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恩师邓先生


作者:钟常慰


        今天突然想写下这篇故事,用文字来感谢这位改变我人生的老人。我从他身上获取了甜胬的甘汁,精湛的技术知识、求真的思想及永无止境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写下一些自己的故事,能够和他人来共同分享! 


       邓生全名叫邓晃文,是一名香港人,早年在英国读书,后来在美国参加工作,而后才回到香港;邓先生经常和我聊起以前的一些故事,他们家以前在香港是以养鸭为生的,和很多的渔民经常在一起,他同霍英东还在一个学校就读过呢,不过他们之间不认识。后来由于香港没有中文学校,他转而到台南姑妈家读书,读得都是些台南语,很多都根本听不懂,所以后来又回到香港读英文学校,他的英语也是这样出来的。在邓生看来英语就像他的母语一样熟悉; 


       邓生开玩笑的告诉我,他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凭,主要原因是学系太乱,邓生在英国读书期间非常艰难,以前在香港很多人崇拜艺术方面的学习,所以他也跟着别人选择了描绘,没想到后来根本没法生计,痛而改学电子技术及机械制造;从而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由于在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后来被美国最著名的贝尔实验所录取,从而取得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巅峰时代; 


       邓生在美国主要从事军事领域的装备开发工作,主要负责电弧法真空处理技术,在当时来讲,只有德国才有这样的技术。比如而言,火车的轮子,必须做到内柔外刚,外刚主要确保车轮与导轨的磨擦不能有过大的损耗,内柔是确保不应刚性过大而淬断;具他告诉我,他们研究的装甲车履带在野外一年的磨损量为0.1mm的误差,对现在的工艺来讲,都非常难以达到的。 


       在美国的实验所里,聘请了很多的华人,主要原因是在美国华人是最吃苦和专研的,同时由于华人关系,彼此间的学习也非常的方便,生活方式和交流也很好;但是在实验所,能够进入核心技术研究的华人相对要少些,主要还是欧洲和犹太人居多,这跟美国的国家机密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过他们的工资都是非常可观的,他的工资是4万美金,这在美国是非常高的收入。 


       邓生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是他的一个西班牙的同学,后来由于饮食的原因而分手,因为西班牙人爱好吃甜食,每天的这种生活让他非常的难受;第二次婚姻是一名美国人,由于文化差异及国籍原因,他最后放弃了这种生活;第三次婚姻是在他回到香港后产生的,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儿子比我小1岁,女儿比我小7岁;由于结婚比较晚,所以他的小孩和我一般年纪大小。他还有一名知己,那是在美国认识的,她是一位湖北孝感人,他为她画了一幅画,用镜框装好,这幅画跟随他走过了半个人生。我还深刻的记得那幅画,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穿着一身旧式的军装,带着一个八角的红军帽,弦上别克的五角星,后面扎着两个辫子,两个小酒窝深陷在带微笑的脸上,如此形象与逼真,让我确实佩服他的描绘水平。 


        邓生回到香港是有一个让他非常深刻的故事引起的,那是有一年他出差到中国山西的太原采购一批树脂油,当时坐直升机视察完整片林子后下飞机转做汽车,惊奇的是他看见很多的人围观汽车,有大人,小孩,有男有女; 当邓生看到这些人时,他震惊了,原来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汽车,一直于觉得这个东西不知道什么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还能走动;他为自己的祖国穷困而感到痛苦,原来这里是如此的落后。 


        经过诸多困难,他终于回到香港,当时的香港发展的特别快,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深圳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很多厂商都在深圳建立了实验性的工厂,邓生在香港创办了了三次公司,由于不善经营,屡次倒闭,这也使得他心灰意冷,最后一次是在珠海和他的一名老师(洪生)创办了一间研发公司,但后来因研发周期过长而导致破产,最后他的一名员工在深圳创立了一家电池生产公司,并成功成为当时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邓生被请来做技术顾问,幸运的是我当时进入了这家公司,并且是邓生亲自招聘我的,这使得我在日后和他学习了非常多重要的技术知识。 


