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全面的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总结

儿童少年卫生学

绪论

1、 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andadolescenthealth):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 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儿少卫生学的目的: 研究正在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 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目标:保护、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3、儿少卫生学发展特征: ⑴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 中小学生三大特点:①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②在学校接受教育;③集体生活。 ⑵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还考 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⑶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 疗服务。 4、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群体(7-18 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 年龄范围:0~25 岁,即出生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二、儿少卫生学的学科内容

1、生长发育:

2、疾病防治:

3、心理卫生

4、学校健康教育:

5、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

三、警惕“现代文明"对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

1、儿童耐力素质停滞或下降

耐力:表现在肌肉静止性耐力和速度耐力两方面

其中: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耐力跑 等指标出现负增长

2、学生营养状况的“双峰现象”

肥胖(obesity) :1985年肥胖的检出率约为0.2%和0.1%,超重率1%-2%1995年肥胖检出率男6%-8%,女4%-6%; 2000年前后,超重+肥胖:

男孩:7-9岁:25.4%,10-12岁:25.5%; 女孩:7-9岁:17.0%,10-12岁:14.3%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营养素摄入不平衡,以及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造成。

3、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传染病已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控制或消灭,但近视、龋齿、脊柱侧弯等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学生常见病的患病率却是有增无减,有些甚至还在上升。

如:视力低下检出率(主要是近视):

小学22.7%,初中55.2%,大学76.7%。

4、心理行为问题增多,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学龄期主要行为问题,青春期主要行为问题

第一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研究意义:

①探讨生长发育规律、机制特点和动向

②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③为制定发育评价标准及卫生政策、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一、生长发育概念

1、生长(growth):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

身体各部以至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包含形态生长(morphologicalgrowth)和化学生长(chemicalgrowth)。——量变。

2、发育(development):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 力、心理、行为的成熟。——质变。

3、成熟(maturity):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 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4、成熟水平或称之为成熟度(maturity degree): 是指特定的生长发育指标的相对发育水平,即当时的发育水平与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5、生长发育可塑性:是指人体的结构、功能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的内外环境及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意味着生长发育的状态可以被生活经历塑造。

生长发育的可塑性还表现为神经发育的可塑性,即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对神经活动及环境改变作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应答反应。

二、生长发育指标体系

(一)体格发育指标

体格发育(physicalgrowth)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体 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1. 纵向测量

2. 横向测量 包括围度和径长。

3. 重量测量 主要是体重。

4. 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也称体质指数

(1)Quetelet指数 或称为身高体重指数,与人体充 实程度有关。

(2)Kaup指数 或称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较敏感的反映人体的胖瘦程度,与皮脂厚度相关性亦较好。

(3)Rohrer指数 用(W/H3)×107表示,反映身体的充实程度。

(二)体能发育指标

体能(physicalfitness)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延伸,用以全面、准确评价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1. 生理功能指标:心血管功能、肺功能、肌力发育。

2. 运动能力指标:力量指标、耐力指标、速度指标、灵敏性指标、柔韧性指标。

3. 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主要有肺活量、血压、心率等。

(三)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1)认知能力指标

2)情绪状态指标

3)个性发育指标

4)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第二节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问答)

生长发育一般规律(generalprinciplesofgrowthanddevelopment)是指大多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现象。

一、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是量的积累和功能成熟。

1. 生长的轨迹现象 (growthcanalization)指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2.追赶性生长(catch-upgrowth) 当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受到疾病、营养、心理应激(stress)等因素作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发育迟缓,一旦这些影响因素解除,机体表现为向原有正常轨迹靠拢并具有生长发育强烈的倾向。可分为完全赶上生长和不完全性生长。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轨迹,取决于致病 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二)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许多重要器官和组织都有“关键生长期”。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缺陷或功能障碍(脑细胞,骨细胞)。

1.发育关键期(critical growthperiod)

(问答) 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常见的发展关键期:

② 0~2 岁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

②1 岁半~3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③ 4~5 岁是辨识字词的关键期;

④ 0~4 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⑤ ⑤6 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

2. 发育年龄分期和发育任务

分为六个阶段:

A 婴儿期(infant period):0-1 岁

B 幼儿前期(toddler period):1-3 岁

C 幼儿期(early child period):3-6 岁,也称学龄前期

D 童年期(child period):6-12 岁;

E 青春期(addescence):约 10-20 岁,女比男早 1-2 年

F 青年期(youth period):约 18 到 25岁。

发育任务(developmental task)在一定的年龄段,个体的心理行为成熟程度应能达到一定的水 平。这些发育任务是特定年龄的基本任务,既是教养目标,也是判断发育水平的依据。

三、程序性和时间性的协调

发育过程是按一定程序由先到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这一过程遗传因素起 主要作用。但个体达到的生长发育水平和发育现象的出现早晚受遗传、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1.动作-语言发育和线性生长规律

①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 pattern)在婴幼儿期,粗大运动(grossmotor)按抬头、翻 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发育程序进行。胎儿期和婴幼儿期身体比例发育也遵循头尾发展规律。发育是从头、上肢、躯干、下肢,从上到下发育。

②近侧发展律(proximodistal pattern):粗大动作和精细运动遵循,即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手的精细动作后发育。特点: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平衡和大动作:2抬4翻6会坐,7滚8爬周会走

③向心律(centripetal pattern)是童年期和青春期指形态发育的顺序。

特点:下肢先于上 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2.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类型 (问答) Ø

生长模式(growthpattern)是指器官、系统的成熟度随年龄而发生变化。 Ø ScammonR.通过发育水平曲线的描述,发现人体器官、系统的生长曲线可分为一般型、淋 巴系统型、神经系统性和生殖系统型,称之为 Scammon 生长模式(Scammon’sgrowth pattern)

⑴一般系统型: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 特点:两次生长突增(胎-婴儿期和青春期)。

⑵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 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先快后稳,其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胎儿期至 6 岁前成熟度达90%左右。

⑶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和间质性淋巴组织。 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有升有降。

⑷生殖系统型:对个体最为重要的系统,最后发展。除子宫外的生殖系统,青春期前几乎停滞生长,青春期开始后迅速加快。

(5)子宫型:子宫和肾上腺发育在出生时较大,其后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开始恢复到出生时大小,其后迅速增大。

(二)生长发育的时间性

当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时,儿童少年身体和心理发育方面的表现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difference)。

三、生长发育生态观

在考虑个体发展时,应将其嵌套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和个体相互之间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

空间维度:最里层的是微系统是个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的直接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

第二个环境系统是中系统,指各微系统间的联系或相互联系。

第三个环境系统是外系统:指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

第四个系统是宏系统: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时间维度

第二章 儿童少年身体发育

体格发育(physicalgrowth)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等方面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一、体格发育的阶段

1、第一生长突增期:孕中期到一岁末。身长在全孕期平均增长50cm。

2、相对稳定期。2岁到青春期发育前,儿童身高每年约增长5-7cm,体重增长2-3kg。

3、第二生长突增期 身高突增高峰PHV 身高一年增长10-14cm,体重一年增长8-10kg。

4、生长停滞期:青春期中后期,身高生长逐渐停止,体重也停止明显生长。

身高突增高峰 PHV:个体的身高增长速度达到最大的时期。女:11-13 岁,男:13-15,常作 为一种标志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意义:①补充适当的营养;②保证充足的睡眠;③保 证足够的锻炼。

