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

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型提出
在1943年,心理学家Warren McCulloch和数学家Walter Pitts和最早描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工神经网络,并构建了一种基于简单逻辑运算的计算机制。他们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称为MP模型。
阿兰·图灵在1948年的论文中描述了一种“B型图灵机”。(赫布型学习)
1951年,McCulloch和Pitts的学生Marvin Minsky建造了第一台神经网络机,称为SNARC。
Rosenblatt [1958]最早提出可以模拟人类感知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并称之为感知器(Perceptron),并提出了一种接近于人类学习过程(迭代、试错)的学习算法。
第二阶段:冰河期
1969年,Marvin Minsky出版《感知器》一书,书中论断直接将神经网络打入冷宫,导致神经网络十多年的“冰河期”。他们发现了神经网络的两个关键问题:
1)基本感知器无法处理异或回路。
2)电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大型神经网络所需要的很长的计算时间。
1974年,哈佛大学的Paul Webos发明反向传播算法,但当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980年,Kunihiko Fukushima(福岛邦彦)提出了一种带卷积和子采样操作的多层神经网络:新知机(Neocognitron)
第三阶段:反向传播算法引起的复兴
1983年,物理学家John Hopfield对神经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并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网络(称为Hopfield网络),在旅行商问题上获得当时最好结果,引起轰动。
1985年,Hinton和Sejnowski借助统计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提出了一种随机神经网络模型——玻尔兹曼机。一年后他们又改进了模型,提出了受限玻尔兹曼机。
1986年, David Rumelhart和James McClelland对于联结主义在计算机模拟神经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全面的论述,并重新发明了反向传播算法。
1986年,Geoffrey Hinton等人将引入反向传播算法到多层感知器
1989 年,LeCun等人将反向传播算法引入了卷积神经网络,并在手写体数字识别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四阶段:流行度降低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统计学习理论和以支持向量机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模型开始兴起。
相比之下,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不清晰、优化困难、可解释性差等缺点更加凸显,神经网络的研究又一次陷入低潮。
第五阶段:深度学习的崛起
2006年,Hinton等人发现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可以先通过逐层预训练,再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精调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
深度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和图像分类等任务上的巨大成功。
2013年,AlexNet:第一个现代深度卷积网络模型,是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分类上取得真正突破的开端。
AlexNet不用预训练和逐层训练,首次使用了很多现代深度网络的技术
随着大规模并行计算以及GPU设备的普及,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得以大幅提高。此外,可供机器学习的数据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计算能力和数据规模的支持下,计算机已经可以训练大规模的人工神经网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620513/article/details/12386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