       谈起这个过程,我还记得那是1998年临近十一的那个日子,那天应该是9月29日,我来到这家公司的应聘台,被文员带到了邓生的办公司,第一眼见到他,感觉他非常的亲善,为人极为和睦;他细细的问我今年多大了,以前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我一一回答,并告诉他我第一次寻找这份工作;我把简历和我以前制作的一些资料给他看了,他极为认真的看完每份资料,最后拿出一份资料出来问我,这张图是你画的吗,我告诉他这是我用手工制作的;最后他问我,你确定这份图纸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告诉他这份图纸确实是我自己制作的,并且可以再为他重做一张一模一样的图纸;邓生默许了我的做法,他把他的绘图仪借给了我用,由于平时使用的是丁字尺,刚开始还不怎么习惯使用,后来邓生教我掌握了使用方法,于是我非常熟练的把那张飞机动力扇叶轮的轴测图给他画了,由于采用的是绘图仪,比原稿还要精准美观;邓生看了之后非常高兴,问我需要多少的工钱,我告诉他,能够给我一千元我就满足了。在当时一千元已经很高了。就这样,我进入了我当时很想进的那间公司,从事了自己最渴望的那份工作,那年我只有21岁。 


       十一过后,我正式的上班了,到后来我才发现我的能力根本就不能胜任那份工作,因为招聘进去的,至少时拥有七八年设计工作经验的专家,他们的能力足以胜任任何一项手中接过的活;第一天上班,邓生给我看了一些图纸,并适应了一些周边的环境,我在技术部上班,专门设计一些自动化非常高的设备,对于没有电气经验的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在这家拥有一万多人的大公司,有两个部门是最好的,一个是研发部,再一个就是技术部了。研发部专门设计一些新产品。而技术部是专门设计针对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我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以至于工作和学习之间没有分别了,上班也是在学习很多新的知识,直到今天我还感慨那些高复杂的微积分、凸函数和阵点函数都是在那个时候学习的,特别是函数曲线型变化的研究,使我成为极为专业的轨迹学研究专家,至今想来,确实感慨那时的用心;我还记得那时上班,经常为了研究一个课题,甚至长时间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一直沉思在课题研究中,还有多次连下班别人都走了我都不知道,直到师傅(邓生)叫醒我才突然发现,于此,师傅总笑我已经走火入魔。 


        我的很多癖好似乎和邓生有着惊人的类似,他也极为酷爱数学里各种函数曲线变化,以至于两个年龄相差对半的人能够在一起共同研究他以前多年头痛的各种曲线变化问题,这完全是机械中最为精髓的课题了。师傅总是喜欢给我出各种奇怪的课题,而且我每次都十分欣然的接受,我觉得我真的遇到了世界上最可爱的老头了,师傅在生活上对我极为照顾,在工作上却对我极为严格,每次出的题目都必须去做,错了没关系,但没有做他会非常的不悦。 


        我不能否认我极为崇拜他的为人,做事风格和他的谦爱和睦。特别是他的那手极为漂亮的中文字体,后来我也有意无意的写成了他的字体,有趣的是别人几乎很难分辨图纸到底是他画的还是我画得了。从那时一直到现在,我已经习惯了那种字体了,非常的圆肥的一种字体,没有在其他人那里发现过。 


        在这家公司的工作从今天回顾来看,自己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对于全套的机械技术知识来讲,那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却为我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极为坚固的基础;总的来说,主要研究机械静态分析及动态轨迹运动,还有基本的材料知识。 


        有一件事情对于我而言,估计是与老师的最大分化,这件事情影响到了我今后的发展,那就是关于硬体与软体分化,关于这个讨论很难清晰的用言语来界分。在99年机械设计制造出现了新的趋势,原有的设计方式主要采用了手工制作的方式,而计算机的出现却使得整个行业发生了变化,当时的AutoCAD(机械制图软件)从原有的DOS系统出现了新的苗头,转而进入windows下的第R12版,使得电脑代替人工制图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使得我每天都在研究软件的使用,从AutoCAD到Pro/e再到UGS软件的设计,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进去了。 


       这件事情师傅对我意见很大,他觉得我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而应该把时间全部投放到硬件技术的发展,因为硬件的技术水平是需要很漫长的一个积累过程,一个具备高水准的技术人员不能只把所有的能力放在软件的问题解决上,这一点在我多年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不能说明当时的幼稚与单纯。 


       实际上软件的掌握速度也是非常快的,AutoCAD我只发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全掌握了,它给我的帮助成功的使我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面快速完成了近万张的图纸,没有软件绘图制作是不可能,可以想象软件的重要性了;对于Pro/e而言,那是最早辈份的老家族软件了,那是9.0版本,我相信在现代一族里面绝对没有人玩过这种软件,为了打造这款软件的学习,我发了整整一个多月的工资才买到一份这个软件和书籍,确定那还是盗版的,需要安装网卡来进行IP注册安装,极为困难,搞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成功的安装到我的电脑上面。不可否认的是Pro/e极为强大的功能,让我真正过了一把3D设计的瘾。 


