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设计—从空间到场景的智慧综合应用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一、题目背景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建设面积呈指数级增长,各种人口密集型产业如金融、电力、物流、教育等蓬勃兴起。其中,智能建筑领域也在蓬勃发展。由于城市规划布局的复杂性、交通设施及道路等网络状结构造成的影响,地块间距离不统一,导致人们生活环境较为拥挤,因而导致大量居民选择出行偏僻小区,致使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噪声污染程度加剧,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经济活动场所的压力。通过对传统建筑设计的改造,智能建筑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停车场、过街天桥、拥堵道路等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智能建筑设计(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理论与方法。它将空间信息与生态信息相结合,借助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从空间到场景的智能模型,从而自动优化建筑系统布局、节约能源消耗、降低交通拥堵,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智能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建立模型预测环境变化,并基于预测结果优化建筑风格,达到效果优化的目标。因此,智能建筑设计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环境感知与建筑信息生成——通过获取周边环境的多模态数据,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特征工程等技术生成建筑信息,对建筑进行空间分析和定位;

  2. 空间数据库建模与查询——建立基于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库,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图像理解,生成建筑空间语义信息,可用于分析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模型训练与优化——运用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训练模型预测空间变化和建筑表征,结合控制策略优化建筑效果;

  4. 用户接口设计——设计具有交互性的用户界面,将建筑方案呈现给用户,让其能够灵活调整和自定义,并得到实时反馈。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一)建筑制作过程

一般来说,建筑制作过程由五个阶段组成:

  1. 需求评估阶段(Design Briefing):产品规划者会收集建筑设计团队的需求文档、项目背景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以及相关的资料。根据需求文档,建筑设计团队就开始进入建筑设计过程。

  2. 方案设计阶段(Design Review):建筑设计团队会形成针对客户需求的方案设计,并向所有利害相关方征求意见,收集各方意见之后做出最终决策。

  3. 绘图阶段(Construction Drawings):建筑设计团队根据设计方案绘制建筑设计图纸,通过预算、时间安排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项目管理。

  4. 工程前期准备阶段(Engineering Preparation):建筑设计团队需要确保工程规划、设计院参建、资金管理、施工人员配置、材料采购等环节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5. 工程执行阶段(Construction Execution):建筑设计团队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在施工现场开工建设,完成工程详细设计后,进行验收、装修、安装等环节。

(二)空间信息(Spatial Information)

空间信息是指以空间坐标的方式表示的地物分布特征。空间信息可以分为三类:

  • 点信息:表示一点空间位置及其属性,例如建筑物中心点、道路终止点。
  • 线信息:表示一条线段空间连接情况及其属性,例如地下管道线、水管线。
  • 面信息:表示一个三维面片空间形状及其属性,例如建筑物面、墙体面。

空间信息是空间科学的基础,可以用于地理信息检索、景观环境模型、空间数据可视化等领域。

(三)生态信息(Ecological Information)

生态信息是指关于土壤、水体、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群系分布及其规律的一切生态环境信息。生态信息可以从多种角度描述建筑所在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如土壤信息包括土壤类型、颜色、纹理、结构等。水体信息包括流域及其水体分布、水体类型及含量、河道分布等。气候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风向、云量、雨量、光照等。植被信息包括森林覆盖率、山地植被、丘陵植被、湖泊及溪谷植被、海洋生物群落等。动植物群落信息包括鸟类、鱼类、猫科动物、野生植物等分布特征。生态系统生物群系分布信息包括微生物群落、病毒形态等。这些生态信息都可以作为空间信息中辅助信息或输入模型,用于改善建筑节能性能、改善城市气象特性、预测地物分布规律、优化房屋规划布局等。

(四)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Fabrication)

数字孪生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系统、工程制图工具、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等手段,进行空间信息虚拟建筑的创新性方法。这种技术的开发重点是将真实世界的建筑信息转变为虚拟空间中的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建筑模拟、可视化、仿真、绘制和布置,实现真实体验建筑作品的过程。数字孪生技术的目标是自动、精准地将空间信息转换为建筑物,从而实现智能、智能、更加现代化的建筑设计。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一)空间聚类算法

空间聚类算法是指根据某些特征,将相似或近似的对象集合起来,形成空间上的群集。由于不同类别的对象的属性、分布特点不同,因此利用聚类算法可以有效地分类、识别、划分空间上的数据。聚类的目的是找出那些“像”的对象,即属于同一类别的对象。

