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读万字文】聚焦人的需求,思考下一代互联网基础平台

这是一篇关于互联网、物联网未来20年发展的底层逻辑的推理,并且穿插着围绕一个即将出现的基础平台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我希望最有想象力、最有活力的朋友们读到这篇文章,那么我们就可以change something。

现阶段该做的不仅仅是思考产品方案该如何实现,而是在一个即将实现的前提下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明白在新的时代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现在是2020年10月4日,很多“秘密”项目都在紧密的筹划,他们纷纷信心满满,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具备本文这种全方位的视角。

——收藏本文,在未来的20年,不会让你的认知落后于任何大公司和个人——


技术在不同的时代都表现出一种阶段性特征,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技术会将社会形态如何改变,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技术总是在创造对人们有益的新的需求点并满足它。

互联网的发展正是如此,我们总觉得当前的互联网已经奠定了整体的格局,但是在未来反过头来看,当今的互联网也会具备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会有web1.0、2.0、3.0的叫法,因为不同阶段的价值和 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技术在某个阶段增长受限的时候,人们就会转变利用技术的手段,转变技术落地的最终形态,而阿里巴巴2020年度云栖大会将互联网的新阶段描述为“全面数字化”,通过把应用模块化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实现云钉一体,通过把万物数字化提升大数据协同的效率和社会智能。

人们之所以有动力不断的突破发展的瓶颈,是因为一个停滞不前的发展会减少生命的意义。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没有办法聚焦在一个更大的、共同的目标上,就会觉得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在现状中挣脱出来,去寻找新的增长点。

马斯洛晚年发现自己的五大需求层次少了最为关键的一层——在自我实现的需求后,如果没有一种自我超越的需求,就会变成一个精致利己主义的人,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拥有持久的快乐。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本性决定了社会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所以不断的寻找人们内心深处“自我超越”的需求,基于此去考虑技术对个体赋能可以达到的新的高度,永远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事情。

一、想想互联网还能为我们做什么?

投身于遵循摩尔定律的行业是让人痛苦的,因为你一眼就计算出未来50年的芯片会是怎样的大小,而这50余年的时间里,你都会借助行业的效率红利,这既定路径里的浪花和划桨奋进就是生命的主流,是人生探险故事的主线。

正如移动互联网在过去的10年里伴随着2g、3g、4g的发展红利,一系列应用逐渐的开发起来,但是人人都知道乔布斯的组合创造是这一切浪潮的引爆点,移动互联网随身而行,网络再也不是一个你打开电脑才能冲浪的生活的消遣物,伴随着具备即时性的移动网络开始流行,人们的社交、娱乐、衣食住用行都跟网络更好的绑定在了一起,网络不再是一种小众的、危害思想的“危险物”,父母辈开始被网络同化,完全忘了自己之前是如何对这一小众事物进行攻击。也正是基于网络的规模性发展,阿里云这样的数据中心基于庞大的数据量和算法,开始对联网的一切进行更有效率的调度和管理,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始于iphone的发布,长于移动端的“数字化”进程。

移动端的数字化将P端(个人)、B端(企业)、G端(政府)联系在一起,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提升了多项效率:

1、信用的效率、资金流通的效率(B)

2、公共事物的管理、公共事务的处理(G)

3、人跟一切设备、跟一切社会商业和服务机构交互的效率(B2C、G2C)

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正是以BAT为首的数字化企业对社会生活全面赋能,从生活赋能到经济赋能到产业赋能,“数字化”提升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效率,这就是当前阶段互联网行业纵深发展的底层逻辑。

互联网的触手几乎是深入到方方面面,但是我们知道这并不够,即便是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心把一切的效率都提升到最高,但那也是存在于国家、社会管理层面,“多端联网、云计算”其实就代表了互联网发展这面多棱镜的一面,它终究会有一个瓶颈。

我们基于最朴素的经济思维就能意识到,当万物都接入互联网,单单通过自上而下的手段是不行的,如果产品具备了新的附加价值(联网)导致产品性质变化,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这样的做对自己有利,才会主动的去选择,才能表明社会是在进步的。

万物联网对人们的好处可以有以下几种:

1、联网降低了产品的长期使用成本:比如说小米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服务收费降低了硬件的售价,蓝牙音箱通过接入广告进行增收,人们才愿意买联网的产品。

