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云舒:企业上云

背景篇:数字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

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已充斥于经济发展和生产运行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商业模式的驱动下,上云几乎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和“不二之路”。无论是传统企业追寻数字化重生,还是新型互联网企业谋求数字化新价值,要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他们最直接最优先的路径就是企业上云。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很显然,政策的引领对于企业上云具有最直接和明显的驱动作用,加上技术发展的因素也在无形中倒逼企业上云。同时,由于近几年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对于“创新促发展”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以期寻求TCO的目标和在业务流程、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效果。

尽管如此,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云计算产业的规模和企业上云的比率都存在巨大差距,根据IDC预估,未来1-3年将是企业上云的高潮期,预计2023年我国企业上云率将达到60%以上。

在如此快速的上云进程中,无论在政策响应还是业务创新的驱动角度出发,企业上云无法避免地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里就包括转变企业上云的思想观念,确定企业上云的策略与节奏,开展企业上云的最佳路径和方法等核心问题,另外对于企业上云后的“再生发展”问题更要提前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企业生产方式,方能实现全面突破。

思想篇:打好企业上云的思想基础

从IT建设信息化,到全面互联网化,再到当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经济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基本运行方式。实现企业上云则是广大企业和广大云服务商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前阶段影响着企业上云节奏以及效果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最关键的则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型问题。

企业上云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上云所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或者说是最基本的诉求,那么一定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

降低成本:云计算平台的共享以及弹性机制,通过虚拟化和容器等技术帮助细化了用户资源投资的颗粒度,在实现单位成本价格降低的同时,允许“按需付费”,这一点对于小企业来说极其重要了,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灵活资金投入到业务核心领域,即使企业业务终止了,也无需面对旧资源处置的问题。

提升效率:企业的应用上云后,就等同于拥有了“随时可用、资源无限”的云计算无形资产,包括具有统一运维能力的计算层资源、弹性配置的网络资源、全套安全产品和配套服务能力,企业按需选配,能够提升应用的整体运行效率,则是必然的;对于开发型企业,云计算提供丰富的PaaS能力,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开发和维护的门槛,快速构建应用,也提升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敏捷性。

无法回避的挑战

我们看到了企业上云带来的直观改变,但是在实施层面,企业上云在技术上的挑战非常繁多,IT系统环境差异、陈旧的架构、业务的连续性要求,甚至于是思想观念的改变,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挑战。

企业上云的三大困局: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7245333 查看本文章
  1. “上云和云化等同”;很多企业的上云,仍然还停留在基础设施的上云阶段,即所谓的平迁阶段,完成本地IT系统在云上的一比一复制,系统架构还是老架构,运行模式还是老模式,一切都不满足“云化”的特征,当然业就难以发挥云的最大价值;
  2. “什么都可以上云”:不少的企业由于历史的因素,IT系统的软件架构、部署方式依旧非常传统,如依赖着“小型机、虚拟磁带、专业图形显卡”等,这些系统是不具备直接上云的前提的,陈旧的架构需要先进行优化,往往就是这些陈旧的组件拖累了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与稳定性;

(3)“上云万能论”:当然也有企业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经过分析调研,排除万难最终完成了迁移上云,那么就万事大吉了,这样也是片面的,因为上云只是一个起点,企业的目标不是“上云”,而是“数字化转型”,上云后一系列的生产、开发、管理模式方面都有广阔的革新空间,潜在的价值仍然要靠一批懂得云的人才去不断挖掘。

不仅仅是“上云”,而是“优云”

企业在当前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新基建加速了)和企业数据价值再创造的需求,也推动着企业寻找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解,在技术驱动的同时,还要解决和用户价值体系、生产流程的融合的关键问题,这也是用户基于云并实现“业务创新”,即“优云”的前提基础。

这一切都是思想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技术上的问题,那么如何帮助企业打消上云的疑虑,寻找企业上云的最佳策略,真实指明企业上云后的长远方向,即帮助企业决策者打造企业上云的“思想基础”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解密上面的诸多问题,从“上云”到“优云”,不断探索企业上云的创新发展。

