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枢纽》重新解读邻国伙伴—“日本”

收听《得到》节目近两年,愈发感觉罗胖的知识水准越来越高,反观道德水准则越来越低,付费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愈发莫名其妙,但不得不说有一个“产品”——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是个例外,它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与世界角色,其中节选本人觉得最出彩的一章《日本秩序构想下的中国角色》奉献给大家。


日本 → 一个让中国人最为感情复杂的邻国。
日本与英国和俄国都不一样,它没有自己强大的原生文明,只能向外部学习。早期是向中国学习,后来又向西方学习。
学习者的位置让日本始终有一种精神焦虑感,因为总得仰视别人,总感觉自己矮人一头。 日本想方设法克服要这种焦虑感,寻找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它尝试过两种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为了克服中国对自己的精神压制,日本开始追随西方,要脱亚入欧。但是这样一来又会陷入西方对自己的精神压制。
于是日本又想了第二个办法,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转回头来寻找大东亚主义,和西方的白人相对抗。

日本的这些努力,都因为国家规模不够大,注定会失败。而在这些努力的过程中,日本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如此,咱们还是必须说清楚日本的精神焦虑感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能真正地知道该如何应对。

1、在中国的阴影下
先来看看中国给日本带来的精神焦虑,这个焦虑主要停留在中国近代以前。

日本在历史上和中国发生的第一场大的战争,是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当时正是盛唐,大唐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一仗把日本给彻底打服了。日本认定大唐是最高端的文化,随即大规模地派遣遣唐使,到唐朝来学习各种制度和文化,把日本按照唐朝的样子改造一番。


日本对唐朝的模仿达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曾经作为日本首都一千多年的京都,就是仿照大唐的洛阳城建设的。

方方正正的城市,正中间南北向的一条大道叫做朱雀大街,把城市分成两半,西半边叫做长安城,东半边叫做洛阳城。诸侯们到首都朝见天皇,叫做“上洛”,就是上洛阳去。到了现在,京都的门牌上也还写着洛南多少号、洛北多少号,京都的旅游大巴还是叫做洛巴士。


学到这份上,该满足了吧?可是转念一想,日本觉得不行。再怎么像洛阳,那也是个山寨版的,真正的洛阳在中原呢,山寨版的总是低人一等。只有中原那边才是中华,日本这边显然是夷狄,可是又没法把家搬中原去。当时甚至有日本人因为这个事情痛苦万分,以至于痛哭流涕。
明朝灭亡后,满清入关建立新的朝代,日本发现了一个克服中国精神压制的机会。
他们发展起一个说法,叫做 “华夷变态论” 。什么意思呢?儒家非常讲究中华与夷狄的区分,认为这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过去中原帝国一直自称中华,把日本贬低为夷狄。
这回好了,大明被大清替代,中原已经被真正的夷狄所统治。所以不再是中华了,你们变成夷狄了,我们日本这边保留着最精粹的儒家文明,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华。
日本这种华夷变态的说法,在朝鲜和越南也都有,他们国内也都有说法认为自己才是中华,大清这边是夷狄。
但是对日本来说,这套说法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华夷变态论反倒在某种意义上放大了他们的精神焦虑。

因为华夷变态论仍然是用儒家的秩序观来解释日本和中原的身份,你要真想自称中华,你就得入主中原,天天在海岛上叫嚣华夷变态论,只是纯属意淫。日本也感受到了这个困境,但完全没办法。

2、摆脱中国的压制
终于,200多年后,西方人的到来,让日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种可能性。
西方在把大清和日本都胖揍过几顿之后,看上去像是更高级的文明。何况大清也开始推行洋务,要向西方学习。
日本如果能够比大清更快更好地学习西方,就意味着日本比大清更快更好地踏上了文明之路。那就终于能够俯视中国了,这一千多年来一直仰视中国的日子终于要结束。
众所周知,日本的转型之路比大清顺畅得多。对这件事,不能简单地指责清朝统治者笨蛋,后面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
比如,日本国内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土相对狭小,问题简单,政策容易聚焦。不像大清那样,有汉、满、蒙、回、藏各个族群需要平衡,有各种需要考虑的问题,政策太难聚焦了。原因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最终的结果是,日本转型更快。 终于通过甲午战争打败大清,一下子掀翻了一千多年来的东亚秩序。 十年后,又一举打败了俄国,正式加入列强的队伍,日本彻底扬眉吐气了。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大量翻译了西方的著作,深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中国被日本打败后,不得不低下头来,开始向日本学习,并通过日本翻译的西方著作来学习西方
有大量的现代中文词汇,都是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借用过来的。而这些词汇最初被译成汉字,并不是中国人翻译的,都是日本人的工作。比如像服务、组织、纪律、政治、政府、干部、方针、政策,这些词都是我们从日语里借鉴过来的。

日本成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 日本有些思想家骄傲地说,我们曾经从中国汲取文化千年之久,受益甚多,现在也该反过来向中国输出些东西了。

3、「大东亚主义」兴起
日本终于摆脱了中国对自己的精神压制,但是很快就发现不对劲了,因为它又落入到了西方人的精神压制当中。 之所以你能够俯视中国了,就是因为你学习西方比中国学得好。可是你学得再好,还是个山寨的,仍然低人一等。
日本拼命努力,打败俄国加入列强,之后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胜国,觉得这回终于能够成为完全的文明国家,和西方平起平坐了。没想到,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又被深深地伤害了,也更清晰地体会到西方对于它的精神压制。
和会上讨论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作为全世界最高的政治机构。日本拿出一个提案,要求把“种族平等”这一条加到国联的章程里。当时日本的这个提案,中国也坚决支持,但是西方列强根本就没理这茬,直接拒绝了。
这下日本就火大了,合着我再怎么向你们学习,渴望加入你们的俱乐部,你们从来就没拿我当回事。