2、联网后对自己的使用更加有利:比如说人们可以用联网的产品构建起更适合自己生活的智能场景,或者营造对于自身有价值的场景,人们才愿意让万物联网。

前者的降低成本带来了大量的广告,而人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注意力接收如此多的广告了,因此“多端联网、云计算”要继续发展,一定会把这些硬件操控的权力下放给个体,人们必须自发的考虑如何借助物联网构建场景,从而产出价值,万物互联网才有可能突破发展的瓶颈。

这样的需求从来都不是空口无凭的说,必须有切实的场景能让物联网得到应用,这也就是说万物联网正面临一个生态推进,人们依赖于一些底层平台去让智能硬件能够打破壁垒,在统一的平台上构成场景,这也正是鸿蒙跟阿里云2.0的物联网模块存在的意义。

然而鸿蒙只是打破了不同企业协议之间的壁垒,却暂时没有在应用场景上看到过多的创新,而阿里云2.0通过整合一系列物联网企业,可能会在新的操作系统上构建创新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物联网随着互联网发展的底层逻辑可以描述为:

1、互联网的触手会持续增强,硬件,二维码、物联网、智能手机、以及未来的云设备都是互联网的触手,这个触手具有广阔的前景,也是互联网纵深发展的唯一路径。我们知道人移动世界上的任何一块石子都需要耗能,搭建一个商场、广场类的场景耗能更大,而信息技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目标,就是通过线上划划手指把创造场景的成本降到最低,在未来的50年后甚至通过线上控制线下重塑新世界。

2、互联网的进步体现在赋能对象的泛化趋势上,互联网赋能的对象越多就具备越广阔的市场。一个核心权力机构能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它拓展的管理能力越多,边际效益就越低,但是一个分散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借助经济密度的优势,则可以跨维度的拓展这个生态的价值。

3、互联网的触手发展(万物联网)必然伴随着应用的赋能个体化,一切联网的东西都是为了满足个体构建自己生活场景的需求。比如移动手机满足了人们构建衣食住用行+娱乐的自我管理需求,万物联网一定是围绕改善人们自己的生活为中心的,而不是为了社会效率,也不是为了国家效率。

然而不断的改变赋能的对象,现有的技术方案短板也会渐渐浮出水面,原来的操作系统、原来的协议变得不能适用于新的群体进行赋能。鸿蒙做了一个开放的物联网平台,阿里云2.0做一个云端操作系统,但是这些产品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这并不是下一阶段互联网基础的全貌,也并不是一个现状就能看到潜力的MVP,就好像是一个甜甜圈,做满了一个甜甜的环,中间缺少了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什么,是接下来我想讨论的问题。

二、互联网乱象如何快刀斩乱麻?

互联网增强了现有社会结构之间交互的效率,但是并没有带来的新的结构,就带来了网上势能不平衡的问题。

导致的第一个问题是“信息爆炸”,许多人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感到了危机,因为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让人上瘾,而碎片化学习的输出却没有意义,碎片化信息占据人的注意力,为平台赢得收益,但是个人却无法将碎片化的信息为自己所用,这说明信息的供给和人们的需求之间是失衡的。平台可以碎片化的输出,对于平台有利,但是你不能碎片化的输出,信息的场景是为平台服务的,而非为你服务。

为了提升人们整理信息的效率,我们看到现在有了notion、wolai等一系列知识管理的产品,他们帮助以个人的角度梳理接收到的信息,将碎片化的信息梳理成逻辑性的知识群,但是这样的方案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人们不会因为信息组织结构的变化而改善自己的真实处境,除非新的信息结构能占据网络的核心价值场景。

互联网一味的赋能旧结构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服务爆炸”,当我们拿起手机,我们就感觉到自己又想娱乐了、又想消磨时间了,又想购物了,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去想,因为这个手机我能得到什么价值,今天的生活会因为它而美好。

为什么?

