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网络杂谈(3)之你真的了解因特网吗?

涉及知识点

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简介,如何接入因特网,我国的因特网,因特网怎么接入,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几种接入因特网的方式,深入了解因特网技术,PSTN和ISDN、ADSL是什么。
原创于:CSDN博主-《拄杖盲学轻声码》,更多内容可去其主页关注下哈,不胜感激



前言

大家已经知道,Internet 的中文名字叫因特网,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是全人类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通过因特网,用户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电子邮件、WWW 信息查询、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网络娱乐、语音与图像通信服务等功能。目前,因特多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更多考试总结可关注CSDN博主-《拄杖盲学轻声码》

一、因特网简介

因特网的前身是 1969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军用实验网络,名字为 ARPANET,起初只有 4 台主机,分别位于美国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加州理工在大兴安岭和麻省理工大学,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坏时,其他主机仍能正常运行。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ARPA 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成功地研制了用于异构网络的 TCP/IP 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 年在美国国防部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通过高速通信线路把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因特网的雏形。

1.因特网的普及

因特网连接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并且按照统一的规则为每台计算机命名,制订了统一的网络协议 TCP/IP 来协调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任何人、任何团体都可以回入到因特网。对用户开放、对服务提供者开放是因特网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TCP/IP 协议就像是在因特网中使用的世界语,只要因特网上的用户都使用 TCP/IP 协议,大家就能方便地进行交谈。在因特网上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每个人自愿连入因特网的主机都有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无论是跨国公司的服务器,还是个个入网的计算机, 都仅仅是因特网数千万网站中的一个结点;无论是总统、明星还是平民,都只能是因特网数千万网民中的一员。没有人能完全拥有或控制因特网,因特网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开放网络,只要是遵照协议 TCP/IP 的主机,均可上网。因特网代表着全球范围内一组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其内容之丰富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它是第一个实用的信息网络, 入网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计算机接入, 因特网的实用价值愈来愈高,因此因特网早期以科研教育为主的运营性质正在被突破,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除商业领域外,政府上网也日益普及,借助因特网的电子政务发展得也很快。

2.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一般来说,因特网可以提供以下主要服务。
(1)万维网(WWW)服务:可以通过 WWW 服务进行浏览新闻,下载软件,购买商品,收听音乐,观看电景,网上聊天,在线学习,等等。
(2)电子邮件(E-mail)服务:可以通过因特网上的电子邮件服务器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传输。
(3)搜索引擎服务: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想访问的网站、想下载的软件或者是所需要的商品。
(4)文件传输(FTP)服务:提供了一种实时的文件传输环境,可以通过 FTP 服务服务连接远程主机,进行文件的下载和上传。
(5)电子公告板(BBS)服务:提供一个在网上发布各种信息的场所,也是一种交互式的实时应用。除发布信息外,BBS 还提供了类似新闻组、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功能。
(6)远程登录(Telnet)服务: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程序进入远程的计算机系统。只要拥有在因特网上某台计算机的账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通过远程登录来使用该台计算机, 就像使用本地计算机一样。
(7)新闻组(UseNet)服务:这是为需要进行专题研究与讲座的使用者开辟的服务, 通过新闻组既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领略别人的见解。

二、我国的因特网

1.我国互联网建设运营

中国是第 71 个加入因特网的国家级网络,1994 年 5 月,以“中科院—北大—清华”为核心的“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 Facility Of China,也称中关村网)与因特网了联通。随后,我国陆续建造了基于 TCP/IP 技术的并可以和因特网互联的 4 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它们分别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金桥信息网 CHINAGBN,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以及中国科技网 CSTNET,其中前两个是经营性网络,而后两个是公益性网络。最近两年又陆续建成了中国联通互联网,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宽带中国、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网等。
CHINANET 始建于 1995 年,由中国电信负责运营,是上述网络中最大的一个,是我国最主要的因特网骨干网。它通过国际出口接入因特网,从而使 CHINANET 成为因特网的一部分。CHINANET 具有灵活的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国的接入点,可以方便用户接入因特网,享用因特网上的丰富资源和各种服务。CHINANET 由核心层、接入层和网管中心 3 部分组成。核心层主要提供国内高速中继通道和连接“接入层”,同时负责与因特网的互联,核心层构成 CHINANET 骨干网。接入层主要负责提供用户端口以及各种资源服务器。
2003 年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hina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公布: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约 3089 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 7950 万人,CN 下域名数量为 340040个,WWW 站点为 595 550 个。经营性骨干网有: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网通公司、中国吉通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有 4 只.com 网络概念股在 NASDAQ 上市,分别是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

2.我国出口分布

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 27 216Mbps,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中国科技网(CSTBET):155 Mbps。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6 500 Mbps。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447 Mbps。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1490 Mbps。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网通控服)(CNCNET):3592 Mbps。
·宽带中国 CHINA169 网(网通集团):4475 Mbps。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2 Mbps。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555 Mbps。

三、接入因特网的方法

如果用户想使用因特网提供的服务,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然后才能访问因特网中提供的各类服务与信息资源。

1.通过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接入因特网

所谓通过公共交换电话网接入因特网,是指用户计算机使用调制解调器通过普通电话与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相连接,再通过 ISP 接入因特网。图 2-1 显示了能过 PSTN 接入因特网的结构。
用户的计算机与 IS 的远程接入服务器(RAS,Remote Access Server)均通过调制解调调器与电话网相连。用户在访问因特网时,通过拨号方式与 ISP 的 RAS 建立连接,通过 ISP 的路由器访问因特网。在用户端,既可以将一台计算机直接通过调制解调器与电话网相连,也可以利用代理服务器将一个局域网间接通过调制解调器与电话网相连。由于电话线支持的传输速率有限,目前较好线路的最高传输速率可以达到 50kbps 左右,一般线路只能达到 30~40kbps,而较差线路的传输速率会更低。因此,这种方式只适合于个人或小型企业使用。电话拨号线路除受速率的限制外,另一个特点就是需要通过拨号建立连接,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在大量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连接有时会断开。

