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Link(链接)

静态链接的过程

静态链接(Static Linking)是编译程序时链接库的一种方法。在静态链接过程中,程序所需的库文件会被嵌入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这样,程序在运行时不需要动态加载外部库文件。静态链接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编译源代码:首先,将源代码编译成目标文件(object files)。编译器(例如 GCC)会将源代码文件(例如 C 或 C++ 文件)翻译成机器代码。每个源代码文件会生成一个对应的目标文件。
  • 链接库文件:链接器(例如 ld)会将目标文件与静态库文件(通常是 .a 文件)链接在一起。静态库文件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多个目标文件的归档文件(archive file),这些目标文件包含了程序所需的库函数的实现。
  • 解析符号:链接器会在目标文件和静态库文件中查找并解析程序中使用的符号(例如函数和变量)。链接器会将这些符号与其在库中的实现进行匹配。
  • 合并目标文件:链接器将合并所有相关的目标文件和静态库文件中的目标文件,生成一个单独的可执行文件。这个可执行文件包含了程序所有的代码和数据,包括库函数的实现。
  • 重定位:链接器会确定合并后的目标文件中各个符号的最终内存地址,并更新对这些符号的引用。这个过程称为重定位(relocation)。
  • 生成可执行文件:链接器最后会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例如 .exe 或 ELF 文件),其中包含了程序的全部代码和数据。这个文件可以在目标平台上直接运行,而无需额外的库文件。

静态链接的优点包括独立性(程序可以在没有库文件的系统上运行)和性能(程序启动和运行时不需要动态加载库文件)。但静态链接也有一些缺点,如生成的可执行文件较大(因为包含了库的实现),以及在库更新时需要重新编译和链接程序。

为什么要用链接?

链接(Linking)是程序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链接主要用于将编译生成的目标文件(object files)和库文件(library files)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程序。使用链接的原因主要包括模块化、效率和代码重用等方面的考虑:
(1)模块化:模块化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模块。通过链接,程序员可以将源代码分割成多个独立的模块(源文件),分别编译成目标文件。链接器会将这些目标文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这样,当某个模块需要修改时,只需重新编译该模块,而无需重新编译整个程序。
(2)效率:链接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当程序的某个部分需要修改时,只需重新编译该部分,而无需重新编译整个程序。链接器会将已经编译好的目标文件和库文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可执行程序。这样,程序员可以更快地进行迭代和调试。
(3)代码重用:链接可以方便地重用已有的代码库。程序员可以将常用的函数和数据结构封装成库文件,以便在多个项目中使用。链接器会将这些库文件与目标文件连接在一起,使得程序可以调用库中的函数和数据。这样可以避免重复编写相同的代码,提高开发效率。
(4)节省内存和磁盘空间:通过链接动态库(dynamic libraries,例如 .so 或 .dll 文件),多个程序可以共享同一份库文件,从而减少内存占用和磁盘空间。动态链接允许程序在运行时加载库文件,这样,只有在程序实际使用到库中的函数时,库文件才会被加载到内存中。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总之,链接是程序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有助于实现模块化、提高开发效率、实现代码重用以及节省内存和磁盘空间。

连接器的作用

连接器(Linker)是编程语言的工具链中的一个重要组件,负责将编译后生成的目标文件(object files)和库文件(library files)连接在一起,生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或库文件。连接器的主要作用包括:

  • 符号解析:程序中的函数和变量被称为符号(symbols)。连接器会扫描目标文件和库文件,找出它们之间的符号引用关系,将使用到的符号与其在库中的实现进行匹配。这个过程称为符号解析(symbol resolution)。
  • 合并目标文件:连接器将多个目标文件和库文件中的目标文件合并成一个单独的文件。这个文件可以是一个可执行文件(例如 .exe 或 ELF 文件),也可以是一个库文件(例如 .a、.so 或 .dll 文件)。
  • 重定位:在合并目标文件的过程中,连接器会为每个符号分配内存地址。重定位(relocation)指的是更新目标文件中对符号的引用,使其指向正确的内存地址。这个过程包括处理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两种类型的引用。
  • 生成可执行文件:连接器最后会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

