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观测性创造繁荣技术和软件生态

        可观测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形成了云原生和DevOps之后新的技术潮流,并且广泛融入各个技术领域。该技术最开始在运维领域中仅作为监控模块出现,后来逐渐演进成为贯穿软件全生命周期(研发、测试、部署、运维)的技术平台,不断推动软件工程走向数据化和现代化。

        近些年来,可观测性从技术理论走向落地实践,成为企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的必备工具。在云原生时代,可观测性的普及有效解决了软件系统运维难度大的痛点,推动了IT系统实现高效交付、统一运维,以及持续且精准的系统优化。

        随着它的普及,“可观测性”不幸被误作“监控”或“系统遥测”的同义词。可观测性是软件系统的一个特征。而且,只有当团队采用新的实践进行持续开发时,才能在生产软件系统中有效利用这一特征。因此,将可观测性引入系统既是一个技术挑战,也是一个文化挑战。

        那么,如何在工程团队内开展可观测性实践呢?推荐阅读这本谷歌SRE核心专家、可观测性社区领袖撰写,国内可观测性领域独角兽企业观测云团队倾情翻译的《可观测性工程》。本书得到中国信通院、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20多位国内专家鼎力推荐,是可观测性工程技术领域的标杆之作。

jd正版购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796453.html 

        这是一本可观测性技术落地实践指南,有效解决云原生时代软件系统运维难度大的痛点,推动IT系统实现高效交付、统一运维和持久优化。

主要内容

        本书基于作者在可观测性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撰写而成,旨在帮助读者在工程团队内开展可观测性实践。书中深入分析了在软件交付和运营的背景下可观测性意味着什么、如何构建基础组件来实现可观测性、可观测性对团队动力的影响、可观测性规模化的考虑因素,以及在组织中建立可观测性文化的实用方法,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可观测性改进现有的工作,并提供了从传统工具(如度量工具、监控工具和日志管理工具)迁移的实际注意事项。

本书结构

        本书旨在通过对以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帮助你将事实与炒作区分开来:

  • 在软件交付和运营的背景下,可观测性的含义。

  • 构建基础组件来实现可观测性。

  • 可观测性对团队动力的影响。

  • 可观测性规模化的考虑因素。

  • 在组织中建立可观测性文化的实用方法。

目标读者 

  • 可观测性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软件的运行方式。因此,本书对负责开发生产应用程序的软件工程师非常有用。当然,任何支持在生产中运行软件的人都会从本书中受益。

  • 对于想了解可观测性实践如何为组织带来好处的软件交付和运营团队经理,本书(特别是侧重于团队动力、文化和规模的章节)将为他们提供有益参考。

  • 任何帮助团队交付和运营生产软件的人(例如产品经理、支持工程师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对“可观测性”这一新事物感到好奇和存疑的人,都会从本书受益。

        最后,希望本书能向业界普及可观测性的技术理念与实践应用,把可观测性技术深度引入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领域,提高软件产品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推动IT系统在可靠性、可用性、敏捷性和研发效能等方面不断提升,实现云上软件系统架构升级,培养优秀的国产软件,促进国内软件生态的繁荣。

jd正版购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796453.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73367097/article/details/13246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