方案篇:探索企业上云的创新发展

方向一:实现上云成本和效能的统一

为了保证企业上云真正实现成本和效能的统一,这是在资源应用、场景应用角度提出的“优云”策略,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资源的概念可以延伸到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安全等各个领域,实现成本和效能的统一,需要考虑所有方面资源的合理配备。

适当的资源购入

资源的选型主要体现在规格上,云计算为企业配备了多种规格就是为了匹配客户各类型的需求场景。以云主机为例,则包含了入门型、通用型、网络优化型、内存优化型、大数据型等,选型时需要针对业务进行分类匹配,选择合适的CPU内存比、主频以及内网带宽,如低负载的中小型网站,那么选择通用型即可满足,对于视频编解码、批处理或联机服务器等场景,这就需要选择计算型,甚至是超高主频或计算优化型主机,对于内存数据库、分布式缓存等需求,那么内存性甚至内存网络优化型则是您最好的选择,如果是CDN的需求,那么就要考虑裸金属和原生网络方案了。网络、存储等资源选型同样如此。

同时也要避免超购资源,云是弹性的,不必预留过多资源,可以选择按量付费,在这一点上,云服务商也都会为您提供最合适的匹配方案的。

最合适的应用场景

当我们使用云时,虽然资源成本是可以降低的,但是架构本身的技术选型合理性对于成本的投入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一个应用系统要存储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核心业务数据、用户标签数据、运维日志数据等,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开发人员或应用架构师来说,很有可能统一采用Mysql数据库进行存储,这样做的目的可能单纯的考虑到技术组建单一,学习成本低,便于维护。但是这样的架构明显是不合理的,用户上了云之后,购买的资源是云主机的配置(如8核32GB)往往不如之前的高配置的物理机(如44核256GB),那么技术选型的问题一定会凸显出来,这时候就会有人抱怨上云非但没达到我们的目的,反而业务体验更差了。那么什么是最佳的上云技术选型的姿态呢?

对于企业核心业务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MySQL,只要做好空间设计和索引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用户标签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访问的压力都将十分巨大,对于标签画像类数据,具有明显的散列性质,采用列式数据库(如Hbase),无论存储和读写性能都是最合适的选择;对于日志数据采用MySQL存储,占据昂贵的高端计算和块存储资源则是十分不必要的,此时Elasticsearch不妨一试,功能、性能、扩展性和价格都不是问题。

所以将应用内部的不同的业务场景划分开,采取对应的合适的技术选型,配套低成本和弹性的云计算资源,方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何不乐享其成”

对于很多小型企业来说,与其新建一套业务支撑系统,如OA,财务管理,请假审批等,肯定不如直接借助云上的SaaS产品,如移动云上的云空间产品,可以承载大中小型企业的办公平台,即时聊天、企业网盘、企业邮箱、请假周报...各种功能应有尽有,只需要订购一个合适的企业套餐,每个月几百块轻松搞定;我们何不乐享其成,同时云服务商都具有丰富的成千上万家的服务生态,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足够满足需求。

适当的资源投入、合适的应用场景、应用已有SaaS服务都是很多企业上云所谓考虑的情况,但也恰恰是最基本的,也是在实现企业上云成本和效能统一方面最具有效果的。

方向二:构建服务与上云的迁移方法论

当然企业上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帮系统迁移到云上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新老业务系统的顺利衔接,不能影响用户核心系统的正常运行。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话题,就是“迁移方法论”的概念,这是在上云技术标准、服务规范的角度提出的“优云”要求。

上云迁移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的系统性工程,“迁移方法论”覆盖了上云涉及的迁云策略、标准流程、保障手段等三个方面。