二、生长长期趋势 :是指 19 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 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 150 年来人类 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

原因:遗传和环境 主要表现: 1)新生儿的体长和体重增加 2)儿童平均身高增加,身高停止增加年龄提前,成人身高水平增加 3)性成熟提前 4)其他: 脑重量;第一恒磨牙;骨龄

体成分发育的性别特征

体脂发育的性别差异

1) 在儿童期,男女童体脂均出现下降。

2) 进入青春期,对于女童主要是大量 FM 的增加。

3) 总的来说 0~20 岁女童体脂含量均高于男童。

瘦体重的性别特征:从生命早期男孩就有更高的瘦体重;儿童期,男孩仍较女孩有明显较多的瘦体重增长;进入青春期,男孩主要变现为瘦体重增加,10-20 岁增加高达 30kg,女孩仅为男孩一半。

uSheldon体型分类

① 胚层体型(endomorphy):身体圆胖、消化 器官发达等。

② 中胚层体型(mesomorphy):身体健壮、骨 骼肌肉发达。

③ 外胚层体型(ectomorphy):身体瘦长、神经 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三、体能发育的特点

1、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

不同体能指标在不同年龄的发育速度有快有慢,如心血管和肺功能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有明显的生长突增表现;而心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2、体能发育的阶段性

①男孩6~14岁、女孩6~12岁是快速增长阶段。 ②男孩15~18岁、女孩在12~15岁是慢速增长阶段。大约 85%的女童在这一阶段运动能力发育停滞或下降。 ③恢复性增长阶段,仅女性在16~18岁有这一阶段。 ④稳定阶段,男性为19~25岁,女性为19~22岁。

3、体能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机体整体协调趋势下存在着不同部分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青春期,四肢的肌肉发育早于躯干,躯干大肌群早于小 肌群发育;整体上大肌群的肌力发育比身高落后8~10个月, 小肌肉落后12~16个月;全身肌肉的协调一般在青春后期才会逐渐完善。

四、体脂发育的年龄变化

男女孩在青春期突增前%BF均上升,男孩的增长高峰在11岁,其后下降,青春后期再度持续上升,女孩则整个青春期%BF,突增高峰也不下降。BF%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

五、瘦体重发育的年龄变化

瘦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LBM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女孩13岁和男孩15岁为增长高峰年龄。

六、生命早期脑发育

生命早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出生后2年),大脑以惊人的速度生长。胎儿期的最后3个月和婴儿出生后两年被称作“大脑发育加速期”,0-18个月期中枢神经系统开始髓鞘化。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初级运动区、初级感觉区。

髓鞘化是随着脑细胞的分裂、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被称作髓磷脂的蜡性物质,目的是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

2-6岁儿童脑重量增加仍较快,6岁达到成人的90%以上。前额叶的髓鞘化甚至可能持续到30岁。

第三章 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

第一节 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发育

认知(cognition)指认识活动的过程,是 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发育动。

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力及思维等方面。

感觉(sensation) 定义: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脑中产生的关于它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 识的最初形式。

分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1)视觉:6个月以前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出生时只能 看到固定焦距为19cm的物体,2个月左右视觉调节 成 熟 , 视 线 首 先 集 中 在 活 动 或 色 彩 鲜 明 发亮的物体上,尤其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 发亮的物体上,尤其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 并能追视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4个月左右的婴儿 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出现辨色视觉。2~3岁 已能正确辨别红、黄、绿、蓝四种基本颜色。

2)听觉 婴幼儿期言语听觉发展很快,正常新生儿的 听觉能力已发育良好,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 还能区分声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婴儿对 音乐的感知很早就表现出来,到2岁以后,听力 音乐的感知很早就表现出来,到2岁以后,听力 已经很灵敏,几乎达到成人水平,能够判断声响 的发生方位,对声音节奏的变化已经相当敏感, 常常能表现出跟随音乐节拍的身体运动。

3)味觉 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 退。出生仅2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够分辨出甜、酸、 苦、咸等多种味道,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任 何改变都会表现出非常敏锐的反应,喜欢甜味, 拒绝吃不喜欢的食物。

4)皮肤觉 最发达的是触觉,痛觉、冷觉、温度觉逐渐 产生并发展。触觉尤其以嘴唇、手掌、脚掌、前 额和眼睑等部位特别敏感。2~3岁的幼儿能很好 地辨别各种物体的不同属性,如软的、硬的、冷 的、热的、粗糙、光滑等。

5)知觉(perception)

定义:物质在脑中的整体直接反映,比感觉更进一步。它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形成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特征:选择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等

儿童知觉发育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6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够辨别大小,2~3岁的幼儿 能辨别上下方位。这些空间知觉的产生,是婴儿 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协调 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协调 的结果。

6)错觉:

¢ 含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 错觉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婴幼儿期是心理行为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人格的初步形成阶段。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并非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

学龄前儿童依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水平较低,注意时间短、易分散,注意范围小。儿童进入小学后,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学龄期儿童的注意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

二、注意力的发展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一瞬间内能清楚注意到的事物对 象的数量,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有多大。

(二)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够 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有关对象上。

(三)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能够根据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 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者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者活动。

三、思维和想象能力发展

想象(imaging)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 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

思维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直接行动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1.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 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

2.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只 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幼儿期: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阶段。

1.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的。

2.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学龄前阶段: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

学龄前阶段: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而学龄前晚期,则开 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学龄期: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发展过 程中质的变化。

青春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处于优势地位

3-4岁开始想象力迅速发展,基本是自由联想。

四、儿童少年言语能力发展

言语: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 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由词汇(包括形、 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

儿童少年语言能力发育

Ø婴幼儿的言语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言语发展的准备期(从出生到1周岁):前言 语阶段 单词句时期(1~1.5岁) 多词句时期(1.5~3岁)。

在婴儿掌握语言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前语言阶段”。

婴儿在11-13个月间讲出的第一个能被理解的真正理解的“词”,标志着言语的正式发生。10-15个月间每月平均增加1-3个新词,18个月以后的幼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提高到25个左右,这种掌握新词的速度猛然加快现象,被称为“词语爆炸”想象。20-30个月是婴幼儿基本掌握词法和句法的关键时期,3岁已经能表达基本完整的句子。

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龄期儿童的内部语言逐渐发展起来。内部 语言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过程:

一是出声思维期; 二是过渡期; 三是无声思维期。

书面语言能力发展 书面语言的掌握一般要经过识字、阅读和写 作三个过程。

第三节 儿童少年情绪、个性、社会化发育

一、 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emotion)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 要而产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求间的关系。

情感(feeling)与人的高级社会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系,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 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二、 婴儿笑

自发性微笑:0-5周出现生理反应;社会性微笑:5周后出现无选择性;4个月出现有选择性的。

三、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

(二)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

3.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

(三)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情感的内容逐渐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加

3.高级情感逐渐发展

(四)青春期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都迅速而强烈,有两极性

2.内隐性和表现性共同存在

3.高级情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四、个性的发展

1,、个性(personality)也称人格,是指个体 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概念内涵丰富,它是 复杂的、多维度、多侧面的,包括一个人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意识 三个方面的内容。

2、气质(temperament)是婴幼儿期出生后最早 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

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托马斯和切斯(Thomas和Chess)将婴幼儿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平易型约占40%, 困难型约占10%,缓慢型约占15%,中间型约 占35%。