符号解析
符号解析(Symbol Resolution)是链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它涉及到将源代码中的符号(如函数和变量)与其在目标文件或库文件中的实际实现进行匹配。在编译过程中,源代码会被翻译成目标文件,但编译器并不知道这些符号在最终程序中的具体地址,因此会产生一些未解析的符号引用。

在链接过程中,连接器需要完成以下符号解析任务:

  • 寻找符号定义:连接器会扫描所有输入的目标文件和库文件,找到每个未解析符号的定义。这些定义可能来自于其他目标文件或库文件。
  • 解决符号冲突:当多个目标文件或库文件中存在同名符号时,连接器需要决定使用哪个定义。这通常涉及到处理弱符号(weak symbols)和强符号(strong symbols)之间的优先级关系。强符号通常会优先于弱符号被选为最终定义。
  • 连接器会构建一个符号表(symbol table),记录每个符号的名称、类型和地址。

重定位

  • 链接过程中的重定位是指在程序加载时,操作系统将程序中引用的符号(比如函数、变量等)的虚拟地址转换为真实的物理地址的过程。

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常常需要调用外部库或模块中的函数或变量,这些外部库或模块的代码并不在当前程序的代码文件中,需要通过链接来将它们与当前程序的代码组合在一起。在链接时,编译器会将当前程序中引用的外部符号与外部库或模块中的实际符号进行匹配,并将引用符号的虚拟地址保存在程序的符号表中。在程序运行时,操作系统会将程序的虚拟地址映射到真实的物理地址上,并将程序的符号表中的虚拟地址替换为实际的物理地址,从而完成重定位的过程。

  • 重定位的过程通常是由操作系统的动态链接器(Dynamic Linker)来完成的,动态链接器会在程序加载时动态地将程序中的符号进行重定位,并将程序的入口点设置为程序的起始地址。

.o可重定位目标模块

“可重定位目标模块”(Relocatable Object Module)是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程序链接过程中,可以被链接到其他目标模块以创建一个可执行文件或库的目标文件。可重定位目标模块包含了程序的一部分(如函数、数据等),这些程序在编译后被存储为二进制格式。

编译器在编译源代码时,通常会将每个源文件编译成一个可重定位目标模块。这些模块包含了程序的各个部分,它们被设计成可以在链接阶段与其他目标模块组合在一起。链接器负责处理这些模块之间的符号解析、地址计算和重定位等任务,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文件或库。

可重定位目标模块的主要优点是模块化。它们允许程序员将大型程序分解成多个源文件,这有助于代码的组织和维护。此外,可重定位目标模块还可以在多个项目之间共享,从而实现代码复用和减少编译时间。

.out可执行文件

“可执行文件”(Executable file)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用于执行程序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这些文件包含编译后的程序代码(机器代码),以及程序运行所需的数据和资源。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可执行文件具有不同的文件扩展名,例如在Windows系统中,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通常是 .exe;在Linux和Unix系统中,可执行文件没有特定的扩展名,但通常具有可执行权限。
将源代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 编译:程序员编写源代码(例如C、C++、Java等编程语言),然后使用编译器将源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通常是机器代码或字节码)。
  • 链接:将编译生成的目标代码(可重定位目标模块)与其他必要的目标模块(如库文件)链接在一起,生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文件。链接器负责解决模块间的符号引用、地址分配等问题。
  • 加载:在程序运行时,操作系统将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内存中,分配运行所需的资源,并在适当的地址空间执行程序。

可执行文件通常包含以下部分

  • 头部:包含文件的元数据,如文件格式、目标平台、程序入口点等。
  • 代码段:包含程序的机器代码,即实际执行的指令。
  • 数据段:包含程序运行时所需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
  • 资源段:包含程序运行时所需的资源,如图像、图标、字符串等。

根据操作系统和目标平台的不同,可执行文件格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Windows系统上的可执行文件通常采用PE(Portable Executable)格式,而Linux和Unix系统上的可执行文件通常采用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格式。