迁云策略

针对于企业当前的IT系统架构是否具备上云的前提条件,是否做好了上云过程的投入与上云后的长远愿景准备。

  • 优先需要选择业务特征与云计算的特点相契合、上云价值效益明显的信息系统来上云,其他系统需要进行改造后择期上云,业界流行着一句话“先简单后复杂、先边缘后核心”说的就是这一点。
  • 即将上云的信息系统,为了优先上云可能需要做一些改造,比如数据开放性标准、服务开放性计划,总而言之,就是做好可开放与不可开放能力的区分,充分保证安全性。
  •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同阶段和愿景,进行评估选择上云服务的具体模式,如基础设施类、平台系统类、业务应用类等。
  • 企业上云的阶段性,经过调研,制定迁云策略的时候,主要考虑上云的阶段,即将即将上云的诸多系统,划分为多个阶段,分批次上云,同时解决好分批上云带来的业务割接、技术方案变化以及资源投入情况。

(2)标准流程

需要有专业的流程和管理方案,企业最简洁的路径则是依靠云服务商专业团队和技术打消上云的恐惧,提振用户的信心。业界通用的上云迁移流程包括如下四个环节:

  • 评估分析:调研清楚上云企业用户和系统现状,包括业务体系、系统架构、资源和运维需求等,重点需要通过此阶段确定用户上云前提条件是否具备、用户上云的最直接和间接诉求、用户上云可能遇到的重难点问题,产出调研表格和分析报告;
  • 规划设计:根据评估分析阶段收集的信息,帮助客户制定系统上云的策略、云上架构的设计、迁移实施方案和验证方案设计等,重点是对上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针对解决办法,描述清楚系统上云后的云上目标架构;
  • 迁移实施:确定上云实施的具体环节和流程关键动作,该阶段需要准备迁移工具、准备云上资源环境、验证迁移方案可行性、正式的应用和数据迁移动作、割接后的业务验证;
  • 优化验收:迁移完成后,需要针对上云的业务系统进行必要的监控,并按需提供架构优化的建议和方案,供用户决策是否进行针对云的业务系统架构的进一步优化。最后经过试运行期后,客户对迁移工作进行正式验收,签署验收单。

(3)保障手段

主要指保障迁移过程安全平稳和业务连续性等诸多手段;

  • 安全保障:主要指敏感场景下,迁移过程中的传输链路和数据本身的安全性加密,典型方案为采用专线、迁移工具对数据压缩或加密处理,数据迁移时候多任务机制其实也是一种安全保障,毕竟每一个线程传输的数据非完整数据,数据被劫持的风险得以降低;
  • 平稳割接:主要指割接过程中所涉及的团队支撑、环境监测、可回退机制等。首先建立客户、维护、迁移三方的支撑团队,对整个过程负责;其次针对迁移前进行环境可用性进行监测,如非全部检测通过,则不进行割接,这里主要指网络权限、机器配置、存储余量、对接需求等;同时需要提供回退机制,即包含迁移前的数据备份,故障时的网关流量的切换等,重点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业务连续性保障:对于中大型企业的上云,业务连续性保障的需求是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需求,业务连续性保障通用的手段包括:通过构建数据库集群实现数据库连续性、通过新旧应用节点加入集群实现应用连续性、通过网关控制流量转发实现新老集群并存、通过业务改造实现整体的连续性。

方向三:帮助用户实现云上的业务创新

从业务创新的角度来谈企业上云,最终目的是促进用户融于云,真正实现生长于云。这是在上云业务创新的角度提出的“优云”要求。主要包括在用户业务流程上的创新、用户体验上的创新、产品服务上的创新、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社会责任上的创新(双碳),本文通过几个例子来介绍一下:

(1)业务流程上的创新

对于很多的中小型的互联网企业,自身往往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对于该类企业业务流程的创新就体现在研发与交付流程上的创新上。那么基于云平台提供的持续集成流水线和自动化发布机制,完全可以满足研发和交付流程的承载需求,基于云构建开发->交付->运行->维护的全场景的云上生产业务的技术革新。

  • 开发层面:侧重构建低代码平台、业务与技术PaaS(或称中台);
  • 交付层面:践行自动化思想,如CI/CD、自动化部署、灰度发布等策略;
  • 运行层面:落地可观测与可维护性,集成入云计算容器镜像、容器服务的运行域中去;