3、个性的发展

婴幼儿期: 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婴儿期个性的各种成分 已初步产生,到幼儿期逐渐出现了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 但不稳定。 学龄期儿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兴趣范围逐步 扩大,价值观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青少年:兴趣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形成中心兴趣。理想从 具体形象理想发展为综合形象理想,概括性理想得以发展。 这个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世界观的形成是青年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4、自我意识的发展

Ø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标志着人格的基本形成。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等几方面。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 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体验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我的情绪感受。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顺序依次为:

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 。

学龄前儿童:5~6岁幼儿的自我体验逐渐产生,并由与生理 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愤怒、愉快)不断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委屈、羞愧感)深化和发展。 验(自尊、委屈、羞愧感)深化和发展。

学龄期儿童:自我体验在学龄初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 生了一个重要的自我体验形式-自尊感。

青春期:这个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自我评价能力开始成熟,更加全面、客观且日益深刻。

5、儿童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儿童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 境中,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即儿童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学习而将社会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

The lifelong process of inheriting and disseminating norms, customs and ideologies, providing an individualwith the skills and habits necessary forparticipating within his or her own society. Socialization is thus “the means by which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are attained”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

2)接受和适应社会规范

3)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

4)确立生活目标

5)形成自我与个性(或人格)

6、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

婴幼儿的早期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主体中心阶段(6个月~1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常互不理睬,只是

看一看、 笑 一 笑 ,或抓一抓同伴。

2.简单交往阶段(1~1.5岁) 这个阶段的婴幼

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并企图去控制另 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并企图去控制另 一个婴儿的行为,婴儿之间的行为开始具有 应答性。

3.互补性交往阶段(1.5~2.5岁) 随着婴幼儿的发展,婴幼儿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复杂。 两岁以后的婴幼儿逐渐习惯与抚养者分离,与同伴在一起交往。

第四章 青春期生长发育

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极其 重要的阶段。年龄区间定为 10~20 岁。

WHO 在“青少年妊娠与流产”全球会议上,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育特点, 把青春期定义为这样一个时期:

①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

②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

③是个体从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二)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①体格生长加速;

②各内脏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臻成熟;

④ 分泌功能活跃;

④生殖系统功能发育成熟;

⑤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

⑥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春期的年龄分期

1) 青春早期:主要表现为生长突增,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一般持续约 2 年。

2) 青春中期: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为特征,出现月经初潮/首次遗精,持续 2~3 年。

3) 青春后期:体格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直至骨骺完全融合;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继续发育至成人 水平,社会心理发展加速,持续 2 年左右。

二、青春期形态发育特点

(一)青春期生长突增

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与童年期相比明显加快,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生长突增即生长速度在 童年期比较平稳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 在青春期生长突增过程中,出现突增高峰。突增高峰也叫生长速度高峰,对于身高和体重, 分别称之为身高速度高峰”(peakheightvelocity,PHV)和“体重速度高峰”(peakweight velocity,PWV) 。

一般女童10岁、男孩12岁进入青春期突增阶段。

(二)青春期生长突增的阶段变化

1、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中水平曲线男、女出现两次交叉:

1)第一次交叉:出现于 10 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期已开始,男生还未开始。 2)第二次交叉:出现于 14 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开始下降,男生突增开始。

2、青春前期,身体各部增长顺序大致是足长-下肢长-手长-上肢长。由于下肢增长早,青春 前期坐高指数(坐高/身高)逐渐下降,中期降至最低点,因此出现青春期长臂长腿不协调的体 态。青春期中、后阶段,躯干增长速度加快,坐高指数再度增大,成年时,男性为 54.2,女性 为 54.3。

(三)生长模式及发育类型

从发育成熟的起始时间来看,青春期发育类型通常分为一般、早熟、晚熟三种类型。

1) 早熟型: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开始最早;突增持续时间 1 年左右

2) 晚熟型:盆窄,肩宽的瘦高体型;2-3 年

3) 一般型:2 年

(四)体成分变化 体重(W)=脂肪重量(f)+瘦体重 性别差异:

1)体脂肪

2)瘦体重(LBM);除脂肪以外身体其他成分的重量,肌肉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三、青春期性发育 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性发育。它包括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等。

第二性征是指进入青春期后,男、女之间出现的除生殖器官以外,在性别上的外在差异。

(一)男性性发育 男性生殖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睾丸、输精管道和附属腺,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遗精是男性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生理现象,作为男性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

(二)女性性发育 女性生殖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外生殖器包括 阴阜、大小阴唇、阴蒂、前庭和会阴。 月经来潮:为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记。

a. 矮身材:即身高低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第三百分位。

b. 高身材指个体身高处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 P97 以上。

c. 性早熟(sexualprecocity)是一组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主要特征的性发育异常症候群。

从性发育角度,青春期性早熟和晚熟型的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的时间特征。

青春期性早熟一般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来月经初潮者。性早熟一般又分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特发性性早熟的病因不甚明了,继发性性早熟多由颅内肿瘤、脑炎后遗症或使用外源性促性腺类药物等引起。

晚熟型的青少年,以男童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判断标准。晚熟的原因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疾病,染色体异常,全身性或消耗性疾病,体质性或家族性因素以及营养、心理、运动训练等。

(三)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性发育。它包括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等。

遗精是男性生殖功能开始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

首次遗精一般在12-18岁之间

首次遗精后,身高发育速度逐渐减慢,二睾丸、附睾、阴茎等迅速发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四)乳房发育:最早开始,平均开始年龄11岁;阴毛、腋毛出现:乳房开始发育后6个月到1年出现阴毛,腋毛的出现一般在阴毛出现半年至1年后。

音调变高脂肪呈女性分布。

(五)青春期性心理发育

1.性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3.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第五章 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第一节 生长发育的遗传影响因素

遗传:指子代和亲代间在形态结构、身心发育、生理功能上的相似性。

一、家族性遗传影响

1) 成年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的遗传度为 0.75

2) 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

3) 性成熟早晚、性格等与家族遗传有关

二、种族性遗传影响

外貌特征、体型、月经初潮年龄、生长发育水平等与种族遗传有关。

三、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对这两类双生子进行研究,能区分出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对作用大小,可以用遗传度表示。

遗传度:是衡量遗传、环境因素各自对表型性状总变异相对作用大小的指标。

遗传度越接近 1,提示遗传作用越大;越接近 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第二节 生长发育的社会决定因素

一、社会经济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城乡差异

二、家庭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结构,教养方式

三、现代媒体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 生长发育的环境影响因素

一、营养因素 通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这五大类营养素实现的。

1.能量 2.蛋白质 质优量足 3.脂肪 必需脂肪酸 4.碳水化合物5.维生素和矿物质 我国儿童少年容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主要有钙、铁、锌、碘、维生素 A、D。

营养对大脑和智力的影响(问答)

1)脑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妊娠后期到出生后一年,是脑细胞生长关键期,脑细胞数量增长。脑 细胞生长一次性完成。

2 能量供给 3)代谢和神经递质合成

二、体育锻炼因素

1.促进新陈代谢 同化>异化 积累>消耗

2.促进骨骼肌肉发育

3.提高心肺功能

4.调节内分泌,促进青春期发育

三、疾病因素 疾病的性质,严重的程度,病变范围,病程长短、后遗症等

赶上性生长:指一旦阻碍生长的疾病因素被克服,儿童将以超过该年龄速度的生长方式,从而 不同程度地赶上正常生长轨迹的现象。

意义: 1)积极治疗儿童,利用赶上性生长,发挥儿童生长潜力,实现正常发育 2)实现赶上生长必须早发现、早治疗

3)控制赶上生长速度,避免体重过度生长

四、地理气候季节因素 人的身高与日照时数、气温年均差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负相关。 中国汉族人群,环渤海身材高,西南贵州最矮。