.so共享目标文件

“共享目标文件”(Shared Object File),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也被称为 “动态链接库”(Dynamic Link Library,简称 DL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它可以在程序运行时被动态地加载到内存并链接。共享目标文件通常包含程序中可复用的函数和数据,它们可以在多个程序间共享,从而减少系统资源占用和提高代码重用性。

在 Unix 和类 Unix 系统(如 Linux)中,共享目标文件的扩展名通常为 .so(例如,libfoo.so)。在 Windows 系统中,动态链接库的扩展名为 .dll(例如,foo.dll)。

共享目标文件的主要优点包括:

  • 代码复用:可以在多个程序间共享相同的库文件,减少系统资源占用。
  • 更新简便:当库文件需要更新时,只需替换共享目标文件即可,无需重新编译使用它的程序。
  • 内存占用降低:多个程序可以共享同一个库文件在内存中的实例,从而降低总体内存占用。

共享目标文件的使用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 编译:程序员编写源代码,并使用编译器将源代码编译成共享目标文件。
  • 链接:在编译程序时,链接器会将对共享目标文件的引用嵌入到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中。这些引用通常是间接的,以便在运行时解析。
  • 加载:当程序运行时,操作系统会检查可执行文件中的共享目标文件引用,然后将这些共享目标文件加载到内存中(如果尚未加载),并在适当的地址空间执行程序。如果共享目标文件已经加载到内存中,程序会共享同一个实例。

在开发过程中,程序员需要注意共享目标文件版本的兼容性问题。当一个共享目标文件被更新时,需要确保它的新版本与旧版本兼容,以防止使用它的程序出现问题。

目标模块ELF标准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是一种用于可执行文件、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和共享目标文件的通用文件格式。它在许多Unix和类Unix操作系统(如Linux、FreeBSD、Solaris等)中广泛使用。ELF标准旨在提供一种灵活、可扩展、跨平台的二进制文件格式。

ELF文件格式具有以下特点:

  • 文件头(File Header):包含有关文件类型(可执行文件、可重定位目标文件或共享目标文件)、目标机器类型、文件版本等的元数据。文件头还包含了程序头表和节头表的位置信息。

+节(Section):ELF文件被组织成多个节,每个节包含程序的不同部分(如代码段、数据段等)。节头表(Section Header Table)描述了文件中所有节的属性和位置信息。

+程序头表(Program Header Table):仅在可执行文件和共享目标文件中存在。它描述了程序在运行时如何将文件的各个部分映射到内存中。每个表项描述了一个内存段(Segment),并包含有关该段的类型、访问权限、在文件中的偏移量以及在内存中的位置等信息。

+符号表(Symbol Table):包含了源代码中的函数、变量等符号的信息。链接器使用这些信息来解析符号引用,将可重定位目标模块链接到一起。

+重定位表(Relocation Table):包含了在链接过程中需要修正的地址引用。这些引用通常是指向其他模块中的符号的。链接器根据符号表和重定位表来修正这些地址引用。

+字符串表(String Table):包含了文件中用到的字符串(如符号名、节名等)。符号表和节头表中的名称通常都是指向字符串表中的字符串。

+调试信息:ELF文件可以包含调试信息,以便在调试时提供源代码级别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存储在特殊的调试节中,如DWARF格式。

ELF标准的设计使其易于扩展和适应不同的目标平台。在实际应用中,ELF文件格式的实现可能会因操作系统、硬件架构和编译器而有所不同

链接器的符号分类

链接器(Linker)负责将多个目标文件和库文件链接在一起,生成可执行文件或库文件。在链接过程中,链接器需要处理各种符号,如函数、变量等。链接器将符号分类以便正确地解析和链接它们。常见的符号分类有以下几种:

  • 局部符号(Local Symbols):局部符号在定义它们的源文件或目标文件中是可见的,但在其他文件中是不可见的。这些符号通常包括在 C 或 C++ 中声明为 static 的函数和变量。局部符号在链接过程中不需要解析,因为它们仅在本地范围内有效。
  • 全局符号(Global Symbols):全局符号在定义它们的源文件或目标文件中是可见的,同时也在其他文件中可见。这些符号包括非 static 的函数和变量。全局符号在链接过程中需要解析,因为它们可能在其他目标文件中被引用。
    全局符号又分为:
    a. 强符号(Strong Symbols):强符号通常是已分配存储空间的变量和已定义的函数。在链接过程中,强符号优先级较高,如果多个目标文件中存在同名的强符号,链接器会报告错误。

b. 弱符号(Weak Symbols):弱符号通常是未分配存储空间的变量和未定义的函数。在链接过程中,弱符号优先级较低,如果多个目标文件中存在同名的强符号和弱符号,链接器会选择强符号。

