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试图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为若干个通常是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被称为一个“簇”(cluster)。目标是将相似的样本聚到同一个簇中,将不相似的样本聚到不同的簇中。聚类分析中的相似性通常由一个距离度量来定义,比如欧氏距离、余弦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

  1. K-Means算法: K-Means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聚类算法。它先随机初始化k个簇中心,然后重复以下两步操作:将每个样本划分到最近的簇中,再更新每个簇的中心为该簇所有样本的均值。这两步操作会不断迭代直到簇中心不再变化或者变化很小。

  2. DBSCAN算法: 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定义了一个样本的ε-邻域:距离该样本不超过ε的所有样本构成的区域。如果一个样本的ε-邻域至少有MinPts个样本,那么它就是一个核心对象。DBSCAN先任选一个核心对象,将它及其ε-邻域内的所有直接密度可达的核心对象组成一个簇;然后再找出这些核心对象的ε-邻域内的所有直接密度可达的核心对象,不断扩展这个簇。如果没有新的核心对象可以添加到这个簇,那么就开始寻找一个新的核心对象。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的样本都被访问过。

  3. 层次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试图在不同层次进行聚类,从而形成一个树形的聚类结构。层次聚类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凝聚的层次聚类和分裂的层次聚类。凝聚的层次聚类开始时将每个样本当作一个簇,然后不断将最近的两个簇合并,直到所有的样本合并为一个簇。分裂的层次聚类则是开始时将所有样本看作一个簇,然后不断将最远的两个簇分裂,直到每个样本都是一个簇。

在进行聚类分析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和聚类算法,以便得到最佳的聚类结果。另外,聚类结果的质量也可以使用一些评价指标来评估,比如轮廓系数、Davies-Bouldin指数等。

轮廓系数评估了样本与同簇其他样本的相似度和样本与其他簇的样本的相似度之间的差异。一个好的聚类结果应该是同簇的样本相似度高,不同簇的样本相似度低。

Davies-Bouldin指数基于簇内的平均距离和簇之间的距离之比计算。较小的Davies-Bouldin指数意味着更好的聚类结果,因为它表明簇内的样本更紧密且簇之间的样本更分散。

除此之外,聚类算法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们大多数都基于某种形式的距离度量,而距离度量可能并不总是反映数据的真实结构。例如,在高维数据中,所有的距离可能都很接近,使得基于距离的方法失效,这就是所谓的“维度的诅咒”。因此,进行聚类分析时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和数据的特性,选择和调整合适的方法和参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57236802/article/details/13156897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