五、化学性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炎症、哮喘

2.室内空气污染 哮喘,血液系统疾病,影响智力发育和免疫系统功能。

3.铅 血铅≥100ug/L 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骨骼系统及肝肾功能。

4.环境雌激素

六、物理性环境污染

1.噪声污染 视觉,听觉,神经

2.电磁辐射污染 手机

3.放射性污染 危害重于成人。

第二节 生长发育的社会决定因素

家庭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等。

第六章 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

目的:

1. 研究生长发育规律;

2. 探索各种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 制定本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正常值或评价标准;

4. 评价卫生保健措施的效果。

第一节 生长发育调查方法:

一、现况调查

1. 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survey)在较短时间内,在一定地区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群体, 选择某些指标进行一次性大样本调查。

2. 生长监测(growthsurveillance)对某地区、某群体某些生长发育指标的连续性收集和整理过程。

1)明确监测目的。

2)明确监测人群,建立“人群监测”体系。

3)监测体系固定,指标简便、易行。

4)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5)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

6)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和调整干预措施。

二、前瞻性调查

1. 追踪调查(longitudinalsurvey)针对同一批对象,在较长时间内定期、连续多次调查,以观 察其发育动态。

2.队列研究(cohortstudy)属追踪性调查,但需事先加设对照组。

3.半纵向调查(semi-longitudinalinvestigation)将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结合起来,以弥补追 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样本易流失的不足。

第二节 生长发育调查设计

一、正常值和“标准” 现状正常值(status norm)样本来自本地区中等水平人群,只剔除因慢性疾患或残障而影响 发育的个体,反映人群实况,也是干预目标。 理想正常值(ideal norm)对象要求较高。如:都应是足月正常体重新生儿;自幼生活在适 宜环境中,无慢性病史,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服务;在该环境下成长的个体,生长水平高, 生长潜力能充分发挥。

1) 理想正常值高于现状正常值;一旦建立,能长期使用。

2) 目前我国还难以找到“理想”人群;建立现状正常值更现实。

3) 现状正常值有时段性,应每 5~10 年修订一次。

制定正常值的方法:传统做法:利用均值和标准差。主要针对正常者,分析不同等级在群体内的分布。 目前国际常用做法:采用经 LMS 法修正后的百分位数法。适用于筛查异常和“疑似异常”。

标准(standard,criterion)

1) 样本应尽量接近“理想”。

2) 全国应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也可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正常值。

3) 可建立省级正常值,但不能取代全国统一标准。

4) 有条件地区也可同时使用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标准。

a) 国际标准通常适用于群体差异较小的儿童期(尤其婴幼儿和学前期)。

b) 青春期开始后种族遗传影响将显著增大,故以本国标准更为适宜。

5) 尽量使用先进的统计方法,使选出的界值点尽量精确。

6) 作为“标准”,其界值点都应以有临床症状为依据。

二、制定调查计划

1.抽样(sampling)对象的代表性和抽样的随机性。所有对象都有被检测的机会。

2.样本量和分组 各亚群人数都应达到 150人(青春期 200 人)以上。

3.分组 6 岁前一般一月内新生儿为一组 1~6 个月,每月一组 7~12 个月,每 2 个月一组 1~2 岁,每 3 个月一组 3~6 岁,每 6 个月一组 Ø 年龄的计算 我国按实足年龄(测试年月日-出生年月日)计算。 凡满 7 岁到差一天满 8 岁者都为 7 岁。 国外有按 6 岁半到 7 岁半前一天为 7 岁的算法。 比较国家间的资料时应注意消除该差异。

4.精选调查指标

a. 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

b. 合理选择不同类指标,以提高指标体系的预测水平。

c. 指标并非越多越好,同类指标宜少而精。

d. 所有指标都应是公认的,易测试,重复性好。

5.设计调查表格 一次一人一表、名称规范、附清晰、简洁的填表说明

三、遵循伦理学原则

1 申请报告 2 知情同意 3 儿童少年的禁忌 4 正确对待对照组

第三节 生长发育评价

意义:

1)了解个体、群体的生长发育现状、等级、发展趋势

2)为评价遗传、环境影响因素,考察学校卫生工作实效、开展保健干预提供依据

3)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

生长发育评价既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由生长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发育匀称度和体质综合评价等四类内容组成。

⑴离差法(deviationmethod):是目前评价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和现状较常用的 方法,主要有等级评价法和曲线图法两种。

①等级评价法(rankvaluemethod)利用标准差与均值划分等级。评价时将个体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比较,以确定发育等级。

优点:①可评价个体和群体儿童发育水平;②方法简单,便于推广;③曲线图法可追踪观 察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 缺点:不能评价发育速度和发育匀称程度

②曲线图法:是将某地不同性别-年龄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均值。+1 个标准差值、均值 +2 个标准差值分别点在坐标图上。

优点: ①方法简单,结果直观,使用方便; ②能描述儿童的发育水平等级; ③能追踪观察儿童某项指标的发育趋势和速度; ④能比较个体和群体儿童的发育水平。

缺点:不同性别的每一项指标都要做一张图,也不能同时评价几项指标、分析比较发育的匀称度。

⑵指数法(indexmethod):是根据身体各部份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利用数学公式 转化成指数进行发育水平、体型、体质或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

缺点是比较机械,应结合专业知识合理解释评价结果。

可分为三类:

①体型指数:由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盘宽等指标组成,如胸围/身高、骨盘 宽/肩宽。 ②营养指数:如体重/身高、BMI(体重指数,评价婴幼儿营养时)。 ③功能指数:如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等。

③百分位数法:原理过程与离差法相似。 缺点:制定标准时对样本量的要求较高。

④标准差法 ⑤相关回归法 ⑥生长速度评价法:进行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间发育速度的比较,了解儿童少年该指 标的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

发育年龄评价法(developmental ageappraisal)是指用身体的某些形态、功能 、第二性征指标的发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育状况。

常用的四种发育年龄: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牙齿年龄、骨骼年龄。

第二性征年龄:按各指标从开始发育到成熟分成不同发育阶段,再利用多元分析模型或制 成等级评分标准,判断性发育程度。

骨骼年龄将儿童少年的骨骼钙化程度与骨发育标准作比较来评价。

⑧营养状况评价法 ⒉年龄别体重 ⒊年龄别身高 ⒋皮褶厚度

三、 反映体型的指数

身高体重指数 又称Quetelet指数,表示身高的体重,反映人体实度。

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X100%】

劳累儿指数:是肌肉、骨骼、脂肪、内脏器官的发育综合表现,人体单位体积充实度。

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数

BMI=体重(kg)/身高(m)2

Kaup=体重(kg)÷[身高(cm)] 2×104

四、

Z分法,以中位数为中心,将资料从偏态分布大体转换为正态分布,再取±1Z、±2Z、±3Z值为临界点,建立正常值。分为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

优点: 没有单位,显著方便了个体、群体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而不用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

‡缺点:样本的偏态分布状况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仍会对评价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五、 LMS法