       事实上我想说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样的事情都需要自己的专研,不能只靠别人讲解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自学往往是通往成功的最好捷径,没有什么比自学能更快的让自己成长了;因为自学能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你需要一个一个的去解决,这样你会了解到很多不明的内容,甚至是失败的道理,这一点我深深的得到了体会。一件小事情给了我很深的影响,我当时非常想学PLC(可编程控制)这项技术,有一次问了一个电气工程师一个关于MOV指令的内容,这位(武汉的)工程师很轻蔑的告诉我,这件问题很复杂,不能一下子解答;我当时听了非常难受,发誓一定要掌握这项技术,实际上PLC技术相对来说还是很难的,在我后来的PLC技术研究过程中,我掌握了世界上两大阵营的西门子系列和三菱系列的PLC技术。所以我坚信,任何事情都没有想象的这么复杂,翻翻书也不过如此。特别重要的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有人问我一个技术问题,只要知道的,我都会非常谦虚而耐心的去帮助别人,坚决抛弃那种国营老工业技术思潮的弊习! 


       有一次师傅告诉我,技术研究一定要尽量的避开电子学技术缠绕,因为电子技术非常难,这一点在后来的学习中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学习电子技术是在一次给我极大刺激与勇敢的挑战的事件中决定的。没有想到的是,这恰恰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弥补了我单项技术不足的一个重要帮助,使得我跨上了一条宽技术研究的不归路。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1999年恩师离开了这家公司,并自己创办了一家实验室,主要研究各种小型的工具装备,由于各种实验的费用较大,后来寻找一家公司共同合作,我也在他离开后的一段时间后跟随他进入这家公司,在当时手机进入中国已经轰轰烈烈,而这家公司专门从事跟踪手机电池的研发。包含充电器及各种绿色发电装置的研发,如手摇式发电机、太阳能电池、体温充电器等。这几项技术在当时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如果坚持发展,预计今天的充电器将是五法八门的了,绝不再是今天唯一的电充;也许坚持更为主要,师傅非常感谢我能够和他一起同甘共苦。但非常遗憾的是,最终的合作还是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所有计划,我们在沮丧之余,在龙岗(新城)租了一套房子,以备继续从事这项开发。 


        成功从来就不是用笔尖勾划出来的,需要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更新,坚持尤为重要,不管陷于多深的泥潭,都要勇于走完这段路;以至于后来的一位老板告诉我这样一个真理“坚持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根本,如果你失败了,那是你还没有坚持下来,如果你坚持你就一定会拥有成功,所以当你没有力量再坚持的时候,你一定要记住,成功其实理你已经很近了!”,那是一位没有任何文化学历的香港人和我说的,一个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人,他的道理绝不是高深的,但是他却从一个只有四个人的机械小作坊用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为知名的设备龙头企业,不能不为他的坚持而为之惊叹。几乎所有的自动化设计人员能为进入这家企业而感到自豪,可以简单的说,能够胜任这间公司的工作,那么你几乎去任何一家同行业的公司,都不需要面试了;那是我当前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没想到是我后来被人请到这家公司。 


        在龙岗的那段日子,我发现我己经很久没有打电话给母亲了,于是我给了母亲一个电话,没想到的是母亲把我大骂一次,原因我出来没有寄一分钱回去,连一个电话也没有,家里现在非常困难,我去跑来跑去;师傅知道这件事情后,给了我一笔钱,让我寄回去,这让我非常感激!龙岗新城正在大力的建设,大片的楼盘正在兴起,我们的研发室就这些新建的写字楼之间,每天我们都拼命的工作,我们的第一个产品是空气离子分割器,也就是现在说的臭氧发生器,当时主要应用于汽车,后来想开发在医院使用的负离子空调,但由于经费原因放弃了; 


       辗转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公司,专门帮助他开发办公室产品。像装订机、打孔机、碎纸机之类产品等。第一件是开发自动装订机。应用是将需要打钉的书本或纸张放进机器,机器自动打钉,也就是自动的订书机;这个产品(机芯)经过艰难的开发后终于出来了,在实验室里,我们最后做实验证明一万个钉子只有几十个是打不好的,大家都非常高兴,没想到交付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一万个钉子几乎有几百个有问题; 