  • 外部符号(External Symbols):外部符号是在其他目标文件或库文件中定义的全局符号。在链接过程中,链接器需要查找这些符号的定义并解析它们。如果链接器找不到某个外部符号的定义,将会报告未解析的符号错误。

链接器通过符号分类来处理各种符号引用和解析问题。在链接过程中,链接器会根据符号的可见性、优先级等属性来确定如何解析和链接这些符号。

局部非静态变量与局部静态变量的对比

局部非静态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局部变量,它们在程序中的作用和特性各有不同。以下是局部非静态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的对比:

  1. 生命周期
    + 局部非静态变量(Local Non-static Variable):局部非静态变量的生命周期在其定义的函数或代码块的执行期间。当函数或代码块执行完毕时,局部非静态变量会被销毁。下次进入该函数或代码块时,局部非静态变量会重新创建,并重新分配内存。
    + 局部静态变量(Local Static Variable):局部静态变量的生命周期从程序开始执行到程序结束。即使定义它的函数或代码块执行完毕,局部静态变量仍然存在,下次进入该函数或代码块时,局部静态变量会保留上次的值。
  2. 存储位置
    + 局部非静态变量:局部非静态变量通常存储在栈(Stack)上。栈上的内存分配速度较快,但空间有限。
    + 局部静态变量:局部静态变量通常存储在静态存储区(Static Storage Area)或全局数据段(Global Data Segment)上。这些区域的内存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不会被释放。
  3. 初始化
    + 局部非静态变量:局部非静态变量在每次进入定义它的函数或代码块时都会重新初始化。如果没有显式地初始化它们,它们的值将是不确定的。
    + 局部静态变量:局部静态变量在程序执行期间只初始化一次。如果没有显式地初始化它们,它们会被自动初始化为 0(对于整数类型)或 NULL(对于指针类型)。
  4. 可见性
    + 局部非静态变量:局部非静态变量在定义它的函数或代码块内可见。在函数或代码块之外,这些变量是不可访问的。
    + 局部静态变量:局部静态变量同样在定义它的函数或代码块内可见。虽然它们的生命周期长于局部非静态变量,但它们的可见性仍然受到限制。

总之,局部非静态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在生命周期、存储位置、初始化和可见性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根据程序的需求和预期行为,开发者可以选择合适类型的局部变量。

链接器如何解决重复符号a定义问题?强符号,弱符号

链接器在处理多个目标文件时可能遇到重复符号定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链接器依赖于符号的分类:强符号(Strong Symbols)和弱符号(Weak Symbols)。以下是链接器如何处理重复符号定义问题的方法:

  • 强符号与强符号:如果链接器发现两个或多个目标文件中具有相同名称的强符号(例如,已分配存储空间的变量或已定义的函数),那么它将报告一个链接错误,指明存在多重定义。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需要检查源代码以找出重复定义并进行修正。
  • 强符号与弱符号:当链接器遇到一个强符号和一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名称的弱符号时,它会选择强符号,并且忽略所有相同名称的弱符号。这是因为强符号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在这种情况下,链接器不会报告错误,而是继续链接过程。
  • 弱符号与弱符号:如果链接器发现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名称的弱符号,它会随意选择其中一个,并忽略其他的弱符号。链接器不会报告错误,而是继续链接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链接器使用强符号和弱符号的分类来解决重复符号定义问题。强符号具有更高的优先级,而弱符号在链接过程中可被强符号覆盖。开发者在编写代码时应注意避免符号重复定义,以确保正确的链接和程序行为。

避免全局变量的原因

全局变量在整个程序范围内都可见和可访问,虽然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方便使用,但过度使用全局变量会导致一些问题。以下是避免使用全局变量的主要原因:

  • 可维护性:过多的全局变量会使得程序难以维护。由于全局变量可以在程序的任何地方被访问和修改,因此很难跟踪它们的使用情况。这可能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修改。
  • 命名冲突:全局变量共享同一个命名空间,这可能导致命名冲突。当程序变得庞大,或者有多个开发者参与时,不同的开发者可能会为全局变量选择相同的名称,从而引发错误和混淆。
  • 模块化:全局变量破坏了代码的模块化,使得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模糊。模块化是软件设计的重要原则,它有助于将程序划分为可独立开发、测试和重用的部分。过多的全局变量会导致模块之间产生隐式依赖,降低代码重用性。
  • 并发问题:在多线程环境中,全局变量可能导致数据竞争和同步问题。当多个线程试图同时访问和修改全局变量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状态。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开发者需要使用锁、原子操作等同步机制,这会增加代码的复杂性。
  • 测试困难:由于全局变量在整个程序范围内都可访问,因此编写针对包含全局变量的代码的单元测试变得更加困难。全局变量可能导致测试之间产生副作用,使得测试结果受到其他测试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建议使用局部变量、函数参数、返回值、类成员等替代全局变量。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和可重用性,同时减少并发问题和测试困难。当确实需要使用全局变量时,应尽量限制其数量和范围,遵循封装和最小化可见性的原则。

重定位入口

重定位入口(Relocation Entry)是链接器在处理目标文件时遇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在编译过程中,编译器可能无法确定某些符号(如变量或函数)在最终可执行文件中的确切地址。因此,编译器在生成目标文件时会创建重定位表(Relocation Table),其中包含了需要在链接阶段进行地址修正的符号引用。每个需要修正的符号引用对应一个重定位入口。

重定位入口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1. 重定位类型:说明如何应用重定位。例如,某些重定位类型表示直接将符号地址添加到引用位置,而其他类型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计算。
  2. 重定位偏移量:指定需要修正的目标文件中的地址位置。这个偏移量是相对于目标文件中某个节(如代码节或数据节)的。
  3. 符号索引:在目标文件的符号表中的符号索引。链接器可以通过此索引找到与重定位相关的符号信息。

在链接过程中,链接器会遍历所有目标文件的重定位表,并根据表中的重定位入口对符号引用进行修正。链接器会查找符号表以确定符号的最终地址,然后根据重定位类型和偏移量修正目标文件中的地址引用。当链接器完成重定位操作后,生成的可执行文件或库文件中的符号引用将指向正确的地址,从而使程序在运行时能够正确访问变量和函数。

加载可执行的目标文件

当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例如,ELF 格式或 PE 格式)被操作系统加载到内存并执行时,会经历以下步骤:

  • 读取可执行文件元数据:操作系统首先读取可执行文件的元数据,例如文件头和程序头。这些数据包含了有关程序的各个段(如代码段、数据段)的信息,以及如何将它们加载到内存中的详细信息。
  • 分配内存:操作系统根据可执行文件的元数据为程序的各个段分配内存。通常,代码段会被加载到一个只读内存区域,而数据段和堆栈段则会被加载到可读写的内存区域。
  • 加载程序段:操作系统将可执行文件中的各个程序段(代码段、数据段等)加载到分配的内存区域中。在加载过程中,操作系统可能需要处理一些重定位信息,以修正程序中对内存地址的引用。
  • 解析动态链接库:如果可执行文件依赖于动态链接库(例如,共享库或 DLL 文件),操作系统会加载这些库并解析它们的符号。这可能涉及到进一步的重定位操作,以确保程序中对库中函数和变量的引用指向正确的地址。
  • 初始化堆栈:操作系统会为程序分配并初始化堆栈内存。堆栈用于存储函数调用的局部变量、参数和返回地址等信息。
  • 跳转到程序入口点:最后,操作系统会将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设置为程序的入口点(通常是 main 函数或其等价物)并开始执行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操作系统负责正确加载可执行目标文件,并为程序提供一个适当的运行环境。加载完成后,程序开始执行,直到遇到结束条件(如返回操作系统或异常终止)。