首先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各个年龄组的L、M、S值,再利用三次样条函数进行曲线平滑和拟合,分别得到以年龄为自变量的 L、M、S三条曲线。L为Box-Cox的把握度。M 为L值对应的正 态化中位数。S为L值对应的正态化变异系数。

LMS法的优势:对百分位数法、Z标准差法既沿袭又修正所制成的正常值或标准可精确到个位,甚至小数点后1位。各相邻百分位数值间不会出现交叉、颠倒或 重叠,精确性显著提高。

第七章 儿童少年健康状况

第一节 儿童少年健康指标体系

生命指标反映出生和生存情况,以死亡率、病死率表示。

1、婴儿死亡率( infantmortalityrate,IMR):指在所给定的年份内每 1000 名活产儿在 0~1 岁 期间的死亡人数,反映活产儿一年内的死亡概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 文化、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推算中占有重要比 重。

2、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fivemortalityrate,U-5MR)指在某给定年份内,每 1000 名活 产儿在年满 5岁前的死亡概率。反映了 0~4 岁组儿童的生存状况,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正 是儿童保健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营养、预防接种、常见病防治、生长监测、清洁用水提供 和健康教育等多种投入的综合反映。 、3、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deathrate,ASDR)指某年在不同年龄组内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 数。

4、某病死亡率(casefatalityrate,CFR)指在某一期间(通常 1 年)内因患某种或某类疾病而导 致死亡的百分比,既可反映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也能反映医疗水平和质量。

5、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MDGs)2000 年 9 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 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

疾病指标

1.发病率(incidencerate)指一定时期(如 1 年、1 季度、1 个月)内某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 (包括意外伤害)的频率。

2.罹患率( attackrate)特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如一所学校、幼儿园等)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公式中的分母时间可以是日、周、月等。 适用于特定范围内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等。

3.患病率(prevalencerate)反映调查、检查的当时受检人数中某病的患病情况。 分母为受检人数,分子为受检人群中患病或阳性的人数,一般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

4. 因病缺课率 以月为单位计算因病缺课的人时数获人日数占授课总时数的比例。又称月病假 率。

5. 平均因病缺课日数 全校/全班学生一学期内领军每人因病缺课日数。

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指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 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发育障碍儿童的康复。

生长发育指标

生长水平、营养状况、智力

儿童少年主要健康问题

1、伤害成为青少年首位死因

2、精神障碍负担日益突出

3、体能下降趋势亟待扭转

4、疾病谱变化带来的严峻形势

生长质量指标

1) 日常生活功能指标 日常生活活动指数(index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也称ADL-Katz Index ) 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是近年来使用越来越多的指标,可 用于儿童发育障碍的评定和康复效果评价。FIM从生 活自理、大小便控制、活动转移、运动、交流、社交 6个方面,按完全依赖到完全独立分7级评分。

2)心理社会功能评定

从个体的主观幸幅度、心理不适症状、社会适应行为等方面进行评定。

3)专门性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是针对特定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影响,制定的标准化评定方法。

4) 综合性生合质量评定量表

第八章 儿童少年常见病防治

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

1、视力不良(lowvision)又称视力低下,是指采用远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裸眼视力低 于 5.0 为视力不良。视力不良包括远视、近视、散光等各种屈光不正、弱视和其他眼病。

二、近视

近视 (myopia),指眼睛辨认远方(5m 以上)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此时从远处来的平行光 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在视网膜前聚焦成像,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象。

2.分类

(1)根据近视屈光度分类,分为:低、中、高度近视。 低度近视(-0.25D~-3.00D) 中度近视(-3.25D~-6.00D) 高度近视(-6.25D~-9.00D)

(2)根据有无调节因素参与,分为假性、真性、半真性近视。

(3)根据屈光要素改变分类,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

儿童少年近视眼的性质

3、性质: 由于眼对光的屈折力与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 „

4、分类及近视的形成

„屈光性近视: 眼轴的长度正常,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 能力过强所致。

„假性近视、调节性近视、功能性近视

轴性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轴过长所致,眼的屈 光系统的屈光能力正常。

(真性近视)

„混合性近视:具有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的共同特点

近视形成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

三、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特点为:(问答)

1) 近视患病率随着年龄和学龄的上升而增高,学龄的影响比年龄更为重要;

2) 近视程度在青春期进展加速

3) 发生年龄有提前趋势

4) 城市高于乡村;

5) 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6) 重度近视的构成比较大

四、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问答)

(1)将预防近视作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

(2)培养良好读写习惯

(3)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4)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5)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

(6)定期检查视力

(7)健康教育

五、近视矫正的原则: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近视的矫正

主要针对调节紧张性近视进行矫治。

„解痉药:阿托品类 云雾法:凸透镜 配戴眼睛 手术治疗:

第二节 龋齿

龋病(caries,dentalcaries)又称龋齿(俗称虫牙),是牙齿硬组织的一种慢性、细菌性疾病, 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在细菌作用的参与下,牙体硬组织的无机盐脱钙、电解质分解造 成牙体组织破坏、缺损的一种疾病。

1、流行病学评价指标

1) 龋患率=(龋、补、失人数)/受检数。是反映龋齿流行情况的主要指标。

2) 龋均=龋失补牙只数/受检人数;

3) 患者龋均=龋失补牙只数/患者人数。是反映患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4) 龋失补牙只数(DMFT):是反映儿童龋齿治疗情况的指标。

2、流行特点(问答)和卫生学意义

①龋患率:比外国低,但处于上升趋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提示: 防治的重点地区和人群。

②龋补率: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农村。提示:及时矫正成为防龋重点。

③龋均和患者龋均:乳牙龋均:1 岁 2 个,3 岁 5 个,7 岁 5.9 个,以后逐年下降。恒牙龋均:6 岁 0.3 个,16 岁 1.7 个。提示防龋重点应该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

④龋齿的度数分布:浅龋率高于深龋率

⑤好发牙和好发部位:磨牙是好发牙,磨牙的咬合面是好发部位

二、致病因素(问答)

“四联因素论”指出:影响龋齿发生发展的四个因素(细菌与菌斑、宿主、食物和时间)缺一 不可,共同作用时发生龋病。

② 细菌(根本原因):变形链球菌、放线菌(根面龋)、乳酸杆菌(深龋)。

②食物(物质基础)。

③ 宿主(重要条件):全身和局部,包括牙、唾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④ 时间(发展过程)。平均需 18 个月

三、龋齿的预防措施(问答)

(1)定期检查、早期诊断

(2)控制牙菌斑

(3)将就饮食卫生,增强宿主抗龋力

(4)健全学校口腔疾病防治网

第三节 单纯性肥胖

是指由于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及遗传因素共同 作用引起的身体中脂肪过度堆积。

一、、肥胖的易发时期

儿童肥胖有四个多发期: „

孕后期 „

婴儿期 „

青春早期 „

青春后期

这与儿童少年发育的几次脂肪重聚相吻合.肥胖发生的年龄越早,肥胖度越高,日后发展为成人肥胖的可能性越大。

儿童时期的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过多

成年时期的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儿童和成人时期的肥胖都以单纯性肥胖为主动。

二、糖尿病

1.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会影响身体对能 量的使用,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2.糖尿病分型

(1)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岁以下儿童少年 症状: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三多一少)。 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无效,需使用胰岛素。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多见于30岁以上者。 治疗;饮食控制,规则运动可控制血糖; 严重时需口 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

