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Web3,为什么所有加密货币的人都突然谈论它?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对 Web 3.0 有点着迷。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改变职业。最有才华的专业人士加入去中心化网络运动是因为:

a) 他们的意识形态

 b) 底层技术。

虽然我们所知道的 Web 2.0 和软件仍在吞噬世界并结出硕果,但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下一个重大范式转变的门槛——Web 3.0。

话虽如此,对于像我这样的非技术人员来说,要理解 Web 3.0 将产生的影响并不容易。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和关注该领域的聪明人,以开始了解基础知识。我将写一系列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来加速我的学习。希望也能帮助其他人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这个开始。我将分解互联网的历史以及 Web 3.0 为何如此令人兴奋。

Web 1.0

在 Web 1.0 中,我们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发现了互联网,它帮助我们访问静态网页。按照今天的标准,Web 1.0 是一种可笑的体验。我仍然记得在我的童年时代,一部电影平均需要三天才能下载。互联网速度慢、价格昂贵,而且用户体验很糟糕。

然而,我们可以如此轻松地与几乎全世界共享信息这一事实对我们的进步产生了难以置信的影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依赖印刷书籍。我们只能以物流的速度传播信息。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获取信息的速度很慢、有门禁,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郊区长大,我只能访问三个信息来源:a)家里的书,b)当地学校强迫我学习的东西,c)我附近的两个图书馆。随着 Web 1.0 的到来,信息交换变得前所未有的可能。我可以下载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籍和内容,这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反过来,获得更多更好的内容让我当时做出了一些逆向选择。当我家人的期望归结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时,我搬到了国外学习。然后我走遍了半个世界,尽管在我的童年时代,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后来,我是家里第一个创业的人。如果没有访问其他志同道合的人编写的各种内容,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并获得随之而来的好处。

 “众所周知的‘万维网’只是一组静态网站,包含大量信息,没有互动内容。连接意味着通过摇摇晃晃的调制解调器拨号并阻止房子里的任何人使用电话。它是 AOL 聊天室和 MSN Messenger、AltaVista 和 Ask Jeeves 的网络。它慢得令人发指。流媒体视频和音乐?忘了它。下载一首歌曲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

为什么 Web 3.0 很重要,您应该了解它,作者Essentia 1

2022年,网速慢、静态网站蹩脚的记忆逐渐淡去。从那以后,我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今天,我们将互联网称为 Web 2.0。

Web 2.0

Web 2.0 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例如,更快的互联网速度、交互式内容、社交、移动、云和用户生成的内容。

有人争论Web 2.0 的兴起是由三大核心创新推动的:移动、社交和云。

2007 年的 iPhone 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接入。我们从每天只使用几个小时的互联网转变为“始终连接”模式。我们的手机让我们可以全天访问网络浏览器和移动应用程序。

从 2004 年左右开始,Friendster、MySpace、Facebook 和 LinkedIn 等公司转型带来了下一波创新。将互联网从一个黑暗和匿名的地方变成今天的样子。社交网络鼓励良好的用户行为。在此过程中,此类平台支持内容生成、推荐、推荐和连接世界。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Web 2.0 带来了云。云计算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开办新业务的成本。突然间,企业家不需要在服务器、硬件和维护上投入巨资。相反,像 AWS 这样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数据中心。允许企业从购买和维护其基础设施转变为以低成本租用存储、计算能力和其他相关资源。反过来,创业成本的降低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简而言之,Web 2.0 使创始人能够构建原型并进行实验,同时降低成本。

1999 年至 2010 年创办初创公司的成本下降,马克·苏斯特

由于所有这些创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互联网。联合国估计,2005 年至 2019 年间,互联网用户从 11 亿增加到 40 亿。

国际电联估计到 2019 年底,超过 51% 的全球人口,即 40 亿人正在使用互联网。

在此过程中,我们生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据。公司意识到个人信息具有巨大的价值。想想Facebook 支付 $19B回到过去收购 WhatsApp。

亚马逊、Facebook、Twitter、谷歌等大型科技品牌开始收集所有这些信息。每个人的身份、浏览习惯、搜索和在线购物信息都被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人。

Web 2.0 旨在改善浏览互联网的体验,从而带来数据的集中化、丰富的连接性和新的机遇。虽然这对教育和创造财富很有好处,但一些不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大型科技公司手中巩固了过多的权力,这导致放弃了隐私。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网络将如何适应,下一步是什么?