        这让厂家极为不高兴,于是我们有拿回来,可是却没有问题,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里却可以,而到了厂家却不行呢;于是变换电池、变换结构还是不行;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进展,厂家也着急了,最后取消了这个合同;虽然合同取消了,但经过大家的分析,原来我们的条件很差,每天都是在30多度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的,但去了厂家却不一样,在空调下来却只有18度的温度,整个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我们变换原有的电路,并用胶水将电路板凝固为块状,使其不受外围温度的影响,最后终于成功了。 这款产品两年前我还在深圳书城底层见过有卖,价格是80多元一个。不知道现在机芯变了没有? 


       其实每一件产品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没有经历设计失败的人是永远都无法理解这种心情,而成功的喜悦却能让一个人完全幸福。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一个东西很简单,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很小的产品却要经过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制造铜公、火花成型并最后上模成型才能成为一个最终的产品。无欲于让别人了解自己很难,让别人误解你却很容易一样,人只会看到好的一面,背后的辛酸只能在洒脱的文字背后消隐。 


       后来由于缺失订单和研发经费,整个小组终于只能彼此告别,但对我而言,这段时间却是很大的收获,从只能帮助图纸设计到模具设计,从方案设计到实验验证,每个步骤都充满的寄托与希望;那种单枪匹马的感觉,真的很美,以至于不断的沉醉其间,当突然释放时,才觉得失落突然袭来。 


       彼此分别后(2000年),师傅临时回到香港,而我进了一家日本公司,主要从事ATM、金库和通讯机柜的开发,我的职务是对ATM的硬保险结构进行设计,由于以前没有从事过钣金设备的开发,很多的技术都是从零开始的。第一件事情是了解钣金加工制造的过程,从钣金设计到CNC程序编程,再到柔性冲床打样,最后到折弯,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要从新学习。当然还要学习各种不同的材料,由于钣金技术相对简单,我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些东西,很快就进入了设计阶段。 


        ATM由于是与货币打交道的,最讲究的是安全性能,包含整个研发也是如此,研发分两大块,硬件保险和软件保险,并且这两块人是彼此不能互相往来的,可能是考虑整体的安全和机密性吧,小日本非常注意这个环节的。我是在硬件保险这边做开发工作,整天与材料研究分析和机架结构设计打交道,当然也负责其它机种的结构修改工作;由于这家从事了近60多年的保险柜制造经验,在全日本是最权威的了,所以几乎包揽了全日本各大品牌的ATM代工作业(含设计),具体品牌有欧姆龙、富士通、OKI、东芝等;因此,源源不断的图纸从日本及美国发过来,这也让我了解了各国形式不一的图纸,在当时看来,这类图纸是极其标准的,从图纸的形式、钉装、编号的管理完全不一样。专业级的公司做任何一项都会细致入微,确实非同一般。 所以有句话叫做:“要做就做最好了”。 


       很多人对银行金库都无甚了解,这里也就随便吐过吧,我们在设计机架是采用25mm的是S50C的钢板制作的,在钢板内壁间隔50mm进行钻孔,然后再插入SKD或SSC系列的高硬作钢棒,这样如果采用电钻破坏的话一旦碰到硬作钢棒就会打滑折断,在前门面板安装单个或两个不等的细丝保险锁,需要正三反三开锁流程,且在前面安装有松弛螺丝扣门装置,如果有人采用撞击破坏的话,螺丝就会自动松脱,从而弹簧复位,导致扣门自锁,特别精湛的是在金库的表面涂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油漆,具有导电作用,采用纵横导电触报形式进行表面涂漆,如果有人触摸达到两秒钟就会自动进行报警,可谓厉害,更不用软件报警装置了。 


        日本人技术不是瞎造出来的,确实发了无数人的心血,虽然在日本厂有些民族情绪在此;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在公司有一个老者,他65岁,已经退休了,但他免费为公司工作,他从18岁高中毕业就进入这间公司工作,一干就一辈子,这种情况在日本是极为普遍的。可见他们的工作特点和生活方式和我们有很多区别。在日本工厂,我有两位极为友好的朋友,一位叫大原治先生,他是我的上司。还有一位叫菅野太郎,和我一起搞设计的,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工作非常开心,特别是在技术交流上面,大家极为坦诚。 