因为一切服务场景和娱乐场景都不是为你而建的,平台有平台的规则,顺应平台规则和没有能力顺应平台规则的人群两极分化,任何价值产出都要通过引流和抢排名,这并不是在为自己创造价值,而是在为平台打工,每一个读者都知道这是不完善的。

什么时候互联网才能让你构建属于你自己的场景呢?什么时候你能借助手机和物联网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价值中心,而非单一的消费者和娱乐至死的受众呢?这是我们当下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是我们基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唯一应该考虑的问题。

借助现阶段的互联网结构红利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昙花一现,足够多的创业者和足够多的消费者形成了一种不平衡的资金流向,最终一切的资金都流入了中心化的渠道里。

场景在谁的手里,渠道就在谁的手里,互联网的钱就在谁的手里,这才是互联网的现实。

至于那些喊NFT,认为盖个戳就能改变事物价值,喊语义网络,觉得通过算法和大数据构建超级AI就能掌控人们生活的人,从根本上既不了解当前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也不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真正在意未来的人应该在趋势线上看问题,而不是在技术点上看问题。

现在的互联网对旧结构的赋能做的非常好,好到你距离世界上所有信息都很近,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触手都能轻易的接近你,但是你在互联网上却没有触手。这种形势严峻到了什么程度?为了避免所有的硬件、软件对个人数据非法获取,西方国家出台了多重隐私保护法案,先不说你能不能有什么攥取价值的能力,在这样如狼似虎的中心化结构下,你能保护自身的安全就已经不易。

这一阶段的互联网确实提升了你接收服务的效率,但是它完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大众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反而因为过于提升了B2C的效率,让信息爆炸和数据掠夺对用户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理想的互联网世界是价值场景围绕个体,而不是个体围绕着价值场景。

没有人希望这个世界上全是公交车,尽管它们也看不到汽车的带来的好处多么必要,但是一旦拥有它就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场景也是一样,如果所有的场景都是被他人所有,你只能在固定的套路里享受服务,但是当你自己可以构建场景的时候,你不仅可以享受原来的服务,还能自己创造新的、充满创造力的服务。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引发了一波讨论:

以个人为中心的场景该以怎样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从而在容纳旧结构的接触上完成升级目的?

有的人认为可以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去对个人的画像进行建模,针对性的进行服务推荐,形成一种服务助手的角色,实际上这样的方案没有人喜欢,因为人们要的不是更好的服务,要知道服务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只不过是最底层的,而“自我实现”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下一波互联网带来的其实是需求的升级。

所以对于技术赋能而言,人们要的不是更多的服务,而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权力。这样的逻辑只能导向一个方案,就是构建P2P的协作网络,让所有的个体自发的联系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一个个体可以构建场景的平台。

所以这个产品的形态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协作而言,P2P之间的协作需要一个可靠的媒介,从而让所有的协作可管理、可获取收益并有明确的分配机制,结合起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发现只有通过设置一种更加简单的主体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从国家政权到企业,场景的复杂度其实是下降的,面对未来的去中心化的协作,可以根据人类社会的本质,把协作的场景直接抽象为“管理主体”和“资金主体”,人类社会的所有场景在本质上只有2个属性:管理和资金流通,这种极简化的概念抽象出来可以构成一个互联网上的主体我称之为“场景”,它以极其简单的结构可以承载大部分人的0成本协作的需求。

所谓的“场景”可以理解为一个工作台,在物联网构建权力下沉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工作台的形式进行物联网建模,场景也可以理解为一个Page,你可以通过块级引用的文档在一个页面下面进行知识建模。场景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程序,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界面,可以跟别人进行模块化的协作。

讲到这里,结合起上文的“一切技术最终都是对个体进行赋能”,我们就可以推断技术如果突破发展到瓶颈,只能通过对个人赋能的方式,但是对个人赋能又无法避免的让数字化的产品场景化,只有场景化的产品才有数字化的意义,而这样的场景化必然是满足个体的马斯洛层级需求,而不是国家和企业的需求,只要产品足够多样化,模块化构建场景的趋势就是必然的。

如果我们将物联网、知识管理、场景的赋能个体的方式进一步简化,我们发现既然是一样的底层逻辑,一样的产品结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整合在一个平台里?

