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赢得信任的程度,在于你多大程度上展现真实

个人理解:
真实的自我被他人接纳,是一种极大的认可
如果没有自我表露,就不可能建立更深的关系 -- 度在哪里,危险区、学习区、舒适区、15%
分享什么是合适的,取决于背景信息、对风险的看法,特别是关系所处的状态
对别人的影响,场合是否适宜;感受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表露需要坚毅的品质和内在的力量;让员工正视自我表露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出表率

赢得信任的程度,在于你多大程度上展现真实

赢得信任的程度,在于你多大程度上展现真实

本文会探讨如何让别人真正了解你,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如果你是真诚的、开放的,但是遭到了误解,那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你的开放态度让对方招架不住,那又会怎么样?情绪在自我表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了让别人更了解你,你愿意冒什么风险?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要与不怎么了解我们的人进行无数次的互动。有时,你渴望能有更深刻,更有意义的联结,但你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建立这种联结。让他人更加充分地了解你,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自我表露可以创造更多的联结机会,增强信任。真实的自我被他人接纳,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尽管如此,自我表露也不是没有风险的。比如,在大卫教授的“人际互动”课程的第三周,他依然在和学生建立关系,那天的课程主题是获取他人帮助的重要性。他想为学生示范怎样更加开放。并分享他在心理治疗中的发现。一个学生答道:“我对你的敬意减少了,因为我认为做心理治疗是软弱的表现。我认为人们应该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样地,卡罗尔曾经向一位客户提到,犹太教为她提供了“生活指南”。客户吃了一惊,说道:“我不敢相信,像你这么聪明的人会相信那种宗教的鬼话。这让我怀疑你是否能像我想的那样帮到我。” 在这两个场景中。自我表露都造成了问题,而我们俩起初也都产生了防御的心态,都感到被误解了,但我们更担心这些感受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果。那个学生会不会从此不听大卫的指示,导致在课程上的收获减少?客户会不会抵触卡罗尔的指导? 正是学生和客户的直言不讳,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他们对我们所说的话的反应(尽管他们的反应让人不快)。通常的情况并非如此,尤其是在一段关系的早期,你可能不知道对方有何反应。他们不太可能这样说:“你刚才说的话真让我心烦。”一般而言,你只能从肢体语言或语气中推测他们的反应,而这些信息可能是模棱两可的。他们紧皱的眉头可能是不赞同的信号,也可能他们只是对生活中的某件事感到不快,与你无关。重点是,这里是有风险的。但是,小心谨慎同样也有风险。不幸的是,我小心谨慎,你也可能守口如瓶。如果没有自我表露,就不可能建立更深的关系。那么,你应该表露多少?应该何时表露?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人们通常太过谨慎了——他们可以分享的比自己认为的更多、更早。

15%法则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特定的互动中你会一直评估分享什么是合适的。这种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信息、你对风险的看法,特别是关系所处的状态。该如何解决这种困境? 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们给学生的建议——“试试15%法则”。你可以想象三个同心的圆环——离圆心越远,安全感越少(见图3-1)。中间最小的圆环是舒适区。这个区域代表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或做出的事。对于这些事情,你感到完全放心。最外层的圆环是危险区,是你不会考虑做或说的事,因为很可能造成负面的后果。“舒适区”和“危险区”之间的圆环叫“学习区”。对于这个区城里的事情,你不确定别人会有何反应。在这个区域内,人们通常能学到一些东西。有些学生担心,冒险进入学习区,可能会有无意中陷人危险区的风险。我们对此的建议是,你可以像图1一样,稍做尝试,只踏入学习区15%的区域。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即便遇到坏事,也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你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互动,就能帮助别人进一步地了解你。有了这次的成功经历,你就可以考虑再前进15%了。15%法则不是绝对的金科玉律,其价值在于帮助你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请想象你和一个朋友在一起,并且想知道这个人对你有什么感觉。你可以待在舒适区,说一些这样的话:“有时我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如果你稍微冒险一些,走到舒适区外15%的区城,就可能会说:“上周我对咱们的朋友迈克尔发表了评论,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担心你对我的看法。” 走出舒适区是学习的基础。比如,当你第一次学习滑雪时,你会从初学者滑道开始,而不是最难的双黑道。一旦你在初学者滑道上得心应手了,你就需要换到更有挑战性的滑道(15%),否则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滑雪运动员。站在新滑道的起点,你可能会感到害怕或兴奋,也可能两种感觉都有。但是,只要你在那条滑道上练习的时间够长,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舒适区扩大了,你也准备好前往更难的滑道(下一个15%)了,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当然。如果你想回避那种恐惧,你可以一直待在初学者滑道。但这样你的滑雪技术就不会进步了。不断走出自己舒适区的过程也是建立关系的关键,这是不断自我表露的基础。对于15%法则,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首先,这是主观的:15%对于你来说可能风险很低,但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极端危险的。如果你是个35岁的纽约人,谈论心理治疗可能处在你的15%区域内,但如果你是个55岁的英国乡下人,这个话题可能就远远超出了你的15%。其次,你必须考虑你透露的信息对别人的影响。例如,你不应该和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人分享你与自己母亲争吵的详细过程。最后,你必须判断说话的场合是否适宜。在一对一交流中能谈的话题,可能不适合在人数较多的聚餐里谈。