       在我离开的时候,我还记得大原治先生送了一本书给我,是日本的一本机械设计手册,和中国的相比,内容更全,且印刷精细;据说这本书在日本写了有200年历史,印刷的版本已经五十多个版次,累计销量达三千多万册了;我对这本书极为喜爱,常常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计算法则作些对比,实在是各有千秋,如今我将它珍藏在我的书室。 

时间过得很快,后来的一些日子,我开始寻找新的工作,2002年我去深圳蛇口面试,当时是青岛海信在蛇口的一家子公司,主要做激光抄数机,属于数控扫描技术,我面试的技术支持工程师,从事ANSYS分析和UGS点面扫描技术支持,虽然我会这两项软件,但在其它方面的技术还没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让我极为沮丧;我还清晰记得那天,由于上午去的时候天气还很好,没想到的是下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海风非常的猛,公交车在南头海关的时候,由于雨下的太大,路面积满了很深的水,车根本无法行动,一直到晚上11点钟才回到家。 


        深圳虽大,要找一家适合自己的公司却总是很难。我总是喜欢做自己最为挑战的事,工作找了整整一个月零五天,每天都折与各工厂之间,晚上回来,脚上一脚的血泡,当疼痛袭来的时候,意志总能占位上风,我渴望这种磨炼能考证自己,告诉自己“我一定行”! 


        找工作的那段时间,电视上、报纸上摘满了关于张国荣去世的消息,铺天盖地;遐闲之余,也常常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来;当然关于前面所提到的一件事情,也是在这次寻找工作中遇到的,那是一次平常的招聘会,我在深圳人才市场荡游,我不太喜欢见缝插针的去投简历,而是先逛完所有的会场后才开始有选择的去投简历,每次不会超过四份,以确保质量。 


       那次招聘会我遇到一家公司,已经不记得名字了,不过是深圳西丽的一家公司,让我意外的是他们居然是做办公用具的,这却和我以前很对路子,于是我上前应聘;那位考官问我有没有做过订书机方面的设计,他们的招聘桌上放着一个订书机的手样,让我吃惊的是:我打开机芯,里面的机芯居然是我们以前开发的产品。完全一样,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盗用我们之前研发的这项技术,居然没有做任何改动。当时我极为气愤,但却无可奈何。 


        中国市场的专利保护实际上根本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各产品之间的抄袭非常盛行,一个新产品刚刚问世一个星期,别人就将你的产品抄袭了;辛辛苦苦的开发,发了几个月的时间,别人只消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制造出相同的产品,并且别人的财力比你还大、制造更精良、销售渠道全广,根本无法和他们竞争;这一点几乎让我差点放弃了的机械的发展;不过却让我选择了一项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决定学习电子技术,再转而学习芯片技术,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像机械产品那么容易抄袭。没想到的是这路艰难而曲折! 


        在众多的工厂中,我进入了一家民营企业,我还记得这一天,我很早来到了这家公司的门口,门口有一处草棚和围栏砌成的座椅,我在上面依稀的坐了一会,急切的希望在这家公司面试完后准备去市内的另外一家公司去面试;可时间过得似乎很慢,直至9点钟才有人到保安处带我去面试,了解一番后招聘文员带我到了办公室;和老板谈了一会,价钱定妥之后,老板让我下星期来上班;当时还在觉得自己能力完全不够,没敢太过要求;可惜这家公司却急于要人,所以我就这样进入了这家公司;如今想来,在这个行业我用最年轻的年轮进入了最早的末班车!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家公司从事的是各种物流流水、喷涂流水、静电喷涂等极为专业的装备领域,一个只有20来岁的小伙进入这个行业做研发是需要极好的基础;明确的说我终于进入了机械学中最难的机械动力学研究,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需要多年的研究才能完全掌握,没想到的是却给我一个天大的机会,让我几乎完整了研究机械学的常规知识;要知道有的人搞了一辈子机械都不知道怎么计算动力;关键在于动力学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几乎没法计算,各种动力计算在加上磨损和安全系数下来,最后得到的计算结果完全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些东西了;所以这是一门经验学,需要验证设计之初的动力和成功驱动的动力,作一个对比之后,你就会感到幸福了。 


       工作就是学习,学习能够给人创造更多的空间,适应更多的环境;所以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首先要抓住机会、然后再把握机会,最后再创造机会;这是一个无限闭环;在这家公司我属最年轻的开发人员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所以的技术都是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更改;研究喷涂和流水装备,需要以下知识:机械、电气、热能、流体力学(风和水)、无机化学、人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全面是最好的保障。 