从技术的角度上看,是完全可行的,关键在于需求角度,是否有将物联网也纳入生态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一切实物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云端设备出现,物联网的范围可能非常广泛,不局限于现在大厦的灯光墙,未来甚至大厦的建筑结构都是联网的,可以被操控着变化形态,“神奇博士”和“盗梦空间”里建筑的扭曲变形,谁也想象不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去实现吧。

当万物真的以极低的成本联网,未来社会可能会通过网络传感器接入更多实体物件里,就好像农耕时代无法想象有电网篱笆存在一样,现在的人也无法想象在未来会存在接入网络的墙壁和建筑物零件,整个世界会逐渐的乐高化,而它的构造权力不仅仅属于它的所有者,也属于一切被允许参与进创造的人们。当然这一切转变都必须立足于经济场景的“需求”之上。

这样的硬件绝对不是“花瓶”,这样的科技会率先运用在社会最有价值的场景内,就是那些能够直接创造交易的场景内,通过这种物联网的方式营造更好的氛围和服务。像共享充电宝这类产品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甚至突破了封闭空间的局限,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的场景+产品+服务这几项元素不应该是割裂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给到一个定论:但凡是需要凝聚在一体构建成价值交换场景的元素,都不应该是孤立的,都应该容纳在同一个平台之上。

也就是说,物联网、去中心化场景是不分家的,它们都基于一个基本的互联网结构的奠定,都基于同一个模式转变的产品之上。

四、一个神奇的、即将贯穿未来20年的模式转变

网络与现实更加趋向于融合之势。

网络的赋能对象开始呈现广阔之势。

尽管互联网的前30年也可以套用这样的趋势,但是那是基于对旧结构的赋能,一切像摩尔定律一样赋能旧产业,你至少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当互联网真正的开始转变社会结构,会发生的具体改变你是很难预测的。

保守估计,这会是贯穿未来20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底层趋势,未来20年任何行业都逃脱化不了被数字化的命运,而这样的命运将乘着这2艘趋势的大船向未来缓缓的驶去。

为了迎合这个趋势,旧的互联网结构已经无法承载,时代正在呼唤着突破性的创新,在这个浪潮之下已经有无数的开发者和企业开始探索并且开发自己的产品,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出现,如果读者感兴趣,记着我写这段落的时间是2020年10月3日,当你也感受到这股子创新浪潮,并且看透这浪潮背后的底层趋势的时候,欢迎回来给这篇文章点赞,看看花费了多久的时间,从而走完对一个历史阶段认知的闭环。

我们上面引出一个“场景”的概念,营造一种新的互联网的基本结构,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互联网称之为“可拓基元”。原始的万维网只是一个协议,基于协议个体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输出,除非有开发的产品,而升级版的互联网“可拓基元”则不一样,可拓基元由0门槛构建的场景构成,即便是只会使用微信聊天的人,也懂得如何借助可拓基元搭建一个私属的场景出来,当然过去的那些方便你生活的应用也会一直存在,它们或许只是这个多节点的复杂网络里的几条线路罢了。

改变不仅仅局限于线上,更表现在线上跟线下融合的方式。

当0门槛构建场景的平台开始出现,基于LBS的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场景可能会融合家庭的智能设备,甚至一个智能设备可以被多人、多场景调用,就可以共享这样一个智能设备,或者把智能设备转变成可以服务于信息接收的工具。

这个时候你又一次的会发现,如果要完成这么多的需求,又要没有壁垒的组合在一起,只有通过“场景”这个概念才能达成,场景是连接一切的枢纽。

基于现有商业实体的场景也会纷纷涌现,你走在商场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店面,你可以在线上看到商城里线上场景并进行互动,这些场景给商家的企业文化、反馈链路都做了一种0成本的拓展,实体的触手更多也更强,商业的辐射能力比垂直平台和商场本身能赋予的要大的多。

不论这样的去中心化场景与什么结合,它总是秉持一个“先搭建场景,再连接人和服务和商品和物联网“这样的一个基本规律。”

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场景”,一个平台如果可以在前端构建出模块化的“场景”呈现给用户,让用户可以进行价值交换,在另一端开放接口,连接物联网,那么这个产品就会转变为现实,在这里给到产品的简单设计:

4.1 新互联网浪潮的底层结构——场景

场景是产品的核心,它的本质是通过极其扁平化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权力和利益的主体,从而让更分散、更灵活的去中心化组织有一个轻量级的管理和资金流通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其实就是众筹到消费的全链路,是资金流通的2个基本通道。

场景的管理权力和资金流通权力归创建者所有,创建者可以进行资金的分配和场景准入的管理。场景是主体,而基元则是填充主体的模块,是一个可以容纳事物、接入api接口的富文本框,场景是私属的,基元可以属于任何人。