三、单纯性肥胖采取策略

1、“预防为主”、从小开始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

3、发挥个人健康潜能

4、发挥公共卫生的优势

5,将全人群分为一般人群、易感人群和超重肥胖人群三类,从普遍性、针对性、综合性等三个层面。

1)普遍性预防:创造社会支持环境和物质支持环境;动员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培养健康知识和技能;提供健康服务;将防治肥胖工作提前到婴幼儿阶段

2)针对性预防:建立良好膳食制度,保证三餐热量合理分配,平衡膳食;纠正不健康饮食行为;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使用电脑等静态活动的时间;除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各种体力活动;防止盲目减重。

3)治疗性干预

第十章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一、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卫生(mentalhealth):又称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科学,包 括采取各种预防、治疗、教育措施,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

儿少心理健康的“标准”:(问答)

⑴智力发育正常;

⑵情绪愉快、反应适度;

⑶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

⑷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⑸个性的健全和稳定;

心理卫生问题:发生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偏倚,是某一种特定近十年疾病的症状表现,大多随年 龄增长可逐渐消退。

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心理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超过允许的范围。

包含以下特征:

a. 个体自身忍受不同程度痛苦体验,;

b. 个体在行为上显示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

c. 这些困难和障碍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个体的损害。

三、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或异常

1) 学习问题;

2) 情绪问题;

3) 品行问题;

4) 儿童心身疾病;

5) 不良习性行为;

6) 广泛性发育障碍;

7) 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

8) 创伤后不良情绪体验。

第二节 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

2) 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

3) 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

4) 使学生控制和去除不适的心理症状

5) 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定行动计划;

6) 鼓励学生寻求和了解生活意义,认清自己的潜力,发挥个人潜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 自我满足的生活。

第三节 常见儿童心理障碍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也称多动症,指以注意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综合症。本病与家族遗传、神经系统损 害、环境毒副作用、不良的养育等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表现为过度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学习困难、成绩不良。

二、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ies,LD)指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殊性障碍。 LD 儿童智力正常,无感觉器官、运动功能缺陷,学习困难非原发性情绪障碍或教育剥夺所致。 通常分类为阅读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读写障碍和视空间的学习障碍。

三、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ASD)也叫自闭症,是以社会功能、语言 沟通缺陷为主并伴有异常狭窄兴趣和行为为特征的儿童期发育行为障碍。包括了孤独症、阿斯 伯格综合征、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雷特综合症和瓦解性精神障碍,其中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最常见。

典型的症状有语言发育迟滞或障碍;社交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大多数ASD患儿智力发育迟缓。

四、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s)是涉及以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它不一定与成人期的神经症存在必然连续性。本病十分常见,但由于与正常的焦虑情绪难于区分,特别容易被忽视和漏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干预。

1.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指无明显客观原因下出现发作性紧张和莫名的恐惧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 能异常的表现,分为分离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2. 抑郁障碍(depression):心境障碍(mooddisorder)的一类极端表现形式,指一种不快乐的弥散性心境或感受,患儿通常会表达自己即感到悲伤又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并且易怒。主要临床表现为思维动作迟缓,动作减少,萎靡退缩,自责自卑;有反社会行为;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昏等。

3. 恐怖症(phobia):指儿童对某些事物和情景产生过分的、与年龄不符的、无原因的恐惧情绪,并出 现回避与退缩的行为,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可分类为特异性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4. 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称强迫症,指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心理障碍,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

5. 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 主要表现为闯入性体验;过度警觉;持续回避;可出现攻击、过量饮酒、药物依赖、自伤、自杀行为等。

五、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s,CD)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其学习和社会化功能,损害他 人或公共利益。

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多见于 10 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明显不服从、对抗、消极抵抗、 易激惹、挑衅、粗野、不合作和破坏行为等令人厌烦的行为特征。

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提高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防病于未然。结合优生优育指导工作,对 社区成员普及与宣教心理卫生知识。

(二)二级预防;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初发阶段提供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缩短病程, 防止心理卫生问题恶化和复发。

(三)三级预防:主要是采取康复措施,减轻心理卫生问题造成的损害,促进回复,早体 回归社会,过正常健康的生活。

六、青春期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一)专指对处于青春期以后的青少年运用心理商谈的技术、程序和 方法,帮助其对自己与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矫正其心 理上的不平衡,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 良好的适应。

(二)、青春期心理咨询原则

1、保密

2、限时 每次咨询控制在30-50分钟左右,每周1-2次为妥。

3、自愿

4、情感自限

5、延期决定

6、遵守伦理规范

第十一章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述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youth health-risk behavior)概念: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特征

1. 明显偏离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期望。

2. 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各异。

3. 个体聚集性和群体聚集性。

4. 鲜明的后天习得性。

5. 良好的可塑性。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可导致即刻或深远的危害

1. 危及健康及生命

3/4以上的青少年死亡与危险行为有关

伤害成为青少年的首位死因

2. 产生潜在危害 成年期疾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

3. 引发性传播疾病 无计划性、无保护性和不安全性

二、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类

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behavior contributing to unintentional injury)

致故意伤害的行为(behavior contributing to intentional injury)

物质滥用行为(substance abuse behavior)

精神成瘾行为(psychoactive behavior)

危险性行为(risky sexual behavior)

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unhealthy dietary and weight-control behavior)

缺乏体力活动行为(physical activity-absent behavior)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模式和预防控制策略

1、问题行为理论

健康危险行为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与环境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三大心理-社会因素:

个性因素:个体对自我、他人、所属群体、团体的态度、价值取向、期望和信仰

环境感知因素:个体回顾自身行为表现,同时感受伙伴、父母、教师、亲友和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态度社会认同因素: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否被社会认同的感受。

2危险和保护性理论

危险因素:是指那些能直接诱发、增加健康危险行为及其消极后果的社会心理变量。

保护因素:指那些能直接/间接降低健康危险行为的消极后果,或使青少年远离此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要有效消除健康危险行为

改善环境至关重要:必须不断改善青少年生活环境(充满关爱、无暴力家庭,支持性学校氛围,良好的伙伴关系);

提高自觉意识:人的需要、动机、健康认知、个人信念都是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因素

3、社会生态学模式:健康危险行为的产生是个体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预防和控制策略

1.在健康促进学校基础上建立干预平台

2.伙伴式生活技能教育

3.加强监测

4.建立社区综合体系

第十二章 儿童少年伤害与暴力

伤害(injury)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 或永久性损伤、残疾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儿童非故意伤害(unintentionalinjuries),又称儿童期意外事故(childhoodaccident)。是指由 于意想不到的原因造成儿童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的损伤、死亡或残疾。目前已比较一致地认为意 外伤害虽然是突发事件,但也是一种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伤害预防的四 E 策略

a. 工程干预(engineeringintervention):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伤 害的作用。

b. 经济干预(economicintervention):目的是用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c. 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用法律及法规措施影响人们的行为。 d. 教育干预(educationalintervention):通过说理教育及普及安全知识影响人们的行为。

2.Haddon模型,即“三因素三阶段”的理论

伤害的发生取决于宿主、媒介物和环境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三因素的互相作用贯穿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全过程,应根据三大因素的不同阶段特点,制定干预措施,控制伤害发生。

第二节 校园暴力

一、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包括发生于校园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行为。分为躯体暴力、言语/情感暴力、性暴力。

表现有:

①学生间的暴力;

②教师体罚学生,或学生对教师施暴;

③校外人员对校内师生施暴。

二、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

“社会生态学理论”是迄今最理想的预防校园暴力理论模式,其干预步骤主要为:

①全面了解群体健康危险行为(包括暴力倾向)的发生状况。

②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危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③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联屏障。

常见的三级预防模式:

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

②将预防暴力纳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体系

③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④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三、儿童虐待与忽视(child maltreatment and neglection)(以下简称儿童虐待)指因成人(在有能力情况下)未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蓄意或非蓄意地对儿童施加各种身心虐待、忽视和剥削行为,是对后者的健康、尊严、生存和发展造成的一类伤害总称。

(二)儿童虐待分类

1.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 如鞭打、用工具(如扫帚把)抽打,踢、摇晃、掐、烧烫或使小儿窒息。

2.性虐待(sexual abuse) 迫使儿童接受或参与自身并不理解、无法表示同意,违法或触犯社会规范的一组性活动,包括性交、猥亵、口交、抚摸性器官、逼迫女童卖淫或制作色情录像等。

3.情感/精神虐待(emotional/psychological abuse) 包括限制活动(如关黑屋),责骂、威胁、恐吓、歧视、嘲笑及其他非躯体形式的拒绝或敌视。让儿童目睹暴力事件,也是情感虐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4.忽视(neglect) 包括身体忽视(具备物质条件但不为儿童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衣食、住处和安全的环境)、教育忽视(剥夺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情感忽视(没给儿童应有的关爱和情感支持)等。

三、自杀和自伤

1、自杀(suicide):是个体在意识清醒情况下自愿(而非被迫)以伤害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

自杀行为是15~34岁青少年的第3位死因,且有持续低龄化趋势。

自杀和自伤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WHO从2003年起,将每年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和预防自杀,善待生命。

2、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有结束生命想法,但未付诸行动。

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采取行动,但因方式不当或中途被救活而未成功。

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有意图并采取行动而最终导致死亡,其死亡有鲜明的“自我施予性”(self-inflicted)。

3、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autolesionism)

广义:泛指自杀、企图自杀以及以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

狭义:专指刻意的、直接的造成身体的伤害。目的并非想造成死亡结果,又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第十三章 教学卫生和学校卫生服务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征及其卫生意义:(问答)

⑴优势法则: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少量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

卫生意义:利用优势法则提高学习效率;考虑儿童不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持续时间;多样的教学方式。

⑵始动调节:大脑皮层在工作刚开始时工作能力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在学日、学 周、学年开始时均可见到。

卫生意义:教学过程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工作难度。

⑶动力定型:当身体内外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与此有关神经环路被固定下来,形成所谓的“习惯”。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按一定顺序、强弱而配置、构成的暂 时神经联系,称动力定型。

卫生学意义:一切技能、习惯的训练与培养都是动力定型形成的过程。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要从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要轻易改变已经完成的动力定型。

⑷镶嵌式活动:学习中的大脑皮层表现为一种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

卫生意义: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换;年龄越小,各种活动的轮换越频繁。

⑸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其功能限度时,反馈性地进入抑制状态。

卫生意义:注意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以促使大脑皮质功能活性的恢复。 ⑹终末激发:大脑皮层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脑力工作能力回升。在学日、 学周、学期末均可见到此现象。

卫生意义:教学中适当利用此特点,以提高学习效率。

4、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⑴学日变化:

1 I型: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步升高,约两小时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 回升,又逐渐下降;学日末时,下降到略低于学日开始时的水平。

2 II 型的表现与 I 型相似,区别在于学日末出现终末激发现象,即工作能力略有回升。

3 III 型表现为工作能力从学日开始到学日末持续性升高。

4 IV 型与 III 型相反,表现为工作能力迅速地下降

Ⅰ、Ⅱ型符合皮质功能活动特点,学日末工作能力无严重下降,休息后恢复。

Ⅲ、Ⅳ型是不理想的变化类型。Ⅲ型提示大脑皮层的功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势必导致皮质抑制和能量耗竭。Ⅳ型兴奋性迅速下降,提示皮质的功能已处于抑制状态。

1.学日中 开始时不高→经一段时间后逐步↑→约2小时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午休后又回升→ 然后又逐渐↓→学日末下降到略低于学日开始前的水平;或者由于终末激发→工作能力略有回 升。

2.学周中 周一工作能力不高→周二开始↑→周三达高峰→以后逐渐↓;或在周末前由于终末激发→ 工作能力略有回升。

3.学年中 第一学期前半段不高→第一学期后半段↑达高峰(第一次高峰)→寒假前经常可见“终末 激发”现象→第二学期开始,又出现一次高峰,但峰值低于第一学期,以后便逐渐↓→第二学 期末(学年末,暑假前)降到全学年的最低点。 总的规律 开始不高→经始动调节逐渐↑达高峰→以后↓→末期降到略低于开始水平;或者由于 终末激发→工作能力略有回升。

5、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①年龄(关键) ;②健康状况;③性别因素;④学习动机;⑤学习兴趣;⑥情绪和情感 因素;⑦学习和生活条件;⑧遗传。

二、学习负荷的评价

1、基本概念:

⑴学习负荷(learning load)是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评价指标:学习时间 研究学习负荷的目的是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和评价作息制度卫生,及时发现早期疲劳, 采取措施,防止慢性疲劳的发生。

⑵疲劳(fatigue):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强度不大但持续长时间作用下,大脑皮层细胞功能耗损超过 限度而引起的保护性抑制。

⑶疲倦:是人的主观感受。 (年龄越小,疲劳与疲倦越不同步)

⑷过劳:慢性疲劳,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而引起,属病理状况。(疲倦、过劳均不宜作为制订 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5)学习负荷和学习疲劳

疲劳产生途径:早期疲劳 — 慢性疲劳 — 过度疲劳

疲劳:是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长时间的作用下,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早期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短时间即可恢复;出现早期疲劳是学生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

过度疲劳:是因疲劳的长期延续导致慢性疲劳并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无法通过短期休息而恢复。对学习效率、身心健康危害都很大。

(6)学习疲劳的阶段表现

时相Ⅰ-早期疲劳:优势兴奋性降低,出现以下两方面变化之一

内抑制障碍,不能实行对周围区域的抑制,只能对个别条件刺激反应

兴奋的泛化: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时相Ⅱ-显著疲劳:内抑制障碍和兴奋的泛化同时出现

上课时打哈欠,瞌睡

对条件刺激反应异常,对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对弱刺激引起强反应,或对强弱刺激都反应

时相Ⅲ-过度疲劳

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全面障碍

对周围事物冷漠,情绪消沉,爱发脾气

体征有皮肤、黏膜苍白,萎靡不振,软弱无力,有时手部震颤。

2、学习疲劳的表现:

3、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

⑴体征与行为观察法:包括直接、间接观察法,健康调查法。

⑵教育心理学方法:短时记忆力。

⑶生理学方法:⒈明视持久度测定;⒉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定。

⑷剂量作业测定、语言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法(视觉-运动反应、听觉-运动反应)。 评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本人工作前后对比;

②选用方法要适合受试者年龄特点;

③先训练至结果稳定,才正式试验。

三、作息制度卫生

1、作息制度:一般指一日生活制度,即对人们一昼夜内各生活要素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并规 定交替顺序。

2、儿童少年作息制度的基本原则:(问答)

①按照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的交替;

②适合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儿童少年的需要;

③既能满足学习需要,又能满足生理需要

④学校和家庭的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

⑤作息制度一经确定,不要轻易改变;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 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3) 循序渐进