(2)用户体验上的创新

对于一些面向全国性用户业务的企业,其当前网站系统仅部署在一个网点,如客户网站部署在广州,但是对于东北、华北、西北的用户访问远在广州的网站,其性能体验势必存在不足,如果利用云服务商多资源池(如移动云在全国有N+31+X个节点)的特性,在全国多个节点部署业务,为就近的用户提供最佳的体验;当然也可以结合业务特点,选择使用云的智能DNS和CDN方案,缩短用户的访问路径,进一步加快系统响应速度、数据的传输速度;

(3)产品服务上的创新

云计算在技术上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其具备多个应用场景,包括边缘、AI智能、互联/专线等。云计算厂商广泛分布的边缘节点和管理调度平台能力,可以帮助用户满足边缘性业务架构所需要的资源和PaaS,实现算力、应用、网络的重定义;云计算的AI智能训练能力、模型和开放的API,帮助中小型企业拥有“开箱即用”的能力,结合用户典型的场景,快速形成AI能力,不仅避免了重复的开发工作,还兼具了无限的扩展能力,另外学校类用户或科创新用户可以基于云平台的API完成快速的数据训练和模拟实验;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互联和专线,可以支持用户快速数据上云、应用跨资源池的高可用与容灾能力,对于提供数据保护、价值挖掘的企业来说,对于数据的有效安全保存和快读读写,可以极大地提升应用的产值转化率,促进产品服务的全面创新。

  1. 社会责任上的创新

随着“碳中和”和“碳达峰”计划的推进,大多数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来承担社会责任,直接或间接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安全。云计算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整体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打造专有场景的芯片、显卡和服务器降低功耗,同时“云边融合”战略的不断落地,进一步优化了算力资源的结构,将高频调用、低时延的业务需求分配至边缘数据中心,推动 5G承载网络的边缘组网建设,促进算力和网络,提升数据中心PUE值,为碳中和计划做出重要基础支撑。

总之,基于云的开放共享、数据集中与网络协同效应,原有IT系统所承载的管理思想及业务流程定然难以适应企业新的业务实践方式,企业开始意识到并逐步重构SaaS应用,并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力求实现业务流程上的优化及创新,以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长远需要。所以,企业上云不是企业改革的终点,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起点。

方向四:企业上云已进入“范广义”时代

在如今,企业上云的定义已经不断地泛化,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新型上云形式逐步凸显,人们通过云来开展日常生产生活,如云上办公、云上生产、云上娱乐,企业上云已进入“范广义”的“优云”时代。

(1)云上办公:云赋能企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

通过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技术带给企业,更把互联网的思考方式、扁平透明的管理方式带给企业。以工作方式变革撬动管理思想变革,实现降成本、提效能,并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企业积极主动转型。为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帮助企业从技术创新到管理方法创新,完成企业服务和治理能力上云,实现全面数字化升级。尤其在2019-2020年的新股疫情下,企业运用各种数字化手段来进行业务自救,成了诸多企业的共同选择,如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移动云的企业网盘-云空间、云上会议-云视讯、云上邮箱-云邮箱等企业办公平台和应用,开展企业的日常数据管理和机制运作,至今经历了2个“抗疫”年头的成长与探索,这种企业云上办公的形式逐渐成为主流,真正实现了赋能企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2)云上生产:云重新定义算力基础设施

云计算通过新型的基础设施定义,如云桌面、云手机、云电脑等云化终端形态,支持CPU+GPU双算力架构,实现对于各类型实体终端的兼容性适配,让用户通过购买云的方式,虚拟出传统价格昂贵的终端设备(一个中端配置的笔记本的价格在6000元左右,一般3年左右就会更换,年成本约为2000元,而同等配置甚至更强配置的移动云云电脑或云桌面的年使用成本仅为1000元左右),为企业剩下大笔的设备采购的开支。

同时,通过云计算强大的集中处理能力,以边缘计算的形态实现着终端算力的上下调度,在日益火热的算力网络中占据重要的一环,助力政企用户“最后一公里”平滑上云,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云重新定义了算力基础设施。