情绪在关系中的作用
分享事实信息可以让别人在整体上认识我们,但仅此而已。分享感受往往是更有影响力的做法。在这里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区分:认知(想法)与情绪(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后者告诉我们“这有多重要”。(尽管“感受”和“情绪”并不完全相同,但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会在书中交替使用这两个词。)经历同一件事的两个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他们可能都失去了工作,一个人被彻底击垮了,但另一个人只感觉到了挑战。情绪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们能为事实赋予意义。感受也可以表示体验的强度。在回应他人的行为时,你可能感到轻微的困扰,也可能感到烦躁、恼火、生气或暴怒。这些不同的体验强度在人际交流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情绪为交流提供了色彩,能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平静与理性的方式吸引他人。你可以把情绪想象成音乐。音调的变化让歌剧变得丰富多彩,就像伟大的乐谱需要高亢的高声部和低沉的低声部一样。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必须既表达想法(认知),又表达感受(情绪)。如果情绪如此有价值,那我们为什么要贬低情绪? 在许多文化中,逻辑和理性就像通用货币一样占据主导地位。"在多数教育场所都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通过说“ 选2 3让我感觉更好” 就能在数学考试中得A。同样,在许多工作场合,管理者也会说“不要把情绪牵扯进来”。但他们却常常提到自己的情绪(“报告交得这么晚,我很生气”“我们能拿到新合同,我很兴奋”“我担心我们会失去这位客户")。我们也倾向于给“情绪化”贴上槽糕的标签,并且常常得到这样的建议——“不要显露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男人,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了不表露情绪。而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工作的女性常常感到很矛盾,不知道应该表现出多少情绪。因为她们害怕被视为太过敏感或不够坚强,或者“喜欢小题大做”。幸运的是,这种文化规范正在改变。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有关情绪智力的开创性工作对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感受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做一个成功的领导人的关键因素。在过去,许多男人认为表达情绪是一种禁忌,但现在,这种做法更容易被接纳了,甚至是可取的。不过即便如此,这种刻板印象依然存在。情绪有时看起来是矛盾的。这也会使我们不愿意分享情绪。你既有可能对一次谈话感到兴奋,同时也对谈话可能会导致的结果感到害怕。你可能因某人的反馈而受伤,但也为他敢冒风险、提出困难的话题而心存感激。在这些情况下,你可能会沉默,因为你在试图弄清哪种情绪才是正确的。比如,你可以想象今天是周五,你经历了紧张的一周,几乎无法保持平静。你只想躺在沙发上看一本好书。你的爱人在家门口迎接你,告诉你晚上要去一个特别的餐厅度过一个精彩的夜晚,然后你们会一起跳舞。在通常情况下,你会很喜欢这样的安排,但现在这一切听起来就像是折磨。不过,你感谢伴侣试图让你振作起来的努力。你会怎么做?你可以耐住性子,勉强为之——也许你会很喜欢这个夜晚,但你多半会感到沮丧,甚至更加疲惫。你可以拒绝,但你的伴侣就有可能有被排斥的感觉,你也可能有煞风景的愧疚感。两种选择都不够理想。但还有另一种选择。我们称之为“哈姆雷特的困境”——"分享,还是不分享"。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与其在是否听从伴侣的安排上左右为难,为什么不直接说出你的困境呢?“亲爱的,我真的很感谢你做的安排。我能看出你很在意我这周过得不好。但我太累了,不想仅仅因为你下了功夫就勉强自己。我们能不能想想咱们两人都愿意做的事?"——这样就为满足双方的需求带来了一系列可能性。分享困境的正反两面,可以更完整地表达这个问题。这样对方不仅能了解什么事情对你很重要,还能了解什么事情让你陷人困境。没错,这样的表露会让你感到更加脆弱,但你要想深化你们的联结,这就是需要付出的代价。