2.通过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接入因特网

近年来,ISDN 线路在国内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它上网也不失为于一种好的选择。这里指的是采用了基本速率接口(BRI,Basic Rate Interface)2B+D 的 N-ISDN,在各用户终端之间实现以 64kbps 速率为基础的端到端的透明传输,上网传输速率最高可达 128kbps,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来承载包括话音和非话音在内的各种通信业务,可同时支持上网、打电话、

传真等多种业务,俗称一线通。
就目前来说,ISDN 最大的市场是上网。普通电话线上网的速率大多为 40kbps 左右,最多也不过 56kbps,而 ISDN 为 64kbps,最大可到 128kbps;模拟电话线只能传送模拟话音信号, 只能提供单一的电话业务。而 ISDN 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可同时支持多种业务。ISDN 可同时接入多个设备,但不能像模拟电话一样把电话机直接接到电话线上,而需先接入一个被称为网络终端(NT,Network Terminal)设备(该设备是局端设备,一般由电信局提供),再接入电话机、传真机以及上网用的适配卡等。
非 ISDN 标准终端、普通话机可以通过终端适配器(TA,Terminal Adapter)、网络终端接入 ISDN 网络。标准 ISDN 终端、数字话机或 G4 传真机等其他标准 ISDN 用户终端设备爱过网络终端接入 ISDN 网络。图是各种终端接入 ISDN 网络的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通过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接入因特网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是 xDSL 家族中的一员。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环路)是以普通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系列传输技术,它包括普通 DSL、HDSL(对称 DSL)、ADSL(不对称 DSL)、VDSL(甚高比特率 DSL)、 SDSL(单线制 DSL)、CDSL(Consumer DSL)等。
ADSL 调制解调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ADSL 技术利用现有电话铜线为基础,几乎能为所有家庭和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用户能以比普通 Modem 高 100 多倍的速率通过数据网络或因特网进行交互式通信或取得其他相关服务。在这种交互式通信中,ADSL 的下行线路可提供比上行线路更高的带宽,即上下行带宽不相等,且一般都在 1:10 左右。如果线路的上行速率是640kbps,则下行线路就有 6.4Mbps 的高速传输速率。这也就是 ADSL 为什么叫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的原因,其非对称性特点成其适合于开展上网业务。同时,ADSL 采用频分复用技术, 可将电话语音和数据流一起传输,用户只须加装一个 ADSL 用户端设备,通过分流器(话音与数据分离器)与电话并联,便可在一条普通电话线上同时通话和上网且互不干扰。因此, 使用了 ADSL 接入方式,等于在不改变原有通话方式的情况下,另外增长率加了一条高速上网专线。可见,ADSL 技术与拨号上网调制技术有很大区别。
调制技术是 ADSL 的关键所在。在 ADSL 调制技术中,一般均使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性能更佳的传输码型,用以获得传输中的高速率和远距离。ADSL 能够在现有的铜线环路, 即普通电话线上提供最高达 8Mbps 的下行速率和 640kbps 的上行速率,传输距离达 3~5km, 是目前几种主要的宽带网络接入方式之一。其优势在于要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话线网络,在线路两端加装 ADSL 设备即可为用户提供高带宽服务。由于不需要重新布线,所以降低了成本,进而减少了用户上网的费用。
ADSL 的接入方式主要有两种:
(1)专线入网方式:用户拥有固定的静态 IP 地址,24 小时在线。
(2)虚拟拨号入网方式:并非是真正的电话拨号,而是用户输入账号、密码,通过身份验证,获得一个动态的 IP 地址,可以掌握上网的主动性。

ADSL 的接入模型主要有中央交换局端模块和远端模块组成,如图 2-3 所示:
中央交换局端模块包括在中心位置的 ADSL Modem 和接入多路复用系统(DSLAM,DSL Access Multiplexer),处于中心位置的 ADSL Modem 被称为 ATU—C(ADSL Transmission Unit
—Central)。
远端模块由用户 ADSL Modem 和滤波器组成,用户端 ADSL Modem 通常被称为ATU—R(ADSL Transmission Unit—Remote)。
ADSL 安装包括局端线路调整和用户端设备安装两部分。在局端方面,由 ISP 在用户原有的电话线中串接 ADSL 局端设备;用户端的 ADSL 安装也非常简易方便,只要将电话线连上滤波器,滤波器与 ADSL Modem 之间用一条两芯电话线连上,ADSL Modem 与计算机的网卡之间用一条交叉网线连通即可完成硬件安装,再将 TCP/IP 协议中的 IP、DNS 和网关参数项设置好,便完成了安装工作。

4.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

所谓“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是指用户通过局域网,局域网使用路由器通过数据通信网与 ISP 相连接,再通地 ISP 接入因特网。图显示了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通信网有很多种类型,例如 DDN、ISDN、X.25、帧中继与 ATM 网等,它们均由电信部门运营与管理。目前,国内数据通信网的经营者主要有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采用这种接入方式时,用户花费在租用线路上的费用比较昂贵,用户端通常是有一定规模的局域网, 例如一个企业网或校园网。

涨薪支持区

期待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学到更多,而且薪资一年更比一年猛!
喜欢博主的话可以上榜一探究竟,博主专设涨薪皇榜给大家查阅,喜欢的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更多备考资料大家可以关注csdn博主-《拄杖盲学轻声码》

以上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因特网,如何接入因特网,因特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也期待大家分享更多,帅哥美女们给个赞呗,2023年一起加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dp134793/article/details/131436799