日本从中国身上好不容易刚获得点优越感,一下子又被打得稀碎。看来你们西方人那些口口声声说的自由平等的国际法秩序,只不过就是白人用来压迫有色人种的工具而已。按照你们这套玩法,有色人种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尊严。既然这样,那就必须把你们打倒。


日本就此埋下了要和西方一决高下的野心。 但是它也知道,光靠自己肯定是没戏的,必须动员起更大的资源,这事才有可能。
因此日本就重新定义了和西方人之间的斗争,这将不是日本人与西方人之间的战争,而是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终极对决。通过一场战争,来彻底推翻西方白人帝国主义者对世界的统治。
那怎样才能把黄种人动员起来呢?日本必须用一种远超日本本土之上的理念。
于是,一种我们经常在电影里听到的概念就浮现出来了——“大东亚主义”。但是大东亚这个概念太虚了,还得从里面发掘出文化内核,才能把人动员起来。

既然是和西方人对决,那就只能用东方的文化,于是日本人把儒家的理念改造一番用了起来。 比如,另外一个咱们经常在电影里听到的概念——“王道乐土”。“王道”,一直是儒家所要追求的最理想统治方式。


实际上,明治维新之后,即使表面上脱亚入欧,日本并未放弃儒家的理念。
甲午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大清在条约中要自称“中国”,日本坚决不同意。日本认为你本来就是占据了中原的夷狄,现在又被我打成这样,哪有资格自称“中国”。这个事情显示了儒家理念是如何影响着日本的潜意识,它不认为“中国”是个国家的名字,而是一种文明水准的象征。

在“大东亚”的理念下,日本认为这回东亚的儒家秩序该由它来主导了。但从它对“中国”这个概念的纠结就能看出,它的内心里仍然潜藏着中原正统性的焦虑。要想真正主导儒家秩序,以及为了有效地把大东亚整合起来,必须征服中国。

4、民族主义的双刃剑
日本认为征服中国不会太困难,当年满洲就那么点人,都能征服中原建立大清,日本当时的战斗力是满洲骑兵比不了的,当然能征服中国了。
但是日本忘了,满洲征服中原的时候,不是民族主义的时代,统治者的血统不是核心问题,是否承受天命才是核心问题。只要能表现得尊儒重道,又富有活力,老百姓就可以默认你是承受天命的。
20世纪是个民族主义的时代,统治者的血统是核心问题,这就意味着日本永远不可能征服中国,因为血统不对。
但是日本没有认识到民族主义时代所带来的变化,也忘了自己的崛起正是通过民族主义的方案完成的。日本的统帅部当时甚至认为,中国不理解日本的雄心,居然还跟英美站在一起来抵抗日本人,这是中国最可恨的地方。
依照现代政治的逻辑来看,日本的这种认识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只有理解了大东亚秩序的理念,才能明白,为啥它侵略中国,还要怪中国人的抵抗。
可是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我在历史上一直是东亚世界的大哥,你日本算老几?就你这样还想整合整个大东亚?我还没说话呢,哪轮得到你?
虽然当时中国的国力不济,但中华帝国留下了很长的记忆,这让中国不会向日本低头认输。同时,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土,也让中国有资本可以用空间换时间,慢慢拖着日本
这下日本的麻烦就大了,它的军队只能在侵略中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根本不可能真正取胜,毕竟人口不够多,没办法真正统治这么大的领土。
刚才说了日本“大东亚”的理念,最终是要和白人大决战。本来日本人是打算征服了中国再决战白人的,可是现在被中国拖住了,资源都不够用了。要想获得资源,就得征服南洋,可南洋是白人殖民地,这就意味着得跟白人彻底撕破脸,而且不撕破脸也撑不下去了。

于是,日本下定决心跟白人撕破脸,反正这也是早晚的事。于是进攻了南洋,又偷袭珍珠港,废掉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蒋介石这边听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长出一口气,美国被拉下了水,他确信这回日本必败了。日本国内有一些学者是比较真诚的“大东亚主义”者,他们也长出了一口气。因为过去侵略中国,怎么看都像欺负人,如果一直对中国下手,日本就变成跟白人帝国主义者一样的坏人了。

这一次跟美国人开战,意味着日本跟白人的终极大对决终于展开了。这样一场战争,将使侵略中国获得完全不同的意义。随着对美国人开战,两边全都长出一口气,但所想的事情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日本的败局在这一刻就确定了,只能等着二战之后再寻找新的道路了。


日本这个国家,从国土面积和人口、经济各方面看,放在欧洲都是个大国。但放在东亚的话,跟中国一比,怎么看都不是大国。这种国家规模,让它一直没法获得精神自主性,长期处在一种焦虑当中。

甚至到了今天,如果中国不能恰当地理解日本的这种焦虑,并在国际制度中给出恰当的制度安排,中日关系仍然没办法真正好转。这是我们在理解日本的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要理解日本在近代历史上对中国的一系列深刻影响,也不能脱开这个背景。

5、总结
日本没有自己强大的原生文明,一直是以学习者的姿态出现,有很强的精神焦虑。先是学习中国,后来学习西方。本以为打败中国和俄国,步入列强之后,可以摆脱焦虑。
然而,巴黎和会上的屈辱让日本举起「大东亚主义」的旗帜,欲与西方的白人一决高下。而决战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于是征服中国成为了日本的首要目标。
在民族主义的时代,征服一个国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况且由于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和漫长的历史凝结,日本征服中国的战争注定是失败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ongguomao/article/details/8078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