有关脆弱的问题
当你不确定自己的表露会带来什么影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有风险,这也是你感到最脆弱的时候。如果你在相似的场合下多次表露过相同的事情(即使这件事很私密),而且你很清楚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即使那种反应是消极的,你也不会感到很脆弱,远远没有你分享一些从没对别人说起过的事情时那样脆弱。大卫知道,当学生不知道自己会被接纳还是被排斥、会被赞扬还是被同情的时候,他们是最脆弱的。那种脆弱感能让他们更亲近他人。这就是他们的自我表露让他们真正感到脆弱的原因。当大卫明白了这种“已知”和“未知”的区别之后。他就能够以一种更加冒险的方式让别人了解他了。从那以后,他才发现别人更加信任他了。例如,大卫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高管项目中讲过一门关于自我表露的课程,有些大学教师也参加了这门课。他想示范一下自己教的内容,于是他犹豫再三。适露了他在多年前申请终身教职被拒的经历。虽然大卫以前也分享过这件事,但这届学员中有一位终身教授,这让他在这次表露的时候尤其脆弱。大卫担心他会失去学员的信任,然后大卫透露了更多的内容。他承认了自己分享这件事的担心和不安全感。人们对于自我表露有一个共同的担忧(尤其是在自我表露可能涉及某些可能被视为缺陷的东西时):担心其他人会认为他们很软弱。我们却不这么看。自我表露需要坚毅的品质和内在的力量。当桑杰对埃琳娜说“我很佩服你能有勇气告诉我,说出这些话一定很不容易”时,他指的就是这种品质和力量。在通常情况下,领导者尤其害怕透露与镇定自若的表象相悖的个人信息——如果别人不那么尊重他们了怎么办?如果自我表露的内容会让他人对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产生怀疑,那分享这种信息就可能让人失去影响力和他人的尊重,但除此之外,这样做能帮助领导者看起来更有人性。” 但一个不愿表露脆弱的领导者会营造一种文化规范,这种规范不鼓励组织里的其他人袒露脆弱的一面。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让员工正视自我表露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出表率。大卫曾经为一家500强企业的高管团队组织过一次静修活动。在第一天晚上吃甜点的时候,大家谈到了各自承受的压力。有些压力与工作有关,有些则与个人有关。大家都知道弗兰克的妻子病得很厉害,但他们对事情的细节一无所知。弗兰克犹豫地告诉大家,妻子面临的情况很让人痛苦,然后开始流泪了。他迅速道了歉,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不,没关系!”同事们纷纷说道。然后他们表示他们被弗兰克的坦诚所感动了,并且为他照料妻子的事情而动容。在和硅谷的CEO、创始人共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听到他们说,他们有多渴望这样的坦诚,有多害怕感到脆弱,以及他们的这种信念——如果他们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就会被视为软弱的人——有多根深蒂固。然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当他们卸下面具、冒险表露真心的时候,却发现生活中的其他人反而认为他们更坚强、更值得(也可能更不值得)信任了,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欣慰。

沉默的代价
即使是安全、平常的话语,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人们会编造出一些东西。每个人都会在与人交往时得出一些结论。我们表露得越少,他人就会编造更多的信息,来填补认知的空白,以便理解他们看见的我们。如果我们太过谨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受,我们实际上就更加无法控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了。如果我们只分享自己的一面,就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沉默——在那种情况下,对方看不到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包括那些更有趣的部分。即使我们成功地树立了某种形象,那也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胜利。这只证明了真正的自我不受人欢迎而已。此外,法国著名作家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 Frangois de La Rochefoucauld)曾说过:“我们太习惯于在别人面前伪装自己,以至于我们最终连自己也欺骗了。” 同样糟糕的是,一旦我们给别人留下了某种固定的印象,我们往往就会一直如此表现,而真实的自我会越来越不为人所知。这样做的代价是更加孤独,以及我们所说的“渐渐地被秘密束缚住了”。我们自身重要的部分,通常与我们真实自我的其他方面有关。隐藏自我的某一部分,可能会让我们隐藏更多的东西。导致我们表现出来的部分越来越少,最终让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肤浅。先有安全感,还是先有自我表露?人们很容易有这种想法——“在我知道我能信任那个人,得到他的接纳之前,我不会冒险透露很多信息。我需要先知道他会有什么反应”。我们认为,这里的因果关系应该颠倒过来——承担15%的表露风险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如果每个人都在等着对方去冒险,关系就不会有发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2841352/article/details/13225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