(3)云上娱乐:云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

云游戏等产品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云游戏的资源和运行过程的云化,实现了终端算力的解放,促进游戏的跨平台移植和平台化。是充分利用5G+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应用,重塑了游戏开发模式和收费模式,各大主流云服务平台变身云化游戏的虚拟运营商,带动广大游戏开发商的技术标准化,促进行业标准的进程。同时,云游戏降低了游戏硬件出货商的话语权,让用户以最低的成本享受最超值的服务体验。

如移动云云游戏凭借移动强大的5G网络、边缘云资源、丰富生态。同时依托集中式的云,实现云游戏和互动视频、直播、广告、教育、VR/AR等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是传统游戏显然不具备的。人们云上娱乐的新方式,践行者云开启了数字娱乐时代新的更多可能。

上云后的思考:不断演进中的上云形态

多云和混合云:企业不可逾越的过渡阶段

其实企业上云已经从单纯的公有云和私有云,逐渐向着多云和混合云方面发展,这也是企业上云的发展中不可逾越的过渡阶段。

更多企业已经从原来的单一云建设转为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灵活性的多云、混合云的建设中来,跨云迁移也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重点。

多云给了企业更多的选择,是企业发展的退步,企业往往会选择2-3家公有云服务商为自己提供服务,甚至在不同的服务商上部署相同的SaaS产品,通过业务双活或容灾、数据灾备的方式存在,以确保单一云服务商故障带来的业务中断。企业选择多云厂商的时候,往往会参考企业背景(民营/国资)、资源池地点(距离和中心数量)、网络链路(运营商接入)、属地化服务能力(省市级,甚至区县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混合云的存在,已不是三五年的事情了,企业构建私有云,购买公有云,实现企业自身应用和数据的最合理部署规划,一方面实现应用和数据的双重保障,兼顾实现移动办公;一方面实现内外分级,形成对内核心数据保存与安全管理,对外数据价值开放的目标。混合云也是大型企业上云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形态,大型企业拥有数以百级的应用服务,定然无法全部一次性搬迁到公有云上,往往云服务商会为大型企业客户开展详细咨询工作,为企业量身打造云化策略,制定未来几年的上云和数字化转型计划。

云原生:打造企业上云的加速器

云原生,是当前云计算技术发展阶段的主题潮流,但是云原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政企客户来说更需要兼顾历史与未来。

对于新型的企业来说,云原生绝对是企业数字化创新的最短路径,云所拥有的资源、平台和应用优势,可以帮助企业按需订购,选取自身所依赖的自动化与半自动化能力,与自身业务核心价值有机集成,企业的转型则事半功倍。

对于云计算,不同行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去引导和赋能企业从On Cloud入云到In Cloud用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主流的云服务商和行业机构均在布局云原生体系架构和评估模型,这里以中国信通院提出的《云原生成熟度模型》为例,提出了企业上云的应用,最高境界为云原生,同时通过基础资源域、应用研发域和服务治理域三个方面提出了应用云原生的成熟度评估标准:

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应用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云原生,需要考虑的也是三个方面:

  • 首先是,所选择的云服务商,需要提供应用上云所需要的基础资源能力,是否可以为应用的部署和运行提供足够强大的弹性资源扩充、容灾和自愈、运维监控和自动化能力;
  • 另外是,应用本身的开发阶段,使用选择了合适的管理方式,如DevOps理念下所提出的敏捷研发、CICD流水线、自动化测试和发布管理、灰度发布等,需要充分运用好云平台提供的能力实现企业研发与交付的高效稳定;
  • 最后是,应用架构中所体现出的服务治理能力,针对注册发现、流量管理、容错与降级、日治与配置管理等非功能性的方面,应用利用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支撑能力,如MSE微服务引擎、云日志和云监控产品、应用性能管理APM等,开展基础治理能力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的三点,也侧面指出了企业应用要实现云原生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云原生俨然已经成为“企业上云加速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ishenghua/article/details/13480697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