空间聚类算法的原理是先构建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然后对矩阵进行划分(Partition)。该算法的关键一步是如何确定划分的标准。通常采用距离度量,计算两个对象之间的距离,然后按照距离值进行划分。距离定义为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或者其他距离度量方式。

当距离度量选取正确后,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将邻接矩阵看作是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把每个节点都看作是一个点,每条边代表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

  2. 对每条边赋予权值,根据不同的距离度量,给予不同的权值,比如欧氏距离赋予1,曼哈顿距离赋予1.4,切比雪夫距离赋予1.5,依次类推。

  3. 根据权值计算整个图的总权值。

  4. 随机初始化K个中心点,K是用户自己指定的聚类个数。

  5. 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首先确定某个节点到哪几个中心最近,然后将这个节点归入最近的那个中心对应的类别。

  6. 更新中心点的位置,重新计算中心点的值。

  7. 当两次迭代之间的聚类结果没有变化,或者直到达到最大迭代次数限制,停止迭代。

  8. 返回最终的聚类结果。

聚类结果是将相似对象聚类在一起的最终结果。

(二)空间图分割算法

空间图分割算法是指从一张空间图中分割出多个空间子图,用于表示不同的对象类别。空间图分割算法与空间聚类算法一样,也是采用空间信息来进行分类。但它与聚类算法又存在一些差异。聚类算法的目标是找到那些“像”的对象,而空间图分割算法的目标则是将每个子图中所有对象的几何结构保持一致。

空间图分割算法的原理是先构建邻接矩阵,再对节点按照最短路径连通性排序,最后采用最小路径覆盖的方法把图划分成多个连通子图。

空间图分割算法的步骤如下:

  1. 通过形态学方法(例如腐蚀、膨胀等)滤除噪声、抑制局部高度差异。

  2. 使用Kruskal算法或者Prim算法求出最短路径权值,构造图的边集合。

  3. 把边集合按权值升序排序,构造最小权值生成树,即每条边至少需要经过一个中间节点才能添加到树里。

  4. 以最小权值的生成树为基础,对每个节点进行聚类。

  5. 根据聚类结果,把每个连通子图按照层次聚类,把子图中的点划分到相应的子图中。

  6. 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所有的点都分配到了某个子图。

(三)空间解析网格化算法

空间解析网格化算法是指根据地物的几何结构,将空间划分为适合于建模和模拟的网格化单元。空间解析网格化算法可以细粒度地表示空间中具有明显特征的地物,对模拟建筑物理行为、风吹散、热传导等有重要作用。空间解析网格化算法的原理是先建立地物与网格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基于该对应关系对网格进行划分。

空间解析网格化算法的步骤如下:

  1. 确定网格的尺寸和大小。

  2. 计算网格单元的中心坐标。

  3. 将建筑物划分为包含一定面积的网格。

  4. 计算网格单元的中心点的法向量、侧影角等信息。

  5. 输出建模网格模型文件。

(四)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是智能建筑设计领域的两种重要的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可以用来处理复杂、非线性的空间信息,是建立智能建筑的基础。深度学习可以用来处理海量的、高维的空间信息,是对智能建筑领域的前沿技术。

(四一)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指通过训练算法来发现数据的内在规律,从而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或分类。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已知数据中学习到模式,并应用于未知数据,从而对其进行预测或分类。在智能建筑设计中,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建筑物的不规则性、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建筑物本身的异构性。

机器学习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数据获取:收集建筑数据,包括建筑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等。

  2. 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初步清洗,删除无关的数据,保证数据质量。

  3. 数据标记:对建筑物进行标记,每个建筑物都有一个唯一的标签或编号。

  4. 数据划分: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

  5. 特征工程:通过组合、抽取、变换等方法,通过对建筑物的特征进行挖掘,获得更多的特征信息。

  6. 训练模型: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模型。

  7. 模型评估: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模型的性能指标。

  8. 预测:对新数据进行预测,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对建筑进行分类。

(四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利用神经网络结构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元网络,并将海量的、高维的空间数据输入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得到模型参数。深度学习可以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用于处理复杂、非线性的空间信息,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效率、降低成本。

深度学习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数据获取:收集建筑数据,包括建筑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等。

  2. 数据划分: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

  3. 特征工程:通过组合、抽取、变换等方法,通过对建筑物的特征进行挖掘,获得更多的特征信息。

  4. 模型设计:设计卷积神经网络(CNN)或者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

  5. 模型训练:训练模型,优化模型参数。

  6. 模型评估: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模型的性能指标。

  7. 预测:对新数据进行预测,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对建筑进行分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350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