打包常用的函数

为了在多个项目中重用常用函数,可以将这些函数打包到一个静态库、动态库或头文件。以下是为这三种方式创建和使用库的简要说明:

  1. 静态库:
    将常用函数打包到静态库(在 Unix 系统中通常为 .a 文件,在 Windows 系统中通常为 .lib 文件)允许将这些函数与其他项目的目标文件一起链接。创建静态库的步骤如下:
    a. 编写包含常用函数的源代码文件(如 .c 或 .cpp 文件)。
    b. 将源代码文件编译为目标文件(如 .o 或 .obj 文件)。
    c. 使用静态库工具(如 Unix 系统中的 ar,Windows 系统中的 lib)将目标文件打包到静态库文
    件中。
    d. 在其他项目中使用静态库时,将静态库文件与项目的目标文件一起链接。
  2. 动态库:
    将常用函数打包到动态库(在 Unix 系统中通常为 .so 文件,在 Windows 系统中通常为 .dll 文件)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加载和链接这些函数。创建动态库的步骤如下:
    a. 编写包含常用函数的源代码文件(如 .c 或 .cpp 文件)。
    b. 使用编译器选项将源代码文件编译为动态库文件。例如,在 Unix 系统中使用 gcc,可以使用 -shared 选项创建动态库。
    c. 在其他项目中使用动态库时,确保动态库文件在运行时可用。操作系统需要能够在预定义的搜索路径中找到动态库文件。
  3. 头文件:
    另一种重用常用函数的方法是将它们直接包含在头文件中(如 .h 或 .hpp 文件)。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函数,例如内联函数或模板函数。将函数放在头文件中,然后在需要使用这些函数的项目中包含头文件即可。

注意:在选择库类型时,需要权衡静态库和动态库之间的优缺点。静态库会将函数代码直接链接到目标程序中,从而导致程序体积增大,但减少了运行时的外部依赖。动态库在运行时加载,可以节省磁盘空间和内存,但可能导致依赖问题和版本兼容性问题。

静态链接库

静态链接库是一种将编译后的目标文件打包成一个库文件的方式。这种库文件可以在链接阶段与其他目标文件链接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静态链接库中的函数和数据在编译时被嵌入到可执行文件中,使得生成的可执行文件独立于库文件。这样,在运行可执行文件时,不需要额外的共享库或动态链接库。
在 Unix-like 系统(如 Linux)中,静态链接库通常以 .a(代表 "archive")为文件扩展名,如 libexample.a。在 Windows 系统中,静态链接库通常以 .lib 为文件扩展名。

创建静态链接库的一般步骤如下:
1.编写源代码文件(如 .c、.cpp)并实现所需的函数和数据。
2.将源代码文件编译为目标文件(如 .o、.obj)。
3.使用归档工具(如 Unix-like 系统中的 ar,Windows 系统中的 lib)将目标文件打包成一个静态链接库。

使用静态链接库的一般步骤如下:
1.在源代码中包含静态链接库中的函数和数据的声明(通常在头文件中)。
2.在编译和链接过程中,指定静态链接库的路径和名称,以便编译器和链接器找到并链接库文件。

静态链接库的优点:
1.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包含了所有需要的函数和数据,因此在运行时不依赖外部库文件。这使得部署和分发更加简单。
2.可能获得更好的性能,因为函数调用是直接的,而不需要间接寻址。
静态链接库的缺点:
1.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体积较大,因为库中的所有函数和数据都被嵌入到可执行文件中。
2.更新库时,需要重新编译和链接使用该库的所有程序,以便使更新生效。

综上所述,静态链接库适用于那些希望将所有依赖打包到一个独立可执行文件中的项目,以简化部署和分发过程。然而,需要权衡静态链接库带来的可执行文件体积增大和更新困难等问题。

静态库链接的过程
静态库链接的过程是将静态库中的目标文件与其他目标文件链接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链接器在这个过程中解析符号引用,将它们与库中的实际函数或变量关联起来。下面是静态库链接过程的详细步骤:

