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最新进展:动态密码语音无监督身份认证系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近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持召开的“基于动态密码语音的无监督身份认证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会在清华大学举办,AI科技大本营受邀出席。

该成果由清华大学、北京得意音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通过围绕并利用语音信号“形简意丰”的特点,融合声纹识别、语音识别、录音检测、情感识别和防声纹时变等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语音信号的“动态密码”,高效准确地实现了无监督身份认证。据悉,该成果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已在金融、社保、医保和安防等领域得到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次鉴定委员会委员汇集了一批在我国信息技术领域长期耕耘的权威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高文院士出任主任委员。

与会委员有北京工业大学鲍长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爱军研究员(语言所语音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李军锋研究员(优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百晓教授、北京大学王继民教授(信息管理系副系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张劲松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曹立洪教授(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

这里写图片描述
鉴定委员会全体委员与项目组部分成员合影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完成单位的汇报工作,通报了资料审查和系统测试结果,在会议质询讨论环节,高文院士提到了家庭成员之间声纹验证准确度的问题,其他委员还提到了真实意图检测、多语种及跨时间的问题、不同手机信道对于声纹的影响以及录音重放攻击等问题。郑方博士团队对于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经过缜密的质询讨论后,鉴定委员会认为:此次鉴定成果针对网络空间下“无人监督”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动态密码语音的无监督身份认证的技术方案,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与应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并具有以下三大创新点:

提出了用户自定义密码语音与动态密码语音概念,设计了结合语音识别和声纹识别技术的用户自定义动态密码语音身份认证方法,实现了基于用户自定义的动态密码语音无监督身份认证系统,显著增强了基于密码语音进行身份认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提出了基于信号域、特征域和模型域的多层录音重放检测算法,构建了全自动录音重放检测系统,解决了网络空间下“无人监督”时存在录音重放攻击的难题,保障了身份认证系统的可靠性;
提出了克服人类生理制约的时变鲁棒说话人特征提取方法,构建了基于时间窗管道的声纹模型自动更新系统,有助于解决声纹时变鲁棒性难题。
经过全体委员的最后讨论,高文院士代表鉴定委员会宣布了认定结果:该成果满足无监督情况下基于声纹的身份认证技术和应用需求,“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鉴于该成果能够低成本、高精确、弱隐私的保障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建议尽快在各个领域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qcfkyqdxym3f8rb0/article/details/8069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