这样构建出来的就是一个具备权力的、承担责任的价值实体+模块化前端的功能组合,由于开放api的方式,让一切旧有的应用可以接入这种新型的前端,在完成互联网的核心使命的前提上,也可以保持旧有的效率。

当“场景去中心化”平台可拓基元出现,这个平台跟旧有的中心化头部应用达成合作,将那些应用接入这种去中心化场景的前端,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在主页里嵌套这些基元,达成一种去中心化的连接关系。

这种模块化前端的构成方式对于旧结构的优点在于:旧有的产品结构壁垒重重,整个资源和生态都是基于固有的产品结构内衍生体系,很难与外界达成灵活的协作,而灵活的协作其实是符合进化论的一种“变化”的形态,如果这些大产品的功能选择性的通过基于可拓基元来开发,那么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 淘宝这样的大平台直接嵌入可拓基元的某个基元内,成为了一种非常轻量化的,可以被传播的价值场景,那么在可拓基元平台上任何基元都是可以在场景的允许下进行随意嵌套的,这也就意味着,app可以嵌套在任何小的场景内,通过场景的媾和吸引顾客更多的消费欲望。

B 由于新的场景生态让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场景的主人,那么完全可以对这些主人的标签做归类,直接从场景的入口深入探索人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商业的、信息的服务和产品,这就是对未来所有技术开发的一种需求的输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大平台的市场占有率会降低,因为效率可以不仅仅集中化存在,而是可以针对不同场景的不同层级的需求针对性的开发,并向这部分场景的所有者进行推送,每一个企业家都成为新生态的服务者,为新的一批统治阶级服务。这也就意味着会有无数种场景的组合模式出现并且创造价值。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场景的去中心化,把一切个体都变成了互联网上最具备价值的点,这些星星之火一样的价值场景最终必成燎原之势,这些星星之火是未来互联网的根基,当这些去中心化的点完成从被动的接受服务到产出价值的转变的时候,整个经济增长的支点已经从中心化场景赋能转变为去中心化的场景赋能,如何满足这些去中心化场景的产出价值的需求将成为未来20年互联网发展的底层逻辑。

也正是基于这个逻辑,所有的前端场景都会发生去中心化的裂变,原来的集中式的信息、电商、社交平台都会被这种去中心化的场景生态所撕裂,因为底层生态改变了,底层生态可以直接构建信息、电商、社交的场景,那么这些中心化的场景就会被削弱,但是像阿里巴巴搞出的支付宝、菜鸟物流,作为对于前端价值场景的刚性支持,将会继续的为去中心化的商业场景进行底层服务的支持。

4.2 一个新的表达世界的方式——基元

当我们建立了场景的基本结构之后,需要引申出基元的概念,基元的结构是“富文本+连接+功能+接口”,基元通过并列和层叠嵌套在场景内部,从而完善这个场景,并且赋予这个场景以功能。

这样一个接口恰似notion这类模块化前端,page嵌套block,而block也可以是page,这样极简的的设计其实有它背后的底层逻辑:page是一个聚合的概念,营造出一种可以被人类的共识理解的场景,而block也可以是一个page,因为实体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嵌套的。

通过这样的模块化结构,大众就可以搭建出形形色色的前端场景,这样的场景的本质是什么?

场景的本质是通过模块化的方式搭建出现实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而这些模块容纳在一个具备管理和利益主体的场景内,其实就是代表了人类社会协作的本质,人类社会协作的本质就是一切生产资料通过人的权力以一种可信任的方式达成交易,互联网作为一种连接必然会演化成一种最扁平的、符合人类社会趋势的形态。

五、更高的理想,更底层的逻辑:一个场景丰富的未来生活

可拓基元产品的本质是一种模块化的前端,它的本质是赋能个体去借助技术搭建自己的价值创造场景,这是人类历史上任何技术都必然达成的使命。

由于目的明确,去帮助个体搭建价值创造场景,那么价值场景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牵扯到物联网、牵扯到社会的种种场景,牵扯到人,牵扯到人如何去构造去中心化的服务,以及人如何去创造去中心化和的产品,从而为web2.0时代发展成半吊子的众筹、共享经济、物联网、身份管理、以及区块链所代表的信任管理找一个未来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方向。