1.解析输入文件:链接器接收一组输入文件,这些文件包括目标文件(如 .o 或 .obj 文件)以及静态库文件(如 .a 或 .lib 文件)。链接器首先解析这些文件,以了解文件中包含的符号、重定位信息等。
2.符号解析:链接器开始解析输入文件中的符号引用和定义。对于每个未解析的符号引用,链接器会查找输入文件以找到对应的符号定义。对于静态库文件,链接器仅提取包含所需符号定义的目标文件。这意味着静态库中未使用的函数和数据不会被包含在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
3.地址分配:链接器为输入文件中的各个段(如代码段、数据段等)分配内存地址。在分配地址时,链接器会确保每个段在内存中具有适当的对齐和访问权限(如只读、可读写等)。
4.重定位:链接器处理输入文件中的重定位信息,以修正程序中对地址的引用。这可能包括将函数调用指令更新为正确的目标地址,或将全局变量引用更新为正确的内存位置。
5.生成输出文件:链接器将链接后的代码和数据合并到一个新的可执行文件(如 ELF 或 PE 格式)。这个可执行文件包含了所有输入文件中的函数和数据,以及链接器生成的运行时信息(如符号表、重定位表等)。
6.优化(可选):在链接过程中,链接器可能会执行一些优化操作,如删除未使用的函数和数据、合并重复的常量等。这些优化可以减小可执行文件的体积,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完成以上步骤后,静态库中的函数和数据将被嵌入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依赖于外部的库文件,因此可以在没有静态库的环境中运行。

使用静态库的过程
使用静态库包括创建静态库、将静态库与程序链接以及运行程序的过程。以下是详细步骤:

  1. 编写库函数源代码:编写包含常用函数和变量的源代码文件,例如 .c 或 .cpp 文件。
  2. 编写头文件:为库函数创建一个头文件,例如 .h 或 .hpp 文件。该文件应包含库函数的函数原型和全局变量声明。
  3. 编译库函数源代码:将源代码文件编译为目标文件(例如,.o 或 .obj 文件)。在 Unix-like 系统中,可以使用 gcc 或 g++ 编译器。在 Windows 系统中,可以使用 cl 编译器。
    示例(Unix-like 系统):
gcc -c example.c -o example.o
  1. 创建静态库:将目标文件打包为静态库文件。在 Unix-like 系统中,使用 ar 命令创建 .a 文件。在 Windows 系统中,使用 lib 命令创建 .lib 文件。
    示例(Unix-like 系统):
ar rcs libexample.a example.o
  1. 编写程序源代码:编写一个程序,该程序将使用静态库中的函数和变量。在源代码中包含库的头文件。
    示例(Unix-like 系统):
#include "example.h"

int main() {
    example_function();
    return 0;
}
  1. 编译并链接程序:将程序源代码编译为目标文件,并使用静态库链接。在编译和链接过程中,指定静态库的路径和名称,以便编译器和链接器找到并链接库文件。
    示例(Unix-like 系统):
gcc main.c -o main -L. -lexample

在此示例中,-L. 指定库文件的搜索路径(当前目录),-lexample 指定链接的库名(libexample.a)。
7. 运行程序:现在,可执行文件已经包含了静态库中的所有必要函数和数据。运行程序时,不需要依赖外部库文件。
示例(Unix-like 系统):

./main

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地将静态库与程序链接,并运行程序。请注意,如果更改了库中的函数或数据,需要重新编译库并将其链接到程序中,以便更新生效。

共享链接库

共享链接库(也称为动态链接库)是一种将编译后的目标文件打包成一个库文件的方式。与静态链接库不同,共享链接库在程序运行时被动态加载和链接,这意味着程序不需要将库中的函数和数据嵌入到可执行文件中。共享链接库可以被多个程序共享,从而减小程序的体积并节省内存。

在 Unix-like 系统(如 Linux)中,共享链接库通常以 .so(代表 “shared object”)为文件扩展名,如 libexample.so。在 Windows 系统中,共享链接库通常以 .dll(代表 “dynamic-link library”)为文件扩展名。

创建共享链接库的一般步骤如下:

