开发效率相对较高。

    缺点是常规的项目管理方法不适用。

5.V模型(V Model):该模型强调测试过程应如何与分析、设计等过程相关联。

6.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

    是将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的。

    这样既可以快速的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功能的产品,有能让用户有较充裕的时间适应新系统。

    这样的开发模型需要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同时可能会导致开发的软件设计差、效率低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inmie0193/article/details/8023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