场景是一切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的技术跟赋能对象交互的直接窗口,这就是甜甜圈缺失的核心,我们最终把所有方向聚焦于一点,可以从单点突破直接刺入未来,用一个场景模块化搭建的场景完成互联网的这一轮升级,用场景的概念,用可拓基元的结构完成对互联网的新一轮的赋能。

我们同时也意识到,新的去中心化场景互联网如果是以人为中心的,必然需要建立起信任的机制,人成为互联网场景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成为互联网的中心,人成为一切的价值的凝聚点。因此如何构建一个信用体系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只有有了信任体系,一个产品才能被使用和推广,否则就是无稽之谈,对于互联网新的未来,正如脊梁一般的重要。所以,如何去构建去中心化产品的信任体系,完成这个产品能否具备实际的市场应用能力的最关键的环节?

线上的行为跟个人的信誉终生的绑定

由于可拓基元是崭新的互联网结构,它将完全取代旧的互联网,而未来的互联网也正如区块链从业者们畅想的一样,信任将是这个网络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人们愿意达成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就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协约。

但是区块链从业者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搞明白什么才是共识,共识不是投票出来设定好的一种协议,也不是先有协议再有用户,共识的本质其实是产生价值交换的介质,人们只有在场景里进行价值交换,这个时候共识才会随之出现,也就是说共识跟价值交换是同时出现的,而不是先于交易而存在的。

因为先于交易的共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信奉一个宗教,如果只是慰藉你的心灵,这种共识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就毫无作用,只有跟交易同步的共识才有意义,而这样的有价值的共识只会存在于一个能够交易的去中心化场景内,即先有自下而上的场景,再有交易,共识伴随着交易产生,共识伴随着交易进化。

所以说对于众筹和长期投资来说,基于人、场景、平台构建起来的区块链可以在三者之间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协议,即“共识”,数据三方留存,从而对于资金的流通信用进行一个把控。

对于用户主页也可以单独设置信用页面,呈现所有投资和被投资的协约履约情况。

对于资金的另外一个流通的方向——消费,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履行。每笔消费都可以有一个信用评分,比如说你每进行一笔交易,所有的交易和评分数据都会落入你自己的分布式账本内,对方的分布式账本内,以及一个非常权威的、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内,这样一来一笔交易就有了三重保障。

如果需要更加复杂的个人信用服务,完全可以在模块化前端之后做一个信任插件,通过接口接入这个产品内。

一个社会化的信任首先需要建立在数据的稳定、可靠的基础上,那么通过三方数据留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数据遗失的问题。任何一方数据遗失,都有其它两方的数据可以用来备份。


文章的最后该如何结尾,我该如何用一句话来向各位描述清楚未来互联网的主线是什么,让大家可以将上述逻辑整理在一起:

看未来20年的互联网发展,你就记得一件事情,网络会不断的帮助个体构建价值场景。基于这一句话你就能读懂全文。

现在是2020年10月4日中午12:30,现在的你是否相信上文描述的内容?你相不相信会有什么区别吗?这就是留给每个人的思考题。

最后感谢那些找到我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交流,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本人思维才能保持活跃。

如果你读了这篇文章,也想在“去中心化”方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主动的思考、输出、或者是讨论,另外由于个人是不可能在精神不崩溃的情况下,有精力把所有自己懂得的逻辑整理成文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基于有限的精力进行妥协的输出,没有表达的比表达出来的要多很多,希望有更多人在本文所描述的方向上进行输出。

请联系我的微信,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包含各界人士的讨论群,最理想的情况,会整合各界资源直接促成产品的落地。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出意义。

对于当前的现状,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目前市面上存在大量为个人赋能的产品、去中心化的产品正在研发和测试,现在开始一点都不算早,所以我们考虑的不再局限于探讨方案,而是更加底层的逻辑,以及自己做些什么才能融入这样的一个历史潮流里。

加微信:ketuo_future 找到组织~

希望在这里遇到站在时代前沿的你,希望你足够优秀~

如果对本文描述的内容有任何不解,欢迎在评论去区留言,帮助作者完善自己的表达。

——收藏本文,在未来的20年,不会让你的认知落后于任何大公司和个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6216698/article/details/10891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