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了36万字

小编按:

高磊老师,大家不陌生。高磊老师曾经在《技术琐话》独家发过100页的云原生ppt,阅读量过万。高磊老师更具体的个人介绍见文末。下面是正文。

————————— ——————————— ——————— ———————

最初想写完《云原生落地》这个大部头,着实让我头疼的!对于没有写作经历的我,算是一次有趣的冒险。

对于写作的目的,我起初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就是认为争个名气而已。

但是走下来,我有了新的认知:

写书是两个角色的事情,不仅要表达好自己,还要理解好读者的心智。

在过去的认知里面,仅仅是为了读者而写,这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在读者不会知道对自己有用但是自己却不知道的事情,作者必须适当地告诉他! “适当”二字的含义是:太多的惊喜,书就读起来太难,就像游戏太难了,玩不下去了一样;太少了的惊喜,书就读起来很无趣,就像游戏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也不会继续玩了。这个度是多少,差不多15.87%的惊喜,这是最合适的“学习区”,对读者有用的同时,又能知道这本书是顺应潮流的,顺应大家熟悉的。15.87%这个比例是从脑科学来的,很妙,很实用。    

对于作者本人,就需要根据这种内容配比来写,除了那些熟知的东西,作者还要很好的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新东西,这是真正需要功力的。像这样技术的书,是需要从实际项目或者经验加工来写。形式总是给内容服务的。我具体写的时候,就是用口语化的,因为读这种技术书的人大部分文学根底都不是太好的,都是理科生。另外,也不是说口语化就不能出彩,实际上会非常出彩,读读胡适的白话文就知道了。 

 “构建理解他人、表述自己的能力”是写作对作者本人的一个好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和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关键的是我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甚至把我之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总之,从私心上看,写作着实帮助我提高了很多认知。 

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技术图书都强调“简洁”。

我在写第一部分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想的,和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写完了第一部分,我又会回去再读,我在琢磨读者的心态。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说读《道德经》,他说这个古籍目前居然有上千种解释性书籍。这个给我提了醒,我虽然认同读者基本都是技术人会非常关注观点直接性的这个观点,但是我的书一开始面对的读者种类范围很广,而且我们相隔千里之外,读者对作者是不了解的,尤其是对作者思想细节是不清楚的,不同读者对于同一句话是不是也会有很多种解释?这就麻烦了,如果一本书,尤其是一本技术的书,居然会那么多偏误,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在何处?我不就是希望帮助读者解除疑惑吗?那么多种解释,读者要相信哪一个?

所以,我反思了一下,得到一个思路: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对于繁的部分,也不是刻意去做繁,我阅读了大量国外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图书,比如《理想国》、《规模》、《生物性思维》、《大脑传》、《世界史》等等,你会发现这些书都很繁,按照我们的标准就是说“啰嗦”,但是仔细读了很多遍,会发现他们都是把事情掰开了讲,来龙去脉给你讲得非常清楚!有个说法,和我产生了共鸣,就是“解惑可不是背题型,不然题型一变,你就懵逼了”。

为了测试我的想法,我找了很多朋友阅读我的书,最后还是坚定了这个“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的策略。 

 对于写作方法,还有最后三个重要的事情,需要再说说。

第一个事情就是每天动笔之前,搞清楚写什么和不写什么,这比怎么写更加重要。在我的书里,我经常会做这种权衡,比如,现在非常热门的元宇宙,这个题目过大,不适合写出来;再比如,自己都没有很好把握的课题,写出来就容易被人骂等等,这些就不写了。保证整体的质量,比赶时髦更重要。

第二个事情就是你得想办法牵着读者往前走,比如,在合适的地方放置一些问题或者悬念,这样会比较有趣!

第三个事情,要学会张弛有度,不要都是干货,读者容易疲劳,可以在恰当位置放置一些轻松的话题。  

好了,最后,我再说说我的“心“是怎么感受写作的。

最初,一个月我才写出来几百字,感觉实在写不出来,难受得要疯掉!我心里想“反正合同都签了,拼了”,反正现在我没有事情干,就把自己绑在椅子上,逼着自己写,管他好坏,先写出来就好,就这样越来越有感觉,越来越顺。

所以写书一条感受就是要”不要脸,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第二条就是”不害怕“。慢慢地进入了那个心流状态,我一天也能写出来一万八千字的文章了。

由于很不要脸,连基本的文法我也学会了。

最后,一个感受,就是起初我抓不住读者的需要,我慢慢在抖音的直播中找到了灵感,千万不要把读者看成一群人,你可以看成一个人,做一个读者画像,我写的时候就像和他一个人对话一样,很快就把内容写出来了!此时这个内容就是针对某类人说的。 

”痛并快乐着“,这是一开始写书时编辑部培训时一位老师说的,我亲身经历,确实如此!而且我告诉你,我上瘾了,会不断的写下去,直到生命结束都不会停止。

作者介绍:

高磊:

前微软研究院、阿里巴巴、华为架构师,毕业于东北大学。有着20年的职业经历,人到中年,感受到了很多人性和人间冷暖!思考了很多,看清楚了很多,目前坚定了自己的道路。    

从2021年秋天开始写作,《云原生落地:产品、技术架构与商业模式》这本书似乎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总结式图书,另外,也希望给社区贡献一些绵力。毕竟是第一次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还是努力坚持了下来,

对于39万字的著作,自己独自完成了36万字的内容,剩余的部分是我不太熟悉的部分,就交给了阿里的另一个同事。签约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们非常好,给予了很多帮助!这部图书在今年九月就已经完成了,原计划今年末出版,但是出版社今年要出版的图书很多,都在走出版流程,我的书也在排队中,估计2023年初可以面市。应出版社和编辑的要求,我写了有关于写作的感想,现在也贡献给社区。希望越来越多的小伙伴,能够对写作感兴趣,写作是很好的人生投资,对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更多精品文章推荐:

聊聊API 安全

避免创业的大忌,我为何给 TDengine 只选择了三大特点?

如何学习一门技术

分布式系统设计模式,你用过哪些?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3527895/article/details/12803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