  • 编写源代码文件(如 .c、.cpp)并实现所需的函数和数据。
  • 使用编译器选项将源代码文件编译为共享链接库文件。例如,在 Unix-like 系统中使用 gcc 或 g++ 编译器,可以使用 -shared 选项创建共享链接库。
    示例(Unix-like 系统):
gcc -shared -fPIC example.c -o libexample.so

在此示例中,-fPIC 选项指示编译器生成位置无关代码,这是创建共享链接库所必需的。

使用共享链接库的一般步骤如下

  • 在源代码中包含共享链接库中的函数和数据的声明(通常在头文件中)。
  • 在编译和链接过程中,指定共享链接库的路径和名称,以便编译器和链接器找到并链接库文件。
    示例(Unix-like 系统):
gcc main.c -o main -L. -lexample

在此示例中,-L. 指定库文件的搜索路径(当前目录),-lexample 指定链接的库名(libexample.so)。

  • 确保共享链接库在运行时可用。操作系统需要能够在预定义的搜索路径中找到共享链接库文件。可以将共享链接库文件安装到系统库目录中,或通过设置环境变量(如 LD_LIBRARY_PATH)来指定库文件的位置。

共享链接库的优点:

  • 可以被多个程序共享,从而节省磁盘空间和内存。
  • 更新库时,只需替换库文件,而无需重新编译和链接使用该库的程序。

共享链接库的缺点:

  • 在运行时需要加载和链接共享链接库,可能导致依赖问题和版本兼容性问题。
  • 程序运行时需要依赖外部库文件,这可能使部署和分发变得复杂。

综上所述,共享链接库适用于那些希望节省。

动态链接的加载过程:
动态链接的加载过程是在程序运行时将共享库(动态链接库)加载到内存并链接的过程。这种加载方式允许多个程序共享相同的库代码和数据,从而节省内存和磁盘空间。以下是动态链接的加载过程的概述:
1.程序启动:当用户尝试运行一个可执行文件时,操作系统会将程序加载到内存中。可执行文件的头部包含有关程序依赖的共享库的信息。
2.加载共享库:在程序启动过程中,动态链接器(在 Unix-like 系统中通常是 ld.so 或 ld-linux.so,在 Windows 系统中是 ntdll.dll)负责找到并加载程序所依赖的共享库。动态链接器会查找操作系统的预定义搜索路径(如 /lib、/usr/lib 等)以及环境变量(如 LD_LIBRARY_PATH)指定的路径,以找到所需的共享库文件。
3.链接共享库:动态链接器将共享库中的符号地址(如函数和变量)与程序中的符号引用关联起来。这样,程序就可以调用共享库中的函数和访问共享库中的数据。在 Unix-like 系统中,符号链接过程通常使用全局偏移表(Global Offset Table,GOT)和程序链接表(Procedure Linkage Table,PLT)来实现。
4.重定位:动态链接器处理共享库中的重定位信息,以修正程序中对共享库地址的引用。这可能包括将函数调用指令更新为正确的目标地址,或将全局变量引用更新为正确的内存位置。
5.初始化共享库:动态链接器会调用共享库中的初始化函数(如果有的话),以完成库的初始化工作。这些初始化函数可能包括分配内存、设置全局变量等。
6.程序运行:在共享库加载和链接完成后,程序开始执行。此时,程序可以调用共享库中的函数和访问共享库中的数据。如果程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共享库,动态链接器还可以根据需要加载和链接这些库(这称为懒加载或按需加载)。
7.释放共享库:当程序执行完成并退出时,动态链接器会卸载共享库并释放相关资源。这可能包括调用共享库中的析构函数(如果有的话)以及释放内存。

运行时的动态链接
运行时的动态链接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加载和链接共享库(动态链接库)的过程。这种链接方式允许程序在运行时按需加载和卸载共享库,从而节省资源并提高灵活性。运行时的动态链接主要依赖于操作系统提供的动态链接功能。

在 Unix-like 系统中(如 Linux),运行时的动态链接通常通过 dlopen、dlsym、dlclose 和 dlerror 函数来实现。在 Windows 系统中,运行时的动态链接通常通过 LoadLibrary、GetProcAddress、FreeLibrary 等函数来实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56898461/article/details/129790271
1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