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行加密数字货币,是福是祸?

19日早间,新西兰央行(The Reserve Bank of New Zeal 以下简称RBNZ)在其官网发布了一篇名为《发行中央数字货币的利与弊》的文章,文章从流通、支付、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等方面探讨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利与弊。

 
此前在写《加密货币的未来——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得到的启示》以及《加密货币进入“监管时代”》两篇文章时,笔者对加密货币之后发展的构想是加密货币体系与现行的货币体系在国家监管下并行,一方面加密货币得到传统中心化机构的信用背书,另一方面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也有利于弥补传统机构内效率低、费用高等缺陷。而RBNZ在此次发表的文章当中提出了纸币、央行数字货币、私人数字货币三者并行的流通体系,由此也为加密货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方向。

 


在这一个纸币、央行数字货币、私人数字货币三者并行的体系当中,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能与传统货币实现直接兑换,由此解决了数字货币最大的“信用背书”的难题。另外,该行也总结道带利息的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作为实行货币政策的工具,进行经济调节等优点。

 
总览全文,不难发现,国家发行数字货币与当初提出的加密货币在国家监管下运行的构想,结果大体是相同的——国家进场监管数字货币,市场得到规范管理;国家金融体系得到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的技术支持,加快原有体系技术转型升级。

 
但是,这两种发展体系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币值不稳定使得比特币以太坊等现有的主流加密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呈现变动幅度大、频率高等特点,根据一些数据网站的数据显示,比特币的价格5月份8000美元跌落到6500美元左右,最近又短期反弹到7000美元到7200美元的价格区间,且整个加密货币市场持续低迷。

 
如果央行要发行数字货币,维持加密货币与纸币之间汇率的稳定是央行必然采取的动作,这也有利于维持市场的稳定。另外,加密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分布式记账的特质在提高交易安全性、透明度的同时,也给后续的追踪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技术上的一些漏洞与不足也在考验加密货币+区块链系统能否成为大规模商用的体系。例如,多方数据显示,区块链技术的负载能力尚未达到能够承载大规模现实交易的要求。日经新闻13日也报道了一篇由于技术困难,平台无法冻结违规账户,为用户追回损失。因此,从现实层面讲,发行国家数字货币之事,还任重而道远。

 
除此之外,国家发行数字货币还有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各国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大多基于[央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制。国家发行数字货币之后,(在文章的构想下)现有的流通体系可能变成[央行-商业银行]、[央行-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平台]两种体系并行的状况。而由于数字货币具有流通快、费用低等优势,加之获得了央行的信用背书,国家数字货币体系一定会对传统银行业造成冲击,特别是对银行跨境汇款业务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然而,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冲击银行业仍存在不确定性。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走了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这一趋势对银行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倒逼银行业采取措施转型,带动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福是祸,目前尚不好下定论。

 

但是,上文提到的监管难题、技术问题以及长期对于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是否应该接受国家等中心化机构监管的争论,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转自:陈文删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arahxia618/article/details/8074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