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之偏好、效用与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一、 偏好、效用与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教材和书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本讲义定义为教材更为合适一些,系统而有序的学习方法。
一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要在10年后才能进入教科书——张维迎(北大、光华)。

1. 消费集与偏好关系

  • 偏好:是指对于物品的喜欢程度,或主观评价,

  • 价格 是对人们无穷欲望的一种限制,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不能为所欲为。解决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的方法无非是两类:已是价格,价格索高了,会限制欲望的扩张;

  • 配额,及凭证供应 除此以外,当然还有更高层次的途径,即修身、自觉,但那是通过道德约束与调节对欲望道德自我节制。经济学假定人们的自觉程度不高,在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利己不损人)这一假定下,认为价格的办法是通常的;但有事配额比价格优越。

当选择集里的偏好关系与可行性或预算集有公切线集时,就形成了需求

消费集

  • Consumption set,代表所有的消费计划的集合,不管这些消费计划是否能实现;全文的立足点,并以此为根基开始全文的撰写。

偏好与效用

在穆尔(Mill)、埃奇沃斯(Edgeworth)的古典或新古典理论里,效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如“快乐”或“痛苦”。因此,他们假定一个人的效用是可以测量的,一个人的效用是可以与另一个人的效用相比较的。这种概念的难堪之处在于,经济学家必须对人们内心的活动作出严酷的假定,而这些假定往往很牵强

帕累托(Pareto,1896年)率先对效用可以测量表示怀疑。斯拉茨基(Slusky,1915年)第一次不用可测量的效用却推导出了需求理论。希克斯(Hicks,1939年)指出,为了讨论需求规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价格越低,需求量越高),边际效用递减律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充分的。迪布鲁(Debreu,1959年)完成了标准的消费理论的推导,其所用的效用概念只依赖于偏好关系。

Cardinalutility theory is a method which assumes that satisfaction can be measuredusing the unit of ‘util’.

  • 序数效用论:Ordinal utility the benefit or satisfaction gained by consumerscannot be measured in quantitative form, but in terms of comparison to theconsumption of other goods.

效用函数

一定条件下,代表偏好关系的函数。

边际替代率

关于这部分的推导真是鸡肋,首先,应该给出 f ( x ) 是否已知的声明,当然这个是指两种上片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声明亦不影响,但是直接使用全微分便可得出结论,文中推导实在繁琐。现给出全微分求解方法。

(5) u ( x 1 , x 2 ) = c

(6) u ( x 1 , f ( x 1 ) ) = c

(7) u x 1 + x 2 x 1 d x 2 d x 1 = 0

(8) x 2 x 1 = u x 1 d u d x 2

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效用函数最大,约束条件是预算以内.

(14) m a x [ u ( x ) ]

(10) s . t . p x y

消费者基本问题

优化问题:

it’s interesting.

当经济学用数学的逻辑,你就会发现她真的是理性的,但是要定义如此之多的概念,是否是非理性的,是否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也许有了计算机工具后,无论多么复杂的方程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我还是那就话,人是聪明了还是愚蠢了。

消费者最优解第一性质;物品 i 的边际效用与物品 j 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他们的价格之比。

消费者最优解第二性质;由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主观偏好恰好被预算线约束住。

消费者最优解第三性质,亦称之为等边际法则;用俗话说,消费者如果达到最优,他的钱无论花到哪里,每分钱的边际效用应该相等

书是写给人看的,一本书如果可以达到雅俗共赏,那一定是妙哉妙哉。记得鲁迅就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与出汗》,一部红楼梦,有香汗的林黛玉,也有臭汗的焦大,这才是传世之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sroad/article/details/7916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