       首先研究的是水帘喷涂,当喷枪将油漆喷到工件上时,多余的油漆喷到对面的水帘上,水流将剩余的油漆流至槽底,被背板的轴流风机抽走,再经过过滤后将油漆残渣捞取,水又循环至水帘顶部;后来研究固化系统,分保温体、热能体和输送块,保温体需要储存多少产品,根据产能和固化时间确认;热能是最关键了,有多种热能转换方法,如轻油型、轻汽型、电能型、瓦斯等各种能源,再交换成热能之后输送至固化体;后来研究更多的装备,工厂供风系统、输送系统、红外固化、电热固化、PU固化、静电喷涂、静电喷粉、粉尘回收、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前处理等各种装备,直到最后的电泳处理、纯水处理、氧化处理较为尖端的设备研发; 


        时间能够锻炼人,也会改变人,当我基本掌握这些技术时,我真的觉得很累,每天高强度的劳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非常的难以适应;每每接到一个订单,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对方工厂去进行现场测量,与客户商谈项目的技术细节,回来后马上就要设计方案并编写招标书,同时还要计算成本价格,整个的时间段要求越短越好,招标完了之后又要设计结构及安装图,最后需要到现场跟踪整个施工过程。从设计、加工、安装到培训、交付、验收,整个环节都需要一到几个人不等的来全程操盘,可累之极。 


        更麻烦的是,我在2001年在深圳就读夜校,由于两地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需要不断的辗转,高强的工作加上学习,有些力不从心了,不过给人乐观的是,人总是在非惰性中逆转,人越辛苦越渴望早日改变这种现状,却给了我学习的一种动力,上课的时间是在周一三五和星期天,从晚上七点到十点半的学习课程,每次都是下班五点半没来得急吃饭就极速赶往学校,晚上12点左右回到宿舍再吃晚饭;不过我很少迟到,一般都提前10到15分钟赶到学校,通常上完课后同学们还会相互交流半小时,也时常了解老师的一些研发课题。 


        学习的环境很轻松,可学课却非常紧张;每天的内容都很新颖,我们研读的单片机技术,主攻intel的8051系列芯片,在2001年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了,虽然在各大高校都有这门课,但内容浅短,根本没法付之实践,所以个人给的都是空头支票;但在学校要求的是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实践为目的,最终做出来的必须是真实的个人产品。老师姓邱,是一位壮实而且极为和蔼的老人,他和我是同乡,是一位江西抚州人;他早年一直在部队教学,专门讲解导弹专业学的,研究的主要课题是高频电子电路和单片机控制电路,能力在我们看来极为强悍,实在是高深莫测,每堂课都是潇潇洒洒几个小时,连水都不用喝。 


        写了这许多,我更想谈谈个人学习芯片技术所走的弯路,对于黄河九曲也不过如此;当年想学单片机技术却发现自己电子学能力不行,后插缝学习电子技术,又补充电工电路和低频电路,才同步学习单片机技术的,后来又读高频电路(太难没学好),由于投入时间太少,导致电子电路特别是低频电路一直是我的一块软筋,虽然后来又读了多遍,但一直不怎么好。 


       学了8051以后,本来准备继续学习C语言技术,但由于一件事情使我中断了,那是02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兴致的去看望老师,一到学校就听到老师住院的消息,后来才得知老师不小心摔跤导致脑溢血,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生命垂危,我一路带哭的来到医院打听老师的病房...... (技术内容后续) 


        虽然后来老师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教诲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以至于每每在人生艰难时总会想起这些人,其中就会有我的邱老师,在这里我将不再过多的详序和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将来我会写一篇文章(我与我的邱老师)来详细描述我同老师生活的点点滴滴。特别的感人肺腑的真情写照...... 


