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证书怎么考?来自前辈的经验之谈

虽然我成功通过了 PMP® 考试,这是我第一季度所做的事情的成果,但是考试的兴奋感很快就过去了。在交流群里,大家都在讨论证书的存续条件以及获得证书后带来的实质性收益,例如补贴、城市定居加分和职业晋升等。与这些相比,我好像有点亏了:我花了很多钱得到了一个证书,但并没有带来实质的收益,反而还会产生持续成本。

我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努力是否值得,于是我开始思考回顾自己的过去:我为了备考付出了哪些努力?我得到了哪些回报?付出的努力无非就是为了备考,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多少;或者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看:为了考证书,我减少了多少陪伴家人的时间,少玩了多少游戏,少看了多少视频等等。从最终拿到证书的结果来看,好像我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仔细回想一下,学习PMP®对我留下了什么印象?经过深思熟虑,我只记得一句话和一个词。那句话是“凡走过必留痕迹”,这是老师在教授PMP®课程时反复强调的,意在表达美国和中国项目管理的主要区别。这句话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让我开始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在学习PMP®之前,我总是追求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中的价值。当我回顾自己一年的所做所为时,我只能想起某些表面上的成就,但内心深处却感到无比失落和愧疚。然而,“凡走过必留痕迹”这句话提醒我,要让过程和结果都可视化,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评估。

换句话说,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让过程和结果可视化。这种可视化反馈有助于提高执行力,并满足我们快速提升的需求,同时锻炼我们的延迟满足感。通过记录我们的付出和完成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复盘和溯源,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并持续改进。这种循环是具有复利性的。

TIPS:那我在过程和结果可视化都用过哪些工具?---Todo清单、幕布、鲨鱼记账等等;行为又有哪一些?(周报,记账,日记,定期复盘,打卡学习等等

说到让过程和结果可视化,我想起了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概念——过程组,这也是帮助我不断产生内容的重要因素。在PMP®考试中,过程组的出现频率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上厕所那样固定和频繁。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五大过程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然而,我发现对我最有用的不是这五大过程组,而是ITTO所代表的输入、工具或技术和输出。我把所见所闻所听所获都视为一种输入,这些输入都是可视化的。然后,我会利用我的思维框架(例如金字塔思维、5W2H、六顶思考帽等工具)对这些输入进行转化,最终形成我的输出(例如本文)。持续输出让我更了解自己,同时也让我获得外界的反馈。

这些反馈又成为我的输入,不断进入我的复利性循环中。因此,现在的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了解自己的需求痛点和需求满足的爽点,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晰地掌控自己的时间。我认为,这就是PMP®给我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收获。也许在未来,你也会感到自己整天忙碌却毫无收获。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让“凡走过必留痕迹”,并让所有痕迹都纳入你的“过程组”呢?

备考资料分享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400743/article/details/13180885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