a16z 加密学校:Chris Dixon:加密网络及其重要性

Web 3.0

互联网的下一波浪潮将是关于权力下放和隐私的。每个人的信息都会被退回。

Web 2.0 将所有数据集中在少数动机可疑的大型组织手中。Web 3.0 正在努力去中心化信息并恢复隐私。

Web 3.0 归结为几个核心概念:开放、无需信任和无需许可的网络。

  • 开放的web 3.0 建立在区块链之上,通常来自透明运营的社区的开源软件。
  • Trustless ,因为不需要第三方干预。消除由于第三方削减而导致的缓慢交易和更高的利率。区块链使参与者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公开或私下进行交互。
  • 未经许可,因为不需要理事机构的授权。

“虽然 Web 2.0 使许多权力结构民主化并创造了新的机会,经济引擎在很大程度上是私有化和垄断的。Facebook、Uber 和 AirBnB 已经为它们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创建了专用网络。Web 3.0 与此相反,它是关于多个利润中心通过开放网络共享价值的。”

为什么 Web 3.0 很重要,您应该了解它,作者Essentia 1

资料来源:Fabric Ventures

让我在这里开一个括号,向房间里的大象讲话。当我谈到区块链时,我不仅仅指比特币。根据我的经验,对于许多不熟悉加密货币的人来说,Web 3.0 主要与比特币有关。比特币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事实上,有些人认为它触发了整个 Web 3.0 的发展。然而,为了这篇文章,我不想专注于比特币。相反,我指的是带有代币的区块链架构,也就是加密网络。它可以推广到许多不同的应用程序,例如Etherium索拉纳. 这就是为什么让我们使用 Chris Dixon 对区块链的以下定义:

区块链:在物理计算机网络之上运行的虚拟计算机,提供强大、可审计的博弈论保证,它运行的代码将继续按设计运行。

加密网络及其重要性,Chris Dixon

在传统应用程序中,运行业务的组织可能会决定改变产品的工作方式。使用区块链,您需要大量独立用户共同改变他们的想法,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保证它运行的代码将继续按设计运行。”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Web 3.0 过去十年的历史。要真正掌握空间的发展,我们需要围绕所有相关活动有背景。我们拥有的背景越多,就越容易理解 Web 3.0 的真正潜力。

不幸的是,经济机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坏玩家。反过来,一些社区的情绪是加密货币是一个泡沫。许多人认为这些资产没有真正的价值,泡沫迟早会破灭。

a16z 加密学校:Chris Dixon:加密网络及其重要性

a16z 加密学校:Chris Dixon:加密网络及其重要性

我喜欢下面的图表,因为它跟踪了不同活动的增长。虽然代币价格是必不可少的,但该领域还有很多事情发生。要真正理解 Web 3.0 为何令人兴奋,您需要考虑价格、开发人员、启动和社交媒体活动的增长。

a16z 加密学校:Chris Dixon:加密网络及其重要性

事实证明,在所有这些维度上都发生了类似水平的活动,这导致了稳定和渐进的增长,直到我们在 2016 年初达到第三次加密浪潮。大约在那个时候,我们看到提到的所有维度都呈指数增长多于。有很多初始硬币发行(ICO)那个时期的活动。不幸的是,许多 ICO 都是由坏玩家领导的。反过来,在 COVID 发生之前,事情变得有点平静。现在,我们再次看到开发人员、初创公司和社交媒体活动的增长。简而言之,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看到了持续的增长。导致许多令人兴奋的创新。

a16z 加密学校:Chris Dixon:加密网络及其重要性

今天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尝试构建 Web 2.0 流行应用程序的分散版本。这结合了 Spotify 等工具的实用性,同时增加了加密后端功能。

为什么 Web 3.0 很重要,您应该了解它,作者Essentia 1

简单来说,Web 3.0 允许您创建通过代币支付人们使用它们的解决方案。想象一下,如果 Airbnb 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经济激励。因此,从平台创造的财富中分一杯羹?

今天,只有创始人、投资者和员工在分享好处。明天,我们也可以奖励主人,客人和各种合作伙伴。Web 3.0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调整激励措施,同时恢复隐私。

正如 Web 2.0 并没有自动消灭 Web 1.0(仍然在 Internet 的某些部分周围积聚灰尘),向 3.0 的迁移需要时间并与现有的在线系统集成。车轮已经启动,火车已经离开车站。Web 3.0 是一场运动革命,我们已经过了不归路。

为什么 Web 3.0 很重要,您应该了解它,作者Essentia 1

 转载自原作者:Viktor Georgiev Kyosev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DJS_OSOS/article/details/12260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