       在当年,学习单片机技术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特别是在近两年,已经出现了很多顶级人才;那时的单片机书本比较少,最多的属8051系列单片机了(目前还是最多);深圳书城是我光顾最多也最频繁的场所,这不光它比较近,关键的是书全;我每每去书城,第一是到自动化控制书栏找资料,累了就到机械制造栏找资料,一直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是保持了这种习惯,不过多了一个就是程序设计栏了。 


       后来在光顾时看上了PIC系列的芯片了,书上云云,廉价、技术简易、指令短小等等,于是我就赶上了研究PIC系列芯片的这趟火车。 PIC芯片的的全面性是不容置疑的,大小几十种型号,各种样式不乏类聚,选择性多样,可后来才发现PIC芯片并不好用,对于开发大批次产品来说,也许还不错,可由于地址内存断续和cisc指令过少而使得其并不感觉好用,可以说,PIC芯片最大的缺陷在于当时的仿真器仪器价格过高,且不同芯片不能相互仿真的最大缺陷,不过现今有很大改观,但指令过少却是硬伤(个人观点)。 


       2003年我开始关注DSP技术的发展,dsp芯片主要有三大品牌,最大的是美国德州仪器(TI)的TMS系列芯片,其次就是MOTOLALA的MC68系列,还有就是ADI公司的adsp系列芯片了;其实很早DSP就风靡全球,只是在中国应用资料较少,后来发现这是绝好的芯片,也就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初读得是TMS320-C24xx系列,后来读54xx系列,后来市面上终于出现了TMS-28xx的芯片资料,这是作为工业控制的最好芯片了,我是我最梦寐以求的芯片,我想,如果采用这款芯片来研发的话,应该再好不过了。后来又相继出现了TMS-55xx系列的芯片资料,这类是应用于网络及各类通信中的,当然TI还有一款6000系列的芯片,最大区别在于6000系列的芯片是浮点运算的,而其它几款是定点运算,这也使得浮点运算的芯片主要应用于航空、视频、图像处理及军事领域的高数据处理芯片,功能达到了极点,速度也达到400MHZ每秒的速度。 


       但后来又发现ARM芯片,到后来才知道ARM是现在用量几乎最大的;其技术之全面、品种之繁多、资料之齐全,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关键的是,市场上出现了较为廉价的ARM实验板,这使得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导向ARM芯片技术的研究。实际上所有的学习都是按照周立功所开发板进行学习的。我开始研究的是飞利普的LPC2000系列,这个序列包含了21xx和22xx,如今想读23xx和28xx的芯片,但资料却不多。除了飞利普的芯片还有一类就是三星的2014芯片了,当然这也是我的下一个目标了。应该说ARM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具备了8位、16位和32位数据指令的随意切换,且地址段分类整齐,地址量大,更好的是,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不同内存的类型。 


       对于芯片技术的学习,首先要确定的是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了解芯片的硬件内核,内存地址排序、寄存器内容、各模件组块的设置等,特别是外围芯片的了解;通过外围芯片来扩大其功能,这些都非常重要,所以读芯片技术要做的是除了了解芯片本身外,还需要了解周边的各种外围器件,特别是各种不同的总线功能,极为重要; 比如像I2C总线、CAN总线、ISP总线、USB总线等。 


      除了硬件学习外,做实验是必然的了,不然的话学习的东西很难牢固掌握,同时也无法完全了解硬件的内核知识,实验也是为了验证你的学习内核是否正确。当然学习也是为了应用,所以花销是难以避免的了,现在市场各种板卡都有,重要就是针对不同芯片进行设计的了,价格相比来说,还是非常昂贵的,随便一个小板卡完全能和一台电脑的价格相比了,断断续续的我也就花费了很大的一笔实验费了。 


      有一次在书城逛,看到一本书叫UCOS_II内核的研究,打开后才开始发现这是一款微小操作系统,且源代码是开源的了,除了可以了解到别人是怎么写操作系统外,还能通过交叉编译编写自己的代码来与芯片进行连接。所以就买了这边UCOS的书,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好东西,非常能真实了解源代码外,所以的内容都一览无余;刚开始帮配对的光盘打开,里面包含的是源码,后来边看源码边看书,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源码是要嵌入到对应的芯片中去的,但UCOS保留能在计算机上通过BC进行编译的例子,所以我也想通过BC编译器来进行编译,做了N多次都失败,到时的沮丧可以说是到了极点,后来才从网上发现了一篇BC编译UCOS的文章,才发现是BC版本的问题,于是就开始寻找最全版本的BC编译器,最后终于编译出来了UCOS的源代码,当时的喜悦可想可知;我在想不知道又多少想我一样,走过多少这样的弯路,所以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要到网上找找,一定也会有人遇到同样的问题。 


      后来我在移植代码的时候总是觉得了解UCOS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就开始觉得把所有的源代码翻译成中文的了,这样以后打开源代码就能完整的了解这段内容了,为了完成这件事情,我整整发了四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翻译,每天坚持到晚上12点,不过为了早点完成,有时还是经常的熬夜到通宵,就连2006年的大年的三十晚上还坐在床上来进行翻译,由于我的英文水平非常糟糕,所有的内容都是参照书上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翻译的,完全没法按照原文来翻译。我在想里面一定有非常多的问题,如果发表出去会不会别人笑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版权了,别人会不会把我告我侵权呢,呵呵!当然我后来还是保留在我的书室中,打印出来才发现居然有200多页,可谓劳中取乐! 