4) 全面锻炼

5) 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6) 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第十五章 学校建筑与设备卫生

一、校址

1、校址的选择:

⑴学校设置按当地人口数和密度规定其服务半径。

⑵服务半径:学校与学生家庭住址之间的最大距离。

⑶选址原则:

①便于学生就近入学;

②服务半径:幼儿园<400-500 小学:走路 10min 中学:走路 15-20min

③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和强烈噪音,校内噪音不超过 50dB。

④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地势较高、排水通畅。

2、学校用地: 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建筑 容积率:每公顷建筑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 小学 中学 建筑容积率 ≤0.8 ≤0.9 建筑物层数 ≤4 ≤5 运动场地 ≥2.3m2/人 ≥3.3m2/人绿化用地 ≥0.5m2/人 ≥1m2/人校园总平面布局: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建筑间距的要求是, 日照间距: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 2 小时。 防噪间距:两排教室的长边平行时,其间距不应小于 25m。 上述两间距确定后,取其中的高值。

二、教学用房的合理布局

1) 朝向:一般为南向 。

2) 走廊:外廊或单内廊形式,勿采用内廊式。外廊宽度应不低于 1.8m,内廊不低于 2.1m。 外廊栏杆(或拦板)高度不应低于 1.1m。

3) 楼梯设计:

4) 保证学生安全、便于行走和疏散的原则,对采光、楼梯级数、栏杆高度、楼梯坡度、楼梯 井分别做出要求。

5) 教室数目及用房净高:

a) 初级班楼下,高级班楼上。

b) 走廊不宜过长,过道不宜过窄。

c) 各类教学用房面积。

6) 风雨操场:大小、高度、采光、地面等。

三、教室的内部布置及卫生要求

教室的基本卫生要求:

1.足够的室内面积;

2.良好的采光照明和室内微小气候;

3.防止噪声干扰;

4.便于学生就座和通行,便于清扫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㈠朝向:由多数窗户的开向决定,以朝南为佳

㈡形状:一般为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 3:2 或 4:3

㈢大小:每名中、小学生教室内占地面积分别为 1.22m2 和 1.15m2。

1、容纳学生数:

每人占地面积 (m2) 教室净高(m) 小学 1.04~1.18 3.1 中学 1.06~1.18 3.4

2、桌椅排列:

①小学桌长 1.1m,中学桌长 1.2m。

②各列之间设不小于 0.5 的走道。

3、视、听觉的要求:

①黑板:长度:小学≥3.6m,中学≥4m; 宽度:中小学均≥1m ②讲台:高 0.2m。 ③黑板下缘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 小学 0.8-0.9m,中学 1~1.1m。

④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 小学≤8m,中学≤8.5m。

⑤前排桌前缘至黑板的水平距离≥2-2.5m,以保证观察角≥30°

⑥观察角:第一排靠墙处学生看黑板的水平实现与黑板面形成的水平夹角。 垂直视角:第一排学生看黑板上缘视线与黑板面所形成的垂直夹角,最小限度为 45°。

四、噪音 允许噪音级应≤50dB。

五、教室采光和照明的完善要求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问答)

1.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黑板面要有足够的照度;

2.照度分布比较均匀;

3.单侧采光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

4.避免发生较强的眩光作用。

增加自然采光可采取的措施:(问答)

⑴采光方向:光线应来自左侧(双侧采光时应考虑主采光面、次采光面)。

⑵玻地面积比:玻地面积比=窗的透光面积/地面积不应低于 1:6

⑶室深系数:窗上缘距地面高与室深之比。单侧采光>1/2 双侧采光>1/4

⑷投射角:室内工作面一点到窗侧所引的水平线与该点到窗上缘之间的夹角不小于 20°~22°最小开角:课桌面测定点到对面遮挡物顶点的连线和该点与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不小于 4° ~5°。

⑸窗下缘高(窗台高):0.8~1m 窗间距 ≤1/2 窗宽 ;带形窗

⑹室内表面用高亮度低彩度装修

⑺采光系数:是指室内工作面一点的照度与同时间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桌面上的最低采光系数不应低于 1.5%。最小采光系数是综合评价教室采光的指标。 临界照度:5000Lx

眩光(giddylight)及其控制:

(问答) 定义:在视野范围内形成不舒适的干扰或使视觉产生疲劳的光亮称眩光。分直接眩光和反射眩 光。

减少教室自然采光的眩光应采取的措施:

1) 限制光源亮度

2) 采用适当的悬挂高度和必要的保护角

3) 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比

4) 灯管排列:长轴垂直于黑板面

2、人工照明:

卫生要求:

保证课桌面和黑版面有足够的照度;

照度分布均匀;

避免产生阴影或眩光;

不因人工照明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影响空气的质量和安全。

1.教室均应设人工照明,灯具为控制式灯具,照明光源宜采用日光灯,灯管排列采用其长 轴垂直于黑板面的布置,灯具距课桌面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 1.7m; 2.教室课桌面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 150Lx,其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 0.7;

3.黑板面应设局部控制式照明灯,其平均垂直照度值不应低于 200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 于 0.7。

保护角:灯具边沿至灯丝连线和水平线构成一角度

4.教室自然采光的标准

玻地面积比:不低于1:6

窗的透光面积与教室的地面积之比。

室深系数:窗上缘距地面的高与室进深之比

单侧:不低于1:2;双侧:不低于1:4

5自然采光

投射角:室内工作面上一点到窗侧所引水平线与该点到窗上缘之间连线的夹角。

不小于200~220

开角:室内工作面上一点到对面遮挡物顶点的连线同该点到教室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 不小于40~50。

6、200lx的照度是视觉功能变化速度快慢的转折点。建议教室课桌面上的照度标准最好选择此值,或与其接近的不低于150lx。

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不低于150lx;黑板不低于200lx。

照度均匀度: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低于0.7。

7、眩光及其控制

控制:限制光源亮度;

适当的悬挂高度与必要的保护角:高度1.7m

保护角:最好45° ,至少不应低于30°。

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比。

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

六、课桌椅卫生

1、课桌椅的卫生要求: 满足教育需要,适合就座儿童身材,提供眼与书本合适的距离,保持良好的坐姿。

良好的坐姿:

①前位坐姿:将上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上或其前方的姿势。此时由背部肌肉的紧张及大 腿来维持平衡。容易出现疲劳。写字必须采取上体稍前倾的体位。

②后位坐姿:上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后(即靠背坐姿),适用于休息、听课、看书、写 字。

2、课桌椅尺寸及其依据:

1.桌面 平面或斜面,倾斜度 10 °~12°。

2.桌下空区 桌面至箱底的高度不大于桌椅高差的 1/2。

3.椅面 向后倾斜 0°~2°。

4.椅深 大腿后 2/3~3/4 应置于椅面上,小腿的后方应留有空隙。

5.桌椅高差=桌近缘高与桌高之差 对于学龄儿童,适宜的桌椅高差为其坐高的 1/3;而对 青少年应在此基础提高 1~2.5cm。

6.椅高 在腓骨头高度或低 1cm 处。

7.椅靠背 向后倾斜 5°~10°,上缘高达肩胛骨下角。

8.桌椅距离 最好是 4cm 以内的负距离。

3、采光系数:

室内工作面上一点的天然照度与同时间室外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不应低于1. 5%,多雾地区不低于2%。

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

它是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的室外照度极限值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20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