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个人增值,未来机遇/发展

1.成长、个人增值
我们经常讲成长,那么我们来看看作为企业,是如何影响一个员工的成长的呢?

—— 环境。

企业是我们的第二“母校”,母校是否是名校、占地面积和人员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好老师”、多少优秀的生源(同学)、多少“好项目”、多少科学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多少优质的“项目资源”,这应当是每一个社会人选择就职企业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想想你在选择高考后选择大学时是怎么选的。)

(1)环境里有没有懂方法论的人带路(高度、深度)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前人一定遇到过,并且一定总结过相应的解决步骤和方法,高端一点我们把大牛们总结的针对解决某个问题的的方式方法称为 —— 方法论。

方法论有什么用呢?

方法论就像你写论文的模板,当你完全没有思路时,你可以运用某个模板《撰写xx类论文的9大要素/方法/模型》去写,结果就会不错。所以很多优秀的人会讲方法论,用方法论指导行为,这样效率高、效果还不错。

大公司里基本事事都要讲方法论(凡事讲方法讲策略,不讲子虚乌有的玄学),否则你说服不了其他同事(大家水平都不差,且企业和业务培训做得又很到位,你能忽悠几个?)。

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我所说的玄学。玄学就是: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也能说得出来,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无法实施、落地的词、句、想法。

正常来说,应该是由专业的管理团队、研究性的业务团队来拆解顶层管理者重要思想为具体可实施目标,这需要极强的行业大局视野、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经验、专业技能、方法论、资源渠道的。

我的意思是,拆解顶层思想这个事,你指望大学生给你拆解吗?

如果不指望大学生呢,公司里又肯定没有相应的规划、研究部门和人才,招不到是一方面,更多可能性是老板们根本不知道企业需要这样的部门和组织架构来解决顶层规划的问题。

在小公司里,老板和领导们更习惯于拍脑袋决策、玄学忽悠,而不是使用科学方法论去做深度、全面的分析。

罗永浩曾特别看不起那种读方法论著作的人,他自己谈到:“过去,我要是在机场看到一个衣冠楚楚的家伙拿着一本杰克·韦尔奇在封面上’狞笑’的《赢》,就会觉得这个笨蛋没救了,但现在我也会拿着这样的书硬着头皮读完。”(所以你如果还不读书,还像罗永浩这大傻子一样,那你就得考虑改改了。凡是我见过企业做得很好的企业家,没有一个不说年轻人要多读书的,没有一个不是日日读书的。)

可以说,罗永浩就是被不读书、被不懂方法论所“制裁”的第一著名企业家了。

方法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你遇到一个人在四处宣扬理论不重要、读书无用的话题,包括他认为所有信奉、研究、归纳、创造理论方法的学者和践行者是傻X的时候,你就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这个人有没有资格做你的朋友,因为他显然还没长大。

(2)环境里有没有优秀的团队

团队的作用是形成一个共同成长的“比较环境”。

只有一个优秀的人那不叫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应该由一群优秀的人组成,他们有使不完的劲、穷不尽的创意、魔不灭的意志,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包括方法论”。

如果一个团队里都是一群得过且过、终日养老推锅的人,那还谈什么共同成长呢?何况在小企业,能不能招到一个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储备的人还是问题。

(3)身兼多职,不是你优秀,而是无人可用

在初创公司里,是学不到成体系的知识、接受不到培训的,能做的只有身兼数职的打杂能手,永远都不可能成为XX领域专业人才。

说不好听的,小公司一个人啥都干,你去大公司在任何领域都比不过人家一个螺丝钉的专业程度,专业度高的螺丝钉在市场上也比大杂烩吃香(说白了人家不但比你专业,未来的路也比大杂烩宽多了)。

未来机遇/发展(跳槽换工作)

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是我们的第二“学历”。好的企业就代表着“名校”、代表着“高级学历”,这是重要的人生背书。

总结一下:

大厂人跳大厂,问题不大;
大厂人跳小厂,轻轻松松;(哪怕面试官觉得你不妥,回头一想:大厂人应该还是有大厂人的牛逼之处,过!)
小厂人跳小厂,呵呵呵呵;
小厂人跳大厂,地狱模式!!!(哪怕面试官觉得你很牛逼,转念一算:小厂来的肯定有不靠谱之处,Pass!)
所以,大部分初创公司大概率会快速死亡、还大概率各种制度不合法,员工个人要钱没钱、要成长没成长、还晚景凄凉,我们干嘛去呢,想不清楚也就算了,那看了我这篇分析,你还甘心被骗吗?

最后,如果真想去小公司,希望你能最后想办法收集多一点的信息,像个风险投资人一样,去审视这家公司的:老板背景(学校、学历、经历、成就、评价)、核心管理团队每个人背景、数据(你极大可能看不到,所以信息上太不占优)、管理制度(你很可能也看不到)、商业模式靠不靠谱可不可持续(就是这公司靠啥挣钱,是不是骗炮走人型)。

有些朋友在评论里提到了腾讯等公司,也是从小公司起来的,这怎么解释?

吴晓波在《腾讯传》一书中对第一代互联网创业企业做过归纳。第一,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等一批当下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至少是八九十年代 【中外名校】的“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及以上科班出身(读者不妨对比一下你父辈母辈的大学学校怎么样、学历怎么样、专业跟互联网搭不搭嘎、读书中读书后的社会活动是波澜不惊还是不断追逐新机会),另外三十年前的本科、硕士生,这跟2019年的本硕毕业生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第二,当年的互联网浪潮,是无法与政府进行寻租博弈,且把陈腐而霸道的国有企业集团逐出了竞争圈的独有时空(说白了,互联网这东西太新了,新到我们的政府和国企当时根本没反应过来,即使反应过来了也玩不转);第三,这些创业公司的成功,是在二十年前就接受了国际风险投资资本的催化的。(想想你是从多大岁数才知道“风险投资”这个概念的?)

他们开始创业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是国际互联网刚刚诞生、雅虎兴起,百度李彦宏还没回国创建百度的时候。

天时、地利、人才中的人才。放今天,这依旧是风险投资趋之若鹜的项目标的,这些人若不成功,那是天理难容,请问谁还能成功?难不成是某些小公司的土豪企业家?

所以我说,大家如果真想去小公司,不妨先学学投资人是怎么调查一家创业企业的,从风险投资人的视角观察观察,是不是适合把你自己投资进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2179736/article/details/13128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