       对于UCOS来讲,我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来嵌入到芯片中,通过更多的使用来熟练使用这个源代码,目前使用UCOS的人已经非常多了,当然很多人都已经在研究更大更复杂的uclinux内核系统了,这个系列是完全免费的源代码,当然非常复杂,需要了解特别多的内容。我的uclinux的学习应该说非常的失败,几次读都没能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只能暂时搁置下来,做能做的事是最主要的了。 


       uclinux可以说走了很多的弯路,不过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样让我学习了很多以前想学却没有时间学习的知识,刚开始连怎么安装linux系统都不知道,后来在市场上找了很多个版本的linux,最后终于找到书上说的redhat 9.0版本的linux操作系统;根据书上说的轻松的安装了;后来又说要熟悉unix的gcc编译器,于是又开始学习GCC编译器,发现这个编译器和BC、TC编译器有非常大的区别,主要靠指令来进行编译,与图形化编译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相对与熟悉windows的人来说觉得非常的难了;后来读到gcc的汇编嵌入,于是又转而学习8086的汇编语言,在书城去找关于汇编方面的书,记得找到的是以清华大学写的比较好的书,于是开始研究8086汇编言语;学了这许多,才发现汇编分16位和32位的,编译器有很多种,且汇编有intel何ibm开发的AT&T汇编两种,于是又开始学习AT&T的语言,最后才合二为一,才算真正了解到了汇编了,于是一同把32位的汇编语言也学了,总算告以段落; 


       在读汇编语言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东西不是很了解的,因为汇编主要对计算机进行软件编程,而对于不了解计算机内核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来进行源代码读写的,所以总的来说,必须完全了解计算机的整体硬件知识,才能在其基础上去了解操作系统是如何一步一步对计算机进行系统构建的。于是我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intel编写的8086/8088计算机硬件第三卷这本书,里面把各种早前是如何组建计算机构架讲解得极为细致,并把各组件的电路及程序组成方解图都描述出来,通过这本书才算真正了解到了计算机的奥妙;不过遗憾的是这套书的第一二卷都是英文的,如果有中文的该多好。 


       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来后过来读linux内核,刚开始才买了赵炯的《linux 0.11版的中文注解源代码》的书籍,看来看去怎么也不理解,不过也没有多少时间来学习它,后来又买了《linux的内核》这本书,还从网上下载了linux0.01的源代码,读了好几次,但一直还是没有学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陆续了解了miniUGI和ucGUI的一些嵌入式图形设计系统,通过将它们也操作系统链接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嵌入式图形操作系统,一并移植到对于的嵌入式芯片中去,很多机顶盒和各种手持式设备都是这样开发出来的,除了这些以外,各种数据传输链接的接口也是需要掌握的,像TCP/IP技术,了解协议族和嵌入式开源代码也是很重要的,如LWIP和uip等都是很好的开源代码,当然要掌握他们还很难,同时也要数据对应的芯片和电路,也要将移植成功才能多大功告成,但对于一个研发人员来讲,掌握更多的知识,无非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此以外,USB技术的完整也是很重要的,还有非常复杂的PCI技术,也是时至今日极为重要的一种总线技术了,当然还有CAN总线和其它各种工业总线了,这些都是现今先进工业技术的主要成员,了解并熟练的掌握它们对于一个专业的开发人员来讲尤为重要。 


       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累,突然很想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成功真的要离自己很近,这时却又不由自主的驱赶自己,一定要坚定不移的继续下去;只有战胜自我,才能真正的成为强者!前人的教导、抚爱,志者的道合给了我太多的力量,除了对他们的感激,更需要的是坚强! 


       感谢我的恩师,和改变我的人,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我有一句话,告诫我自己,也告诫我身边的人,“当你拥有知识的时候,你就拥有财富,但那只是你一个人的,当你把知识变成产品的时候,你创造的越多,你的财富才会越